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國家媽媽操碎了心。
你不是擔心“雙減”之後,孩子們沉迷網路遊戲嗎?好的,“防沉迷”來一拳:
所有網路遊戲企業僅可在週五、週六、週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其他時間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路遊戲服務。
官話很複雜,用“小學畢業證得主”(嗯,就是本人)的話來說,就是:
他還是個孩子啊,遊戲只能週末玩1小時!
多一分鐘都不成。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隔著螢幕懟,安知我是誰?
好吧,說人話——網遊企業怎麼知道玩遊戲的是不是成年人呢?
於是又來一拳,嚴格註冊:
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實名註冊和登入的使用者提供遊戲服務。
政策制定不難,難的是如何管好這些網遊企業;管好了網遊企業,家長還要管好自己的身份證和手機,畢竟小滑頭們是很會鑽空子的。
爹媽也玩遊戲的,恐怕得注意一下自己的賬號。記住,政策是友軍,做神助攻,別做豬隊友。
家長整天盯著手機,想讓孩子不玩手機,幾乎不可能。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孩子們對這個成語熟悉著呢。
家庭最重要的,是氛圍。
以前在南方上大學,宿舍裡經常有人打牌、搓麻將,這樣的氛圍下,還有人讀得下去書嗎?沒有了。
家庭也一樣,大家都在玩牌、搓麻、看電視、玩手機,卻把孩子拎到一邊,讓他去讀書,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頂多給你裝裝樣子而已。
前兩天有人義憤填膺地聲討,說我一篇文章中,就幾個字說到了點子上——防止孩子沉迷遊戲,可又沒展開說,簡直一文不值。
身為小學畢業證得主,我義憤填膺地懟了回去:你又做不到,我幹嘛說呢?
仔細想想,是我不對,因為很多人是勸不醒的。
讓孩子不再沉迷手機,前提是家長不再沉迷手機,這是治本之策。
換句話說,你的家庭,要能做到一點:如果孩子放下手機,他有話可說,有人可交流,有書可讀,有氛圍可感染。
能沉入家庭的氛圍,就能跳出手機。沒有這樣的氛圍,他玩遊戲累了,揉揉眼,抬頭看看,媽媽忙著看電視、爸爸忙著玩手機、爺爺奶奶去跳廣場舞了,他能幹什麼?還不是低下頭,繼續玩手機?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沉迷遊戲之後,大腦結構都可能改變——
有研究報告顯示,長期沉迷網遊的孩子,其大腦結構竟然跟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大腦結構相像。專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一個人在玩兒網路遊戲的時候,處於被動接收資訊狀態,想象力、思考力和融會貫通的能力得不到訓練,長此以往,會極大損害智力發展。
某些行為固化之後,會改變大腦結構,這一點我不意外;但竟然能到阿爾茨海默病的程度,還是讓我驚訝了。
太可怕。
多年前,有人曾經使用電極刺激大腦,從而治療網癮,因為存在種種弊端,被禁止了。用電極刺激大腦,目的就是“改變網癮引發的改變”,從而克服網癮。
事情已經很嚴重,家長必須正視,尤其是具備“網遊環境”的家庭。
國家隊出手,正好可以藉此東風,逃離沉迷。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做,我幫你歸納幾點:
第一點,很重要!和孩子一起,瞭解政策,說明危害。
啥都不講,蠻橫地搶奪手機,家長只能是最終的失敗者。
要和顏悅色、春風撲面,要讓孩子體會到如沐春風的感覺(可參考《演員的自我修養》):“親耐的孩砸,這是國家規定,皇阿瑪也要遵紀守法啊!”
你對孩子說“沉迷網遊會改變大腦結構”,他可能不信。沒關係,先和他看一部電影,趙本山主演,題目叫《過年好》。
趙本山演的是一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逐漸開始稀裡糊塗。簡單看幾個鏡頭就好,孩子可能沒耐心看完。
如此這般,他對這個病就有了直觀印象。
然後對他說(我又在教唆家長嚇唬小孩了):“沉迷網遊的危害,跟這個病一樣一樣的。”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該閉嘴了。說一句就行。
記住,教育孩子,不要超過3句。超過3句,孩子資訊過載,適得其反。
說一遍他就信嗎?也不信。沒關係,根據心理學規則,只要讓他在“網遊”和“趙本山的病”之間產生關聯,影響就有了。
你在路上看見兩個人吵架,事實上和你一點關係也沒有,但回到家,你不自覺地說話就很衝。人的情緒很容易受外界影響。
孩子在網遊和阿爾茨海默病之間產生關聯之後,影響就在潛移默化中產生了(呃……罪惡的心理學)。
第二點,我簡單點說,因為前面說過:家長也要跳出網遊,不要沉迷。
第三點,為了做到第二點,找點有意義的事兒幹,比如看我的文章(不要臉),讀讀書,練練字,跳跳廣場舞。
第四點,不僅沉迷網遊能改變大腦結構,很多事情也能改變大腦結構,但它們是往良性的方向改變,比如運動。
我還是喜歡拽點心理學名詞,這樣“小學畢業證得主”才顯得名不虛傳:
運動不僅能讓你擁有多巴胺(一種讓人感到愉悅的物質,和打怪升級後的感覺一樣),還能促進大腦分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你小時候有沒有被罵過“吃化肥長大的”?我有。
“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就是大腦裡的化肥,不過是大腦自產自銷,沒有新增劑,全天然純綠色,能有效促進記憶。
如果你感覺玩網遊都快變成成阿爾茨海默病了,那就抓緊去跑步吧,還來得及。
本人提供陪跑服務。
高金國,網名高了高。小學畢業證得主,出了26本書。以“有趣”為第一要務,專注家庭教育。
壹點號高了高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