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曠視科技唐文斌:中國人工智慧應用層面強於歐美

“曠視從2011年成立到現在,大概搬了五六次家,從最早三個人到現在三千人左右,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北京,更具體一點說,我們甚至都沒有離開五道口,沒有離開過距離清華東門兩公里以上。”

5月15日下午,在首屆HICOOL全球創業者峰會暨創業大賽啟動儀式上,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技術官唐文斌表示,北京有孕育創業企業最好的土壤。作為技術公司,必須要有最好的人才,需要有資金,有應用的場景,這些都是北京最能夠提供的。

從創業大賽的參賽者到開幕式嘉賓,從清華“姚班”學子到曠視科技CTO,今年剛剛33歲的唐文斌對於創業的艱辛和起伏有著自己的體會。啟動儀式期間,唐文斌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在專訪中,他表示,疫情之後,人們會更加傾向於無接觸的體驗,要打消使用者在隱私方面的顧慮,除了保護好資料,還要把選擇權交給使用者。中國公司在人工智慧應用方面的表現要優於歐美公司,北京在人才集聚和創業環境上都具備很大的優勢。對於創業者來說,要“以終為始”“小步快跑”,少紙上談兵,多付諸行動。

疫情推動無接觸體驗,新基建將帶來巨大機會

新京報:新冠肺炎疫情給許多行業都帶來了衝擊,人工智慧行業要如何適應這個變化?

唐文斌:看現在世界各地的情況,疫情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它其實會變成一個新常態。在這樣一個常態下,我覺得我們應該圍繞著防疫的體系,去研究如何應對疫情,開發防疫的裝置。我們自己也做了AI測溫的產品,幫助阻斷病毒的傳播鏈。此外,疫情也會導致我們整個的生活模式有所變化,很多事情從線下挪到了線上,很多行業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經歷了疫情之後,大家會更傾向於無接觸的體驗,比如在辦公室門禁這類場景中,人臉識別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也確實會帶來更好的體驗。

新京報:你怎麼看待“新基建”?新基建能夠給創業者們,尤其是人工智慧行業的創業者們帶來怎麼樣的機會?

唐文斌:新基建對人工智慧行業和從業者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機會,智慧基礎設施會用到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很多技術和產品。什麼是“基建”?就是今天你建了以後,它會給明天使用的人們提供價值,產生經濟效益。以前的基建是公路,是機場,新基建也是同樣的邏輯,就是我們今天投入建設,明天一定會產生價值,而且這個價值是非常清晰的,這個就像我們內部一直在喊的一個口號,叫做“技術信仰”。第二就是要“價值務實”,就是新基建一定要為明天的價值服務。

人臉識別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要把選擇權交給使用者

新京報:人臉識別工具被破解、被欺騙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怎樣才能保證人臉識別技術的準確性和安全性?

唐文斌: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人臉識別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安全性也非常好,我們有很多技術手段來判斷你是不是透過照片或者影片在偽裝其他人。人工智慧行業的企業在安全方面其實有非常多深入的思考,因為我們每做一個產品,我們自己必須得是使用者,要做一個“吃自己生產的狗食的人”。必須要解決安全上的問題之後,一個產品才能夠變成成熟的產品,我們才能把這個產品推向市場。我們也在探索更加前沿的技術,讓攝像頭變得更加聰明。以前的攝像頭就是一顆單純的攝像頭,我們在研究如何給它安上一個“大腦”,能夠像人的眼睛一樣去根據環境來自發反饋,變成真正智慧的“眼睛”。

新京報:人臉識別的隱私問題也是社會上關注很高的問題,你認為人工智慧企業應該如何打消使用者的隱私顧慮?

唐文斌:我覺得第一還是要把選擇權交給使用者,要讓使用者去選擇他到底要不要用這個東西。一旦大家可以選擇是否使用人臉識別,這個技術又確實會給使用者帶來價值,我相信大家的接受程度就會慢慢提高。當然,我們首先在技術上對資料做了非常多的保護,保證資料不會洩露,對人臉影象也不會進行儲存。

中國人工智慧應用層面強於歐美,曠視要融合技術與場景

新京報:人工智慧行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中國與歐美國家、尤其是美國的人工智慧技術研發水平相比各有哪些長短?

