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逆襲成全球第三?雷軍澄清三大誤解,小米未來該咋看?
最近一段時間,小米可謂是中國網際網路的當紅炸子雞,11月23日,小米逆襲成為全球第三,11月24日小米財報更是引發廣泛關注,小米的未來我們到底該怎麼看?
一、正當紅的小米
11月24日,小米集團釋出截至2020年9月30日止三個月及九個月業績公告。公告顯示,小米集團前三季度總收入達到1754.03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7.4%;經調整淨利潤98.02億元,同比增6.7%;2020年第三季度收入722億元,同比增34.5%;經調整淨利潤41億元,同比增18.9%。
小米集團在公告中表示,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的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45.3%,達到4660萬。根據Canalys統計,智慧手機出貨量在全球前五大廠商中同比增速最高。小米集團公告稱,2020年9月,全球MIUI月活躍使用者數達到36820萬,同比增長26.3%。另外,截至2020年9月30日,小米AIoT平臺已連線的IoT裝置(不包括智慧手機及膝上型電腦)數達到28950萬臺,同比增長35.8%。人工智慧助理“小愛同學”的月活躍使用者數於2020年9月達到7840萬,同比增長35.5%。
看到這裡不禁讓人聯想到前一天小米的世界逆襲,11月23日訊息,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今日釋出的最新的智慧手機市場報告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為3.66億部,同比下滑5.7%。其中小米表現最為搶眼,出貨4441萬部,成功超越蘋果,重返全球第三。總的來看,三季度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雖然出現了5.7%的同比下滑,但是下滑的幅度相比今年上半年已大幅放緩。根據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智慧手機市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出貨量同比下滑了20%。
而在11月19日晚間訊息,11月18日,雷軍參加了2020亞布力論壇年會,在論壇上,他分享了三個社會上對小米的常見誤解,並給出了答案。雷軍表示,外界對小米的三大誤解,一是認為小米產品都是中低端;第二個誤解是小米的產品都是代工的,貼牌的;第三個誤解是認為小米沒技術。雷軍提到,“2011年小米營收只有5億,到2019年已達到2058億,在《財富》世界500強中排名第422位。”
我們不妨結合這三個訊息分析一下小米的未來到底該怎麼看?
二、小米的未來到底該怎麼看?
其實,我們仔細研究了小米這些年的發展,小米有一些東西是大部分人難以學到的,這也是小米成功的關鍵:
首先,小米的初期的確自有的技術專利是相對有限的,小米並不是華為那樣一開頭就是做通訊業,做到了一定的技術積累之後再發力手機的,而是從軟體起家開始做硬體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小米想要一開頭就有足夠的專利實際上是相對較為困難的,但是這些年來隨著本身業務的發展,小米實際上在技術上一直處於快速研發的狀態,很多技術可能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作為中國手機產業的代表性企業,小米已經在市場上得到了認同了,這樣的企業其實用事實說話,已經得到了市場的認同,如果沒有足夠的專利作為支撐,怎麼可能在市場生存下去?其實這件事往往不言而自明。
正如雷軍自己說的,十年前小米希望用網際網路解決製造業的問題。解決國貨被人看不起,質量差,“幹了十年,大家覺得小米還是中低端,我挺鬱悶的。”雷軍表示,要解決這個誤解,做大家理解的高階手機,那就是賣的貴,小米產品只有在貴的價格立住了,才能得到認可。今年最貴的小米手機小米 10 至尊紀念版 6999 元,以及最貴的 19999 元的電視,兩款產品都很受歡迎。
其次,小米的模式也註定了其技術儲備不是在一家公司身上,我們要知道小米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其本身的技術儲備是非常完善的,但是其並不是放在一家公司身上,而是放在眾多的小米生態鏈企業身上,眾所周知小米生態鏈非常龐大,有多家上市公司,在這樣的情況下,小米由於其本身就是投資起家,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大量的專利和技術都是由生態鏈為依託在整個小米體系中佈局,所以小米的技術主要集中於其生態鏈系統,如果從統計的角度來說,小米本身統計就會非常吃虧。
第三,小米的未來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其實對於一家Iot的平臺型企業,小米的未來應該是不斷地進行市場創新,讓小米的物聯網體系的邊界不斷擴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自身的發展。就像雷軍披露的那樣,小米已規劃建設年產能可達千萬臺手機的100%無人工廠。小米已下決心植根製造業,今年年初即交付了國內最高階的智慧手機生產線。這條生產線除了上下料以外,是完全無人的“黑燈工廠”。工廠位於北京亦莊,可以年生產100萬臺超高階手機,整個工廠工程師加上工人只有一百來人。目前這個工廠的效率比代工業內最先進的工廠要高25%。而這裡面所有的裝置,除了貼片機都是小米自研或是小米投資公司自研的。可以說,我們看到了小米的一個真正擁有智慧裝置的未來,也許當前還需要努力,但是小米還是值得看好的。
其實,這就是小米的魅力所在,當前的小米其實就在這樣的狀態之中,未來小米也許真的有可能扛起中國智慧手機的大旗,不過這還是需要穩紮穩打一步步的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