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商巨頭與科技公司們紛紛壓注農業時,體現了網際網路競爭的下一個趨勢——模式更重,進入產業上游。
在北京郊外的一個智慧養牛場裡,奶牛發情的「奧秘」成為了可以被精確執行的程式碼。
透過攝像頭結合 AI 演算法,人們可以監控奶牛的健康、生理週期、位置等資訊,進而提升奶牛的發情檢出率,縮短胎間距,提升繁殖效率。同時,透過在牛場通道部署深度感測器等智慧裝置,牛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會按時反饋給飼養員。
終於,飼養員可以實現足不出戶式的「遠端養牛」。而這些其實都始於「豬臉識別」。
李佳隆回憶起他們做「豬臉識別」的緣由。
當時,在京東負責演算法研究的他,在 2017 年的時候,接到了保險部門的需求——有的養殖戶會為家裡的少數豬上保險,而不論總體中的哪一隻死掉,都會找到保險公司理賠,這裡面可能存在一些「騙保」行為。
過去,傳統的形式是在家禽身上打個標記,但這些標記是可以被人為改變的。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公司希望他們用生物的面部識別技術,精準識別每一頭豬。圍繞「豬臉識別」的生意就這麼開始了。
團隊發現,除了用 AI 服務於保險業務,養殖場裡面存在更多可以提升的地方。於是,2018 年 4 月份,李佳隆和團隊完全進駐到了養豬場裡,「像飼養員一樣去養、去喂」。從寫字樓到養豬場,他們逐漸適應了夾雜著各種氣味、水汽、氨氣濃度極高的環境,不變的是都要「寫程式碼」。
程式碼的價值在 2018 年 10 月份得到了證明,「我們第一次拿到了千萬級的訂單。」「豬臉識別」也迅速延展到了「牛臉識別」、水產養殖等領域。
除了京東,程式設計師「下鄉」的故事,同樣發生在華為、騰訊、網易、拼多多、阿里巴巴等科技公司的身上。給母豬做護理、給奶牛催情、種地收割等相關的「農活」,正逐漸變成由一群「理工男」來主導。
程式設計師「下鄉」程式設計師們沒有辦法指望農民師傅和他們談深度學習、等別人去學習卷積神經網路再來交流。「團隊的研發人員、產品經理和設計師等核心人員跟著飼養員一起去工作,他做什麼,我們做什麼;他吃什麼,我們吃什麼;他的作息時間,我們也要和他保持一致。我們把自己當成飼養員。」李佳隆和團隊當時用這種方法來發現陌生領域的問題。
這讓他們有了新發現。「養豬的時候,飼養員通常會 5 點起床,為牲畜做早飯。可能忙活到 7、8 點鐘,能把他們第一頓飯喂好,然後自己去吃飯。吃飯回來就又該喂他第二頓了。」這是非常消耗人的一個工作。「以往,我們需要自己去拌飼料,去倒到牲畜的面前,給他們吃,這個過程就非常的累,麻煩。於是,衍生了開發「自動飼餵系統」的想法,就是把這些東西全做自動化,可以透過人工智慧的控制,來精準打料、飼餵。」
這個想法變成方案落地後,飼養員反饋,「以往要 6 點前起床,現在 8 點就行——只是去檢查一下,系統有沒有正常運作。」
傳統養殖場的環境對於初入其中的人來說,更是一場「噩夢」。由於各種飼料、動物的糞便的存在,傳統的牧場裡通常充斥著各種難聞的味道。養雞場的相對溼度通常控制在 70% 以上,「不舒適的程度最高的就是我走進養雞場的那一刻。那種環境真的不好形容。」
透過 AIoT 技術來監控奶牛的健康、生理週期等資訊,進而來提升奶牛的發情檢出率,縮短胎間距,提升繁殖效率
飼養環境惡劣的問題,在水產養殖領域更為嚴峻。「水產面臨的問題和牛羊豬雞都不太一樣,他們面臨著的可能是巨大的轉型和改革。」由於環保問題,一些水產養殖模式被取締,比如近海養殖和湖泊水庫的網箱養殖、以及淡水養殖等。
「過去在池塘等環境裡養殖,水會和土壤接觸,一些重金屬、農藥會殘留在水裡,進而進入魚的身體;同時,魚在水裡面排洩,對土壤反過來進行一個再汙染。」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行業裡探索出了一種解決方案,將魚飼養在箱子裡。透過 AI IoT 技術來監測魚苗的生長曲線、進食曲線和行為軌跡,以及水體的各項資料。「這樣的話,養殖密度可以提升,也解決了汙染嚴重,以及食品安全的問題。」
傳統的水產養殖方式更為粗狂,同時對水質、土壤的汙染也較為嚴重
這時,動物的生長程序可以完全被機器精準的控制,比如其未來的體重、營養成分等。
在如此的業務場景裡,當一個人進入網際網路公司之後,打交道的不再是以 APP 為代表的線上應用場景,而是實打實的實體產業。
網際網路巨頭們的農業生意實際上,網際網路養豬、養牛並不是個新鮮話題,科技巨頭們早已有所佈局。而每一家入局的路徑也有規律可循。北高峰資本投資副總裁肖博天告訴極客公園(id:geekpark),「在農業領域,科技公司通常是輸出自己的技術以及管理方法,去賦能給農戶,進而也實現自身規模化的擴充套件」。
