每當你想在網上看些不可告人的神秘內容時,你很可能會做這麼一個操作。
點開瀏覽器右上角的三個點,選擇“無痕模式”,在這個戴著帽子墨鏡的深色介面上,盡情衝浪。
輕輕地來,輕輕地開啟*站,悄悄地“我好了”,悄悄地關上瀏覽器,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但是,你的一舉一動,有可能被網站和廣告商們,知道得一清二楚。
因為,你這個“無痕模式”,其實一點都不無痕。
前陣子,谷歌就因為這事兒,被告上了法庭。
原因還是我們熟悉的“侵犯使用者隱私”,事情是這樣的...
多位使用者表示,谷歌瀏覽器在“無痕模式”下,仍然透過隱秘的方式,暗中收集、追蹤使用者行為。
說好的無痕呢?貨不對板,這就很過分。
谷歌在隱私條款中,明確宣告,使用者可以自行調整隱私設定,選擇谷歌收集的資訊與其使用方式。
並且,谷歌強調:
注意紅框內的說法,這意味著開啟私密模式即可停止谷歌對使用者行為的跟蹤。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也沒必要把谷歌告上法庭。
但是,接下來的發現,就非常奇妙了...
使用者在無痕模式下,開啟網頁,在瀏覽器控制檯的活動監控裡,仍然能看到谷歌的兩項行為分析功能在執行:
谷歌廣告和谷歌分析。
谷歌分析可以理解為谷歌版本的站長工具,可以分析自家網站的流量等資料。
谷歌廣告則為網站所有者接入廣告平臺,使用谷歌提供的廣告資料追蹤等服務。
即使開著無痕模式,使用這兩項服務的網站仍然可以透過分析使用者行為,精準投放定製化的廣告。
在訴狀中,原告方表示:
無論使用者如何採取保護措施,都無法阻止谷歌跟蹤和收集使用者訪問歷史與其他網路活動。
這些暗地裡的小操作,違反了美國聯邦通訊竊聽法律,以及加州最新修訂的隱私法。
實在是非常坑爹。
憤怒的使用者們向谷歌索要高達 50 億美元的經濟賠償。
由於這是一起集體訴訟,其他“無痕模式”的受害者也可以加入訴訟,分享賠償。
其實,細想一下,潛在的受害使用者非常多。
去年,微軟、卡內基美隆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進行了一項聯合研究。
這項研究調查了多達 22000 個*情網站,大多數使用者在訪問這些網站時都會非常自覺地開啟隱私模式。
而其中多達 93% 的*情網站,仍然會追蹤並向廣告商洩露使用者資訊。
它們會用這些資訊,總結出你的性取向、愛好、口味...
而谷歌,不但不能保證你在網路上真正地“不留痕跡”,還成為廣告商的幫兇,背後捅刀子。
防不勝防,簡直就是坑爹,一百句粗口呼之欲出。
但是,先打住一下。你去仔細看看頁面說明:
從最開始,瀏覽器所謂的無痕模式,和我們想象中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無痕模式“無痕”的物件,是與你一起,用同一臺電腦的另一個人。
典型的使用場景,用女朋友/爸媽/老闆的電腦,查詢學習資料,又不想被髮看到搜尋記錄。
而我們實際想要的“無痕”的物件,是網站、僱主、學校、運營商這些第三方。
而這些,都在右邊那一欄裡,恰好是無痕模式不能遮蔽的物件。
不僅僅是谷歌,幾乎所有主流的瀏覽器,提供的類似功能,都不能實現我們想要的效果。
火狐的隱私視窗
微軟Edge的InPrivate模式
Safari的無痕瀏覽
咳咳,各位單身狗們,請聽題:“和你一起用電腦你另一個人在哪裡?”
如果沒有,那開無痕模式無非只是掩耳盜鈴。
那麼,如果想真正地實現不受任何追蹤的真·無痕上網,該怎麼做?
道理其實很簡單,我們只要針對性地防止網站收集到一些關鍵資訊就可以。
比如說,在使用無痕模式的同時,使用“do not track”型別的網頁外掛,針對性地遮蔽網頁中的tracker。
不讓網站繼續提供“個性化”的廣告。
也可以直接一步到位,使用多層加密的洋蔥路由,從根源上讓網頁無法獲取你的真實資訊。
但這些,都會讓你的上網體驗大打折扣。
包括但不限於,無法儲存登入狀態、無法記錄播放進度,無法重新開啟關閉的頁面、頁面載入速度下降等等。
在現在,想要保持“正常”的上網體驗,多少都會被廠商收集資訊。
這已經是無法避免的事實,可以說是使用者與廠商之間一種潛移默化的交易。
你肯定很納悶,為什麼廠商就不能滿足使用者們,自己做一個官方的真·無痕模式呢?
說到底,還是為了錢。
谷歌的“全家桶”,大部分都可以免費使用,搜尋引擎、地圖、電子郵件、網盤,還有谷歌瀏覽器。
不要錢,並不意味著他們在做慈善,畢竟,免費的才是最貴的。
來自分析機構 statista 的資料顯示,谷歌的廣告收益年年攀升,在 2019 財年已經達到了 134.8 億美元。
在 2019 年 Q4 ,僅廣告營收就佔了總收入的 70.9%。
廣告,已經成為了許多科技巨頭的命根子。
為了更好地精準投放,就需要透過這些免費服務,大量地收集使用者資料。
這並不是什麼非常新鮮的商業模式。
但谷歌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你可以在 Chrome 瀏覽器的廣告設定中,看到谷歌根據你的上網習慣整理的使用者畫像。
事無鉅細,機哥看了一眼自己的,簡直有一種自己被扒光了的感覺。
無論是年齡段、喜好的遊戲、音樂、電影的種類、關注新聞的領域、來自哪裡、常吃的食物...
甚至連機哥所處的行業、公司的規模、所持的學歷、是否單身、住的房子是租的還是買的、有沒有車...
全都被準確地打上了標籤,總有點“老大哥在看著你”的感覺。
許多瀏覽器都有檢視並關閉個性化廣告的選項,但這於事無補,廣告仍然有,只是不“個性”了而已。
所以,回到剛才的問題,為啥不能有真·無痕。
因為谷歌這樣的公司們不可能作出這種揮刀自宮的手段,把自己收益的大頭咔嚓砍掉。
想讓他們主動放棄追蹤使用者行為?怕不是在做夢。
那我們咋辦?一切如常唄...
如果開無痕模式,只是為了上*站的話,沒啥好藏著掖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