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智慧製造科技創新型平臺、工業網際網路科技創新型平臺、復旦產業化科技創新型平臺、朱光亞戰略科技創新型平臺、電力電子研究院科技創新型平臺、海洋高階裝備科技創新型平臺等共6家平臺被認定為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首批科技創新型平臺,正式啟動運作。與此同時,臨港新片區在智慧製造、高階裝備、人工智慧、積體電路、航空航天等重點產業領域還在積極佈局這類平臺,將培育建設近二十家科技創新平臺。
上海市中物院副院長、總工程師、朱光亞戰略科技研究院理事長賴新春告訴記者,科技創新型平臺是促進技術研發與轉化,提供創新公共服務,培育創新型企業、積蓄未來新動能,發展新型科研機構的重要載體,科技創新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探索。
2016年6月,上海交通大學第一次從學校把高精尖裝置搬到了臨港。在這裡,交大與臨港管委會聯合發起成立了一座功能性平臺,不僅圍繞智慧製造孵化科研成果,還孵化混合所有制專案公司,將高新應用投入市場,探索產業化發展。智慧製造科技創新型平臺總經理習俊通說,如果說學校裡的科研是從0到1的話,那平臺孵化技術就是從1到10,專案公司則能將10倍增到100。
如今,平臺佈局核能裝備與兩機測試驗證、智慧製造與機器人應用、氫能利用以及新材料應用等科技成果轉化專案,在臨港轉化落地了上海交大航空發動機、上海交大智邦科技等15家專案公司,併為國內製造業企業提供了汽車動力總成智慧製造系統解決方案、船舶車間互聯互通解決方案等多項系統方案和共性關鍵技術。習俊通認為,這種全新的產學研融合模式已然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
“以應用需求為導向,佈局研發任務,打通技術到應用之間的通道;以人才團隊為核心,打造懂技術、善管理的運營團隊,促進平臺研發向產品化、市場化發展。”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吳曉華表示,新片區已經制定了《科技創投資培育企業和專案新型平臺管理辦法》。今後,科創型平臺可將財政投入總額50%的經費,用於以股權投資等多元化形式培育符合新片區產業導向的科創型專案。此外,新片區還積極探索財政投入的“退坡”機制,鼓勵科創型平臺不斷增強市場化服務能力、技術許可能力和投資收益能力。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新產業和科技創新處副處長孫筱和說:“新片區將從政策、資金等多個層面加強引導,為平臺的發展保駕護航。透過功能型平臺來連結不同行業、產業,選擇最具科研技術實力和產業應用前景的創新專案進入平臺,更好地把實驗室裡的實驗品轉化為市場上需要的、能夠產業化量產的高新產品。”
儀式上,首批6家科創平臺還與合作企業現場簽訂了科研、成果轉化、產業化和戰略合作協議。同時,臨港科技城公司與5家科創平臺簽約,平臺將落地臨港新片區國際創新協同區的創新魔坊,發揮集聚效應,打造新片區科技創新策源地。
欄目主編:王志彥 文字編輯:胡幸陽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胡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