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航空工業新航孫師傅的“韌”字功

由 緱風彩 釋出於 科技

中國航空報訊:數控機床是裝備製造業的“工作母機”,一個企業機床的行業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是衡量其裝備製造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在航空工業新航103廠的單元生產線上,駐足於新型機床前的孫韌興全神貫注地觀察著、思考著。他喜愛機床,對機床如痴如醉,怎樣使每臺數控機床最大程度地發揮其精度特點並且與編制的程式天衣無縫的結合,大腦旋而與數控程式、動力傳輸、機械配合完全合拍,思維都融了進去。

孫韌興是航空工業特級技能專家、“孫韌興創新工作室”領軍人、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他先後被評為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河南省“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以他為主要帶頭人的創新工作室先後獲得新鄉市示範性創新工作室、河南省示範性創新工作室。同事們這樣評價孫韌興,他有一身好“功夫”,都是苦練出來的,他有一身的榮譽,都是拼出來的。

1982年,中學畢業的孫韌興進入103廠,成為的一名普工,熱情似火的工作團隊吸引住了他。從這之後,孫韌興一心撲在了學習技能上,床頭自費購買的書籍打開了他學習新知識的大門,從如何看懂程式,到自己來編制程式,孫韌興反覆琢磨,不僅掌握了FANUC、西門子、廣數、三菱等多種數控系統的數控程式、宏程式編制及傳輸;而且他還掌握了MASTERCAM和達爾康兩種大型的CAD/CAM繪圖和自動程式設計軟體,並自主開發了兩臺車削中心和數控車的加工範圍,對複雜零件進行程式編制已經達到非常熟練的地步。他把每一次難點的突破,都看做是對自我的一次挑戰。領導和同事們都說,孫韌興的名字起得真好,“韌”字最能代表他,就是他最真實的寫照,他身上就是有一股勤學鑽研、追求完美的韌勁,這就是“韌”的精神!

“專”字為要,負重於身——從機械化到數字化

1997年,孫韌興剛過而立之年,已是一名成熟的“航空人”。這一年,一臺接一臺的數控裝置入廠,廠房要翻新、要新建,各種系統要調整、要升級,工廠進入了數字化時代。從機械化到數字化,這是一條必須要走的路,對於每一個一線技工、技術人員都是個不小的挑戰,以自己的“功底”能行嗎?那一段時間,孫韌興常常夜不能寐,他有點害怕,害怕自己的知識不足以讓這些“洋傢伙”們運轉起來。為了補足“底子”,孫韌興一下子扎進了“數字革命”的書海里。

孫韌興愛上了新機床,站在機床前,一琢磨就是幾個小時。某型號離心泵在生產油泵中佔的比重最大,葉輪和螺旋槳是離心泵中兩個核心零件,直接決定了泵的效率。由於當時的裝置有限,為了解決這兩個零件的加工難題,他拿出自己一個月的工資購買大量的程式設計書籍進行學習,沒有老師指導,沒有經驗借鑑,自學的難度可以想象。但是,愛學習愛鑽研的他愣是很快就掌握了新的技能,分別動手加工了巧妙的定位夾具,自己設計並刃磨了螺旋線刀具,親自上機床程式設計、加工。裝夾,找正、定位、微調進刀量,機床前的腳踏板都被他站得凹下去兩個腳印。在孫韌興的刻苦攻關下,由他所編的數控程式涵蓋了100多種產品數控加工程式的90%以上,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傳”字為本,助力於人——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孫韌興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平日裡他的話幾乎很少。但當青工們向他請教技術時,他立馬打開了話匣子,怎麼也說不完。他說話聲音不大,很願意把琢磨出來的東西都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同事。他常對青工們說:“沒有工廠這麼好的成長平臺,我怎麼會有進步。技術的傳承對工廠的發展尤為重要,特別是軍工企業,只要有你們願意學,我就樂意教。”

2014年5月,新航103廠成立了“孫韌興創新工作室”。滑油閥的技術攻關就是工作室團結協作的典型成果。該閥的元件精度要求非常高,並且材料非常硬,加工起來十分困難。工作室臨危受命,結合加工材料的特性和形狀對現有的刀具進行程式設計,並且根據程式的要求自己動手磨出最合適的刀具,自制最合適的專用車工夾具,以減少定位誤差,加之磨工、鉗工的精湛配合,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截至目前,工作室完成創新成果37項、成果轉化33項,創造經濟效益近900萬元,同時還培養了15名高階技術人才。

精、準、穩,三個字便足以概括孫韌興一生的工作追求。三十餘年寒來暑往,一個工匠的長成,背後浸滿了汗水。今天的孫韌興依然把很多時間留給了車間、留給了機床。他喜歡這裡,在這裡他能感受到創新的潮聲,作為一名航空人,他必須時刻守好自己的戰鬥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