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運營就是瞎折騰?

由 問成風 釋出於 科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寧宇

最近這些年,網際網路的運營被奉若神明。談及運營兩個字,大部分人馬上想到的,都是網際網路的運營。

但實際上,傳統行業的運營,一樣極具價值,且值得深入研究。比如製造業對供應鏈的管理,就非常考驗運營功力,而電信運營商更本來就是做運營起家。

只不過,由於傳統行業的運營需要對行業環境有深刻理解,所以在外人眼中,這些運營很多都是莫名其妙的"瞎折騰"。

但是外人並不知道:這些運營實踐,都在"瞎折騰"裡創造出了多少價值。

今天,就給大家講三個電信運營商"瞎折騰"的小故事。

鐵塔:為什麼建了又拆?

二十年前,我陪同領導去調研,途中與一位基層施工管理者聊天,他向我抱怨:

"這工作派下來啊,就是火急火燎的,還都是沒道理的瞎折騰。那次派下來一個任務,讓我們在三天之內,在山頂上修一個鐵塔,高度不得低於十五米,我們加班加點地忙活,終於按期搞完了。後來又接到一個任務,讓我一天之內把一座鐵塔拆除,把基站的高度降下來。我一看位置,就是當年加班建起來的那個塔。"

建了又拆,這是不是省裡的同事們在亂指揮,瞎折騰?

年輕的我認真地對這個事兒做了跟蹤調查,最後搞清楚了真相。

無論是哪種行動通訊制式,其基礎都是蜂窩行動通訊。之所以叫蜂窩,是因為無線網路就像蜂窩的格子一樣,一格一格地組合在一起。

每一格就是一個基站,透過無線電頻率進行覆蓋,為使用者提供通訊接入。相鄰的小區採用不同頻率,避免頻率干擾;不相鄰的小區採用同樣頻率資源,實現頻率複用。

這個原理,是通訊網路最終能夠覆蓋全球,同時為數十億人工作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化地利用寶貴的無線頻率資源,近乎無限地擴充無線通訊網路的容量和使用量。

但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格子要多大,基站能覆蓋多大面積,需要根據通訊技術的發展情況、當地使用者的需求情況、實際網路建設難度等情況,動態調整,不斷最佳化。

在GSM建網初期,此時使用者數少、通訊量小,無線通訊的規劃主要考慮達成廣域覆蓋的目標,所以要把基站放在高處來擴大覆蓋範圍;而增加高度的方式就是建鐵塔,把基站架在鐵塔上。

後來,使用者規模上來了,就需要進行小區分裂。把以前一個基站覆蓋的範圍分成幾個小區,再進行頻率的重新劃分和調整,以提高通訊能力。

這個時候,如果基站高度太高,無線電波傳得遠,就容易造成無線頻率干擾。但是安裝在鐵塔上的基站太高,單靠調整天線角度等辦法達不到要求,只能把塔拆了。

所以,表面上看,鐵塔建了又拆的"瞎折騰"的背後,都是在不同時期的必然需求。

一開始的鐵塔快速建成,實現了大片區域的覆蓋,讓客戶數從零發展到了數萬。而網路到達一定規模後,拆掉鐵塔降低了基站高度,讓掉話和串話的情況明顯改善,網路容量得到最佳化和擴充,提升了接通率。

鐵塔一建一拆之間,運營商的價值早就已經到手了。

4G:為什麼先自動開通,又自動關閉?

2013年底,中國移動拿到了4G牌照,迅速地在各地進行網路建設。網路有了,怎麼吸引使用者升級到4G呢?

根據中國移動的技術規範和業務要求,使用者開通4G設計網路、IT、終端三個環節。

首先,是網路側將使用者資料從2G/3G網路的HLR遷移到4G的HSS裡,這樣才能在通訊中對使用者進行身份識別和鑑權認證,提供4G服務。

同時,使用者須使用支援4G的終端,並且在配置中把網路配置中的4G開關開啟。

還有就是在IT支撐系統裡將使用者的屬性標記為4G使用者,使其可以使用4G套餐等專享的服務。

這三個環節全部完成4G配置之後,使用者就是4G使用者了。

為了讓更多的使用者儘快完成升級,改善上網體驗,中國移動創新性地提出了一個需求,就是"4G使用者業務自動開通":當網路檢測到使用者使用的是4G終端時,自動完成運營商側網路和IT的配置,將該使用者的屬性主動修改,然後發簡訊告知使用者如何在終端上開啟4G開關。這樣只要使用者完成操作,就可以使用4G網路,成為4G使用者了。

然而,只過了大約半年時間,網路部又提出了"4G使用者業務自動關閉"的需求。

為什麼呢?