與京東輸出智慧解決方案入局類似,華為、阿里巴巴、騰訊也都是採取著相似的路徑。智慧農業的業務通常隸屬於各公司的「雲計算」事業部的旗下,幾乎都是利用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來打造「智慧農業大腦」,進而再整合垂直、細分方向的科技公司資源,最終形成整套的一體化方案輸出給客戶。
目前,這些客戶主要是以政府和大型的農業集團為主。「我們跟小農戶的合作形式,更多是由政府建設一個基地,我們和當地的農業企業共同去運營,然後由散戶組成的合作社來參與到養殖過程中,有類似於扶貧或者增加當地農民收入的性質。」李佳隆告訴我們。
另一個典型的廣為人知的「網際網路養殖大戶」,網易走的是覆蓋農業生產鏈全鏈條的路子,難度相對更高,從自建生產基地,到養殖,到屠宰加工,再到最後的電商銷售、線下餐飲渠道合作,全部親力親為。雖然從宣佈進軍養殖產,到第一個自有農場投產,網易用了 7 年。但也實現了 6 個人管理 2 萬頭豬的壯舉。
圖為某智慧農田監測系統,可監測農場的農作物生長溫溼度、氣壓、光照等 10 多項資料,用於指導田間生產。
在蔬菜、水果等種植領域,以大資料、人工智慧、物聯網為技術底色,同樣是誕生了各種智慧解決方案,來「操控」農產品的生長。比如說,地上部分配有小型氣象站、通訊模組;地下則透過各種感測器對光照、溫度、鹽鹼度等資訊進行收集,然後傳送到雲端大資料中心,透過 AI 人工智慧系統進行決策,調整用水量,施肥量。
可以看到,無論是蔬菜水果還是豬牛家禽,農產品正在向工業品靠攏,更多地誕生於可控的數字化生產線。根據 Clear Strategy 釋出的《2020 智慧農業戰略報告》預測,到 2020 年,智慧農業總目標市場將達到 270 億美元。
李佳隆判斷,現在有很多企業,都在嘗試做智慧農業這個板塊,「大家多多少少的都有點成就,但還沒有特別大的,各方勢力都在積累自己的團隊和經驗資源。我個人覺得,用不了三年,智慧農業領域就會迎來爆發。」
江西吉安吉水縣,村民正在智慧育秧中心中勞作,工作環境已完全不同於傳統農田
不過,肖博天認為,這個領域的「蛋糕」並不容易獲得,「農業是一個細分領域、細分場景特別多的行業。智慧農業可以理解為一個集合體,它的發展是一個小步快跑、逐步滲透的過程,資金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資料採集、數字化技術、農業領域的專業認知、資料化的管理方式以及產業鏈資源,都是它的門檻。」
未來,智慧農場的崛起,也勢必會擠壓中小養殖戶的生存空間。肖博天表示,「在國內,生豬養殖業正由之前非常分散的散戶養殖的競爭環境,慢慢過渡集中到頭部企業不斷壯大的競爭環境。」
佈局農業背後的邏輯對於科技公司來說,智慧農業裡蘊藏著巨大的商機,而對於具備電商業務的公司來講,農業似乎更是成為了必爭之地。比如過去一年,快手電商一直在簽約更多的原產地賣家進入快手電商生態。同時,在營銷層面主打「源頭好貨」的賣點。
對此,肖博天認為,電商平臺滲透到產業上游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電商平臺透過自己的渠道優勢和號召力,參與到產業鏈當中,和農戶或者農業集團一起打造一些關鍵品類的產品。這樣,可以透過加強對上游的把控,來更加主動地控制提供給消費者的農產品質量與價格,進而提高平臺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源頭好貨」、「產地直髮」,從宣傳層面也不難看出電商平臺對農業產業上游的重視與滲透
「在競爭日漸同質化的當下,未來,更優質、更獨特的產品更容易形成差異化,進而可以增加消費者的粘性。這也是未來電商平臺之間競爭的一個維度。」他補充道。
此外,電商直播的普及,降低了農戶進入電商生態的成本,農民可以直接對接到目標客戶群,省去「中間商」。曾經因運營門檻等問題,被網際網路「拒之門外」的那部分供給側商家,也獲得了入場門票。
這部分「新增」的商家也反映在了電商資料上。在 2019 年雙十一期間,阿里全平臺農產品銷售額突破 70 億元,比 2018 年同期增長 53%。而拼多多 2019 年,農產品全年成交額達 1364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109%。2020 年前 3 個月的成交額,則接近 2019 年全年近七成水平。
湖南永州某養鴨場,員工透過直播向顧客推薦鴨蛋,直播電商正成為農業的重要銷售渠道
曾經電商中的「邊緣物種」,已經突飛猛進地成長為了主流品類,且上升空間依舊巨大。
可以預見,無論是提供技術方案,還是銷售渠道上,亦或是共同打造農產品品牌,電商平臺在農業產業上游資源的佈局、爭奪上將更加密集、激烈。
在這樣的程序中,農戶與網際網路公司將迎來更加「親密」的接觸。當網際網路與傳統產業的界限變得模糊時,新型的農業生產、銷售過程,需要「新農民」。
本文作者: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