唐文斌:我認為要分理論和應用兩個層面來看。在理論層面上,坦白講我覺得歐美有很多學者其實做得還是會更領先一些,他們現在有很多新的東西,當然我們也在做一些很創新的東西。但是在應用層面來講的話,我認為中國的創業公司,特別是很多人工智慧創業公司,其實都比歐美的公司做得好很多。因為這個活不是一個特別“陽春白雪”的活,其實是一個非常苦的活,你要把技術跟行業去做結合,跟場景去做結合,不僅把技術變成產品,還要變成解決方案,要考慮怎麼去交付實施落地安裝,還有許多售後維護的問題。我認為中國公司在做這些問題的時候都更有韌性,而且能夠把這些事情做得更好。

新京報:曠視科技在理論和應用兩個層面分別有什麼樣的目標和野心?

唐文斌:在理論創新層面,我覺得我們算是最強的那一批企業,但是其實在學術界有非常多的新研究,所以我們跟學術界也有非常多的合作。在基礎研究上,我們不管是在系統層面,還是在核心演算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投入,我們的目標是要“打造東半球最強的人工智慧研究院”,當然這是一件還在路上的事情。在落地應用的層面上,一個技術要被應用到具體的場景中,不僅需要對技術的瞭解,還需要對場景有深度的挖掘和深刻的認識,需要從技術的角度看行業,從行業的角度看技術,透過有機的結合才能做出更好的產品,我們在應用上也有許多投入。

北京最大優勢是人才聚集,政策資本營造優良創業環境

新京報:在你看來,北京能夠成為中國科創的高地,最核心的因素是什麼?

唐文斌:我覺得首先還是人才,人在哪裡,這個事就會發生在哪裡。北京集聚了中國最優秀的人才,所以我認為中國的許多創新一定會發生在北京,而且一定會發生在五道口、學院路附近,這是一個必然的事情。在這樣一個人才聚集的基礎上,北京市也給予了非常多的政策來支援創業創新,給大家有一個好的創業環境,還有很多的投資人和資本也在北京,為北京的創新創業提供了支援。

新京報:你們也參加過很多創業大賽,今天啟動的這個HICOOL大賽有哪些讓你覺得興奮的地方?

唐文斌:剛才在會上聽了大會主辦方的介紹,我覺得HICOOL大賽的力度確實是非常大,包括對參賽選手的支援,對獲獎團隊的人才支援政策,資金扶持和產品曝光等各個方面的力度都非常大,能看到北京在舉辦這次HICOOL大賽上確實下了很大的功夫。

最看好兩類創業公司,創業者不要太多紙上談兵

新京報:本屆大賽涉及多個創業賽道,你最看好哪一類公司或者專案?曠視也有自己的投資業務,會考慮直接向心儀的專案投資嗎?

唐文斌:我們對各個行業的各種公司都保持著關注,我們一方面會對外做一些投資,另一方面,更多的其實還是做一些合作,因為我們面對的很多場景其實都很複雜,都不是一家公司能把所有的事情都給做了的,技術上也很多樣化。我們對於擁有核心技術的公司以及場景落地型的公司都非常感興趣,也希望跟這些公司不管是在產品上、業務上還是在資本上,都能夠產生更多的這樣的一些合作和聯動。

新京報:你從2011年開始創業,到現在已經9年了,對於同齡和更年輕的創業者,你有什麼建議想給他們的嗎?

唐文斌:我們自己還在發展的路上,談不上什麼建議。最核心的一點,我覺得就是要去幹,不要太多紙上談兵,要動起手來,要往前頭走出那一步,要有信心要有韌性。從創業的過程來講,我覺得有兩個詞很重要,一個是“以終為始”,一個是“小步快跑”,就是要在有一個目標的情況下,透過小步快跑這種快速迭代的方式,來達到目標。但最關鍵的一點還是要行動起來。

新京報記者 許諾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張彥君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996 字。

轉載請註明: 專訪曠視科技唐文斌:中國人工智慧應用層面強於歐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