自動開通的模式讓4G使用者規模增長太快,剛剛建成的HSS容量就已接近飽和;但這些使用者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拿著4G終端的使用者並沒有使用流量業務,有的甚至連流量開關也沒有開啟。

所以,為了提高網路資源利用率,把HSS資源留給4G流量使用者使用,網路部提出:把3-6個月沒產生流量消費的使用者,從4G的HSS遷回HLR。

這兩個完全相反的定製化需求,前後僅時隔半年,而且從需求提出到全網提供,都只用了不到2個月。而且,每一次的需求,都需要技術方案論證、IT支撐系統改造、業務上線、運維最佳化等複雜流程,需要做相當多的工作。

看上去,這又是一次"瞎折騰"?

然而,事實上,這兩次需求的提出和實現,都是非常合理,而且經過事實驗證,最終創造了巨大價值的調整。

4G使用者業務自動開通,讓早期使用者沒有門檻,最方便地使用和體驗到4G;而4G使用者業務自動關閉,則降低了無意義的資源消耗,提高了網路利用率和效益。

看上去, 來回折騰,實際上這一來一回之間,中國移動已經把握住了4G初期的黃金機會,使用者規模一路攀升,為後續的發展打下了紮實基礎。

5G:為什麼先建基站,又休眠不用?

前段時間,"洛陽聯通透過AAU深度休眠降低5G基站能耗"的報道成了熱點。不少自媒體以此來指責5G的高能耗和運營商瞎折騰,說建好的5G用不起只好關掉。

那麼,它也是一次"瞎折騰"嗎?

首先,5G由於高頻大流量等原因,基站的密度要大於4G,這是不爭的事實。

而且,5G的單位能耗(每GB消耗的能源)雖然降低了,但是同樣的網路覆蓋情況下,整體能耗高於4G,這也是事實。

但是耗電大,就不應該建5G麼?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更何況,跟商店在促銷季前要大量備貨一樣,通訊網路的建設也必須要"打提前量",因為網路建設和運維是一個複雜的工作,如果等到使用者都爆滿了才來擴容擴網,那就來不及了。

如今,5G才剛剛商用沒多久,大規模的使用者遷移才剛剛開始,現在就斷言"建好的5G網路沒用",說"建好基站又斷電"是瞎折騰,顯然是不合適的。

其實,多年來,通訊行業一直是耗電大戶,裝置商、運營商和很多企業也一直在研究開發節能方案,AAU深度休眠只是其中之一。

簡單來說,這個技術就是在5G網路沒有使用者使用的時候,基站主動關斷大部分有源裝置的供電,這樣就可以節約不少電力能源。

這樣的創新,其實跟公司規定下班必須關空調關燈一樣,是相當有節約意義的。尤其是在當前這個5G網路建設速度快,使用者規模變化大的階段。

在我看來,如果一定要找它的問題,只有在實現層面,能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這一點需要時間來觀察。

一方面,如果節電系統設計得不合理,容易出現頻繁休眠和喚醒的操作,這樣不但不會節約資源,反而會加大消耗;另一方面,休眠雖然可以達到節電的效果,但要完全做到不影響使用者的使用,還需要進行各種場景和情境來驗證。

所以,這種節電方案此前也有,但在實踐應用中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而包括洛陽聯通這次AUU深度休眠也只是探索,現在還不算是成熟的技術解決方案。

而在運營商內部,先試點再推廣是重要的行動模式,類似這樣技術基本成熟,但實踐效果尚未確證的解決方案,會先放到區域性地區進行試驗,根據實際使用效果來評估解決方案的合理性、成熟性,再設計和實施推廣計劃。

效果好,就推廣,不好,就改,改不好,就放棄。

不僅是節電方案,很多最佳化運營和提高效益的高招,以前都是這麼嘗試和推廣起來的。

所以我們看到,這個方案目前並沒有在太多地方實行,原因就在於此。

看完以上三個小故事,相信你對運營商的運營,會有新的理解。

既要建網持續提供先進的、不間斷的通訊能力與服務,同時透過規模化運營改善業績降低成本,這才是運營商的運營秘笈。

而很多外人眼中的"瞎折騰",往往是運營商最具價值的"微操作",以此收穫一次又一次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