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近日公佈的一組資料,幾乎在電商圈掀起一陣駭浪。
據拼多多CEO陳磊日前透露,目前拼多多有不到7000名員工,每天傳送的日均包裹數已超7000萬個,約佔全國三分之一;十一長假前後,拼多多日訂單量峰值更是過億單。
日均包裹7千萬至1億單是個什麼概念?按照國家郵政局今年10月16日公佈的資料,9月份,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80.9億件,合日均快遞單量近2.7億件。據此測算,拼多多日均包裹數在全國總單量中的佔比約26%、日均峰值更是佔比超過37%。加上京東、快手、抖音等渠道,非淘系快遞單量或已佔據半壁江山。
這不僅代表了新電商的發展速度,更意味著,電商行業過去由“淘”系一家獨大的格局已經被打破,社交和演算法正在取代搜尋,電商業正加速進入“拼”時代。
拼多多日均包裹數峰值過億,非淘系快遞單量或超半壁江山
“不到7000名員工,日均包裹數超7000萬個,約佔全國三分之一;日訂單量峰值過億單。”這是拼多多交出的又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要知道,國家郵政局在今年10月16日公佈的資料顯示,9月份,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80.9億件,合日均快遞單量近2.7億件。1-9月,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561.4億件,合日均單量約2.07億件。
若以9月全國的快遞量測算,拼多多日均包裹數在全國總單量中的佔比約26%、日均峰值佔比超過37%。若以前三季度的快遞單量測算,拼多多日均包裹數在全國總單量中的佔比為33.8%、日均峰值佔比則高達48.3%。
隨著拼多多突破日均包裹數峰值過億,其又創造了一個紀錄,成為最快日訂單破億的企業。在此之前,拼多多已接連創造了最快突破1000億美金市值、最快GMV過萬億這兩項紀錄。
在流量紅利幾乎消失殆盡的時代,基於社交渠道獲取使用者的拼多多在電商紅海中殺出一條血路,在使用者數、活躍買家、GMV等多個核心指標上始終保持著相對較高的增速,被視為電商領域的一匹“黑馬”。
如今,拼多多首次對外公佈日均單量資料,在創記錄的同時引起眾人側目,無疑代表了新電商的發展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據快手電商公佈的資料,2020年8月快手電商訂單量已超5億單,摺合成日均訂單量超1612萬單。快手方面表示,過去12個月,快手電商累計訂單總量僅次於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位列電商行業第四。
在國內電商領域,“淘”系電商已持續了將近20年,在過去多年呈一家獨大的格局。而在當前的行業四級中,日均包裹數7千萬至1億單的拼多多、日均單量超1612萬單的快手,再加上日均單量數千萬的京東,非淘系快遞量已經佔據甚至超過了全國快遞單量的半壁江山。
毋庸置疑,這不單單表明了以拼多多為代表的新電商發展勢頭依舊強勁,還預示著“淘”系電商獨大的格局已被打破,電商行業或許將迎來又一次的洗牌和重塑。
“淘”系VS“拼”系,電商格局生變
從電商模式來看,過去由“淘”系電商佔據主流的情形已轉變為“淘”系與“拼”系並存的局面。
其中,“淘”系電商的核心是“貨”和“場”,走的還是“人找貨”這種傳統的貨架式電商模式,消費者需要主動去搜索商品。只不過,阿里淘系部門將過去基於線下的賣場商超透過網際網路技術手段統統搬到了線上,實現了消費場景的大規模遷移。
在這種模式下,消費者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獲取到更全面的商品資訊,因而淘系產品在PC時代大受使用者追捧。而淘寶等平臺及商家遵循的是流量邏輯,本質是平臺搶佔更多流量、形成規模效應,然後將流量分發給入駐商家,進而帶來持續的轉化。
不過,隨著電商流量紅利的逐步枯竭,平臺獲取流量的成本也在不斷提升,這便加快了淘系產品吸引流量的腳步;優質內容作為重要的流量入口,自然成了淘系產品瞄準的方向。近年來,淘系產品就傾注了不小的精力做內容化建設,從圖文、短影片、直播等多個層面精細化運營,為淘系矩陣導流,並以此增加使用者粘性。
“拼”系電商作為一種基於社交場景和演算法推薦的新電商模式,其核心是“人”,走的是“貨找人”這麼一種新型社交電商模式。
在這一模式下,消費需求以“拼單”的形式被聚集起來,形成規模效應,進而反向實現價效比。對商家來說,“拼”的模式一方面影響產品體系、衍生出自下而上的定製需求,另一方面又降低了商家的運營成本,最終實現“貨”和“人”更精準的匹配。
儘管早期“拼”系電商在商品供應方面沒有凸顯極大優勢,但由於社交關係的鏈路拓展打破了流量瓶頸、降低了平臺和商家的流量成本,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價效比的極致追求,從而讓商家和消費者都受益。
近期火爆網路的“名媛拼單”事件便是極佳的證明,拋開槽點來看,這正說明“拼”的模式可以實現資源共享、提高社會整體的運營效率。
目前,“淘”系與“拼”系共存於電商領域,而後者正憑藉更強勁的爆發力迎頭直上。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下,流量思維與搜尋思維已逐步被社交和演算法取代,以“拼”模式為主的電商新格局就要來了。
電商業正加速進入“拼”時代
毫無疑問,新模式的誕生往往是推動時代變革的重要動力。在電商領域,傳統的“淘”時代也正在過渡到“拼”時代,導致這種必然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以人為中心,重構“人貨場”
不同於傳統電商的“人找貨”模式,“拼”的核心點在於“人”,將貨主動與人之間進行匹配。從拼多多的主頁設計來看,其更注重凸顯拼小圈、直播觀看等功能,正是側重於“貨找人”模式的體現。
總體而言,“拼”的模式就是透過“貨找人”的方式來聚集一批相同的消費需求,形成規模效應後反向推動商家降低運營成本,最終促成拼單交易,更契合當前的消費形態。
2、社交與演算法淘汰流量與搜尋思維
在內容領域,中國已經進入了演算法時代,演算法推薦取代了傳統門戶和搜尋引擎,今日頭條和抖音正是在此環境下崛起。而在電商領域,中國已經進入了拼單時代,基於社交場景和演算法推薦的消費者拼團購買逐漸成了主流模式。
顯然,在“拼”的模式下,社交關係的裂變持續降低平臺獲取流量的成本,並在某個社交關係的基礎上透過演算法推薦找到更多目標人群。反過來,演算法帶來的精準推送,也可能在某種程度幫助原有的社交關係做進一步延伸。可以說,社交與演算法在“拼”的模式下相輔相成、互相成就。
3、消費者對價效比更極致的追求
疫情等黑天鵝事件的發生,讓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消費主義,而實用主義成了更多人的選擇。在這種轉變下,使用者對價效比的追求更為極致,拼單模式自然也就更受追捧。
東興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指出,有人注重物美但是沒有人會排斥價廉,拼多多持續的高額補貼已經培養了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性,而“價格”就是拼多多本身最大的比較優勢。在“多、快、好、省”這四個方面中,拼多多本身的比較優勢就是“省”,消費者使用拼多多購買產品主要看重的是便宜。
當前,“淘”系雖然是傳統的電商模式,但依然正值壯年;“拼”系作為後來者潛力無窮,在經歷指數級進化後無疑會對老將提出更多挑戰。在時代鉅變之下,二者將如何守住各自的堡壘,值得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