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的營銷號,亟須多層次的“防毒”

人民網-安徽頻道 原創稿

在流量為王的網路時代,大量的營銷號應運而生。各種虛假誇大的資訊充斥著螢幕,讓人防不勝防,深受其害。近日,根據國家網信辦統一部署,多地網信部門全面排查網路賬號惡意營銷問題,集中清理相關違法違規資訊,嚴肅處理涉及惡意營銷的網路賬號。據初步統計,已關停惡意營銷賬號18576個。

危言聳聽的“標題黨”、毫無底線的“蹭熱點”、批次編造的造謠文章……在多家網路平臺上,營銷號亂象讓人深惡痛絕。

從前幾年的“震驚!不轉不是中國人”,到近階段的“多國女子想嫁到中國”“華人有家難回,華商太難了”“多國渴望迴歸中國”等等,不少網路大號惡意營銷,有的無中生有編造熱點,有的博取眼球炮製標題,有的打色情的擦邊球,有的惡意炒作敲詐勒索。文章被轉發後,成為網路上股股骯髒的濁流,擾亂了網路空間,損害了網友的利益。

這些自媒體賬號之所以鋌而走險,根本原因就是金錢的誘惑:病毒式傳播,吸引眼球,忽悠網友,騙取流量。然後,透過流量廣告分成、軟廣硬廣發布、獲取平臺獎勵等方式牟利。前不久,福建警方查處了一起編造涉海外華人疫情謠言的“網路水軍”案,犯罪嫌疑人註冊了200多個微信公眾號,擁有近百萬的粉絲,非法牟利數額巨大,賺得盆滿缽滿。

“中毒”的營銷號,需要社會各界多層次的“防毒”:

網信、公安等相關責任部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懲治力度,開展專項整治,建立長效機制,對違法違規行為露頭就打,讓膽敢以身試法者付出悲痛的代價。只有以雷霆姿態快查嚴辦,才能給那些胡作非為者敲響警鐘。

各類網路平臺,必須負起主體責任,嚴格內容稽核,開展自查自糾。對部分營銷號,不能為了流量而睜隻眼閉隻眼,絕不姑息養奸,絕不養虎為患。

自媒體賬號的運營方,要加強法律意識、責任意識,特別是增強自律意識。千萬不要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喪失了底線、觸犯了紅線。否則,最終只能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廣大網民要提高自我辨識能力,提升媒介素養,不輕信、不傳謠,時時擦亮眼睛,不要被營銷號“帶節奏”,不知不覺中助紂為虐。同時,要積極向網站平臺和有關部門舉報相關問題,攜手營造清朗網路空間。

相信,有了最完善的制度、最嚴格的法律、最大化的自律、最廣泛的參與,營銷號帶的“毒”,一定會被查殺乾淨。

當然,在清理整頓營銷號的過程中,也要防止矯枉過正。既要網路空間的清朗,更要網路空間的繁榮,不能因噎廢食。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975 字。

轉載請註明: “中毒”的營銷號,亟須多層次的“防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