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進“兩新一重”推動傳統交通與智慧交通融合發展
中國網
在國家提出“兩新一重”大背景下,作為交通強國建設的重要領域之一,自動駕駛這個智慧出行服務新型產業生態的核心要素,自然是兩會的焦點議題。
兩會代表委員在這個議題上的發言、提案,涵蓋自動駕駛的方方面面,包括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創新鏈和產業鏈培育、產品標準統一、開放路測、路測牌照互認、資料共享、汽車作業系統、車規級晶片研發等等,但基本想法卻高度一致,那就是“加快發展”“大力推進”。
由於自動駕駛被普遍視為全球汽車產業技術變革的戰略制高點,因此,美、歐、日等汽車強國都早已加快產業佈局、制定規劃,以加速產業化程序。中國自然也不例外。
從2015年至2020年,我國政府相繼釋出多項政策,關注點逐漸從智慧網聯汽車細化至自動駕駛汽車。例如,《中國製造2025》已將智慧網聯汽車列入十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中,而《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則明確視智慧網聯汽車為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今年2月印發的《智慧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更是提出了清晰的戰略願景,“到2025年,中國標準智慧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網路安全體系基本形成。”
過去五六年間,我國自動駕駛在頂層設計、標準規範制定、測試驗證、試點示範、國際合作方面均取得了顯著進展。以2018年為例,路測管理規範、封閉測試場地建設技術指南等分別釋出;工信部於8月為基於LTE-V2X直連通訊劃定了20MHz頻寬的專用頻率資源,12月又出臺了《車聯網(智慧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等,可謂動作頻頻。
當然,企業是搶佔這場新技術變革制高點的重要力量。例如,千方科技自主研發的V2X全系列智慧網聯裝置,聚焦交通安全、資訊服務、交通效率等核心訴求,可廣泛應用於智慧路口、智慧公路、城市公交、物流港口、民航機場等應用場景。百度公司於2017年釋出了自動駕駛平臺Apollo(阿波羅),目前已提供Robotaxi計程車、Minibus、Valet Parking等7大解決方案。近日,華為釋出了《自動駕駛網路解決方案白皮書》,系統闡釋了未來的網路架構、運維架構及關鍵技術。
再比如,在測試及示範方面,2016年1月在工信部與北京市、河北省《基於寬頻移動網際網路的智慧汽車與智慧交通應用示範》部省合作框架協議簽訂後,千方科技於同年10月聯合汽車、通訊、網際網路、交通的多家龍頭企業聯合組建成立了北京智慧車聯產業創新中心,該中心作為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的第三方機構負責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日常管理工作。2018年2月、2019年5月分別正式啟用的國家智慧汽車與智慧交通(京冀)示範區“海淀基地”、“亦莊基地”,亦有千方科技的積極建設參與。截至當前,這兩大基地已為30餘家廠商提供封閉試驗場地的日常訓練及能力評估測試服務。
既然是戰略性高點和基礎設施,自動駕駛的實現就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汽車、通訊、科技等各類企業及政府多個部門的協力並進,打持久戰。因為自動駕駛不僅需要聰明的車,也需要智慧的路、智慧的通訊,方能實現對環境的敏銳感知、及時的資訊互動、智慧化的決策,才能把運載工具、基礎設施與執行管控有機結合起來。
據中國智慧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CAICV)、IMT-2020(5G)推進組C-V2X工作組、中國智慧交通產業聯盟(C-ITS)、中國智慧交通管理產業聯盟(CTMA)聯合釋出的《C-V2X產業化路徑和時間表研究》白皮書,2020年可視為C-V2X產業化的匯入期,此後是約四年的發展期,然後才能進入高速發展期。交通運輸部相關負責人近日在闡釋無人駕駛發展規劃時也指出,接下來要“謀劃一批先導應用示範工程,推動自動駕駛技術與業務深度融合,探索形成自動駕駛技術規模化應用方案。”
因此,未來三年,車路協同的主要工作仍將集中在基礎設施層面以及小範圍的應用試點。此前,圍繞基礎設施智慧化、路運一體化車路協同、“網際網路 ”路網綜合服務等六個方向的智慧公路建設,已在北京、福建、廣東、浙江等9個省市試點。
在以5G、人工智慧、大資料中心、工業網際網路(網際網路)為核心內容的新基建浪潮推動下,公路交通運載工具自動化、網聯化、智慧化的升級將會加快,並引發人、車、路、網、雲的全交通要素的升級發展,因此,有理由相信,V2X產業化的匯入速度會比預期的要快。今年4月,《公路工程適應自動駕駛附屬設施總體技術規範》徵求意見稿公佈。該規範表明,適應自動駕駛的公路工程改造分為中心端、路端兩類,包含定位、通訊、交通感知、路側計算、網路安全軟硬體、高精度地圖等十類設施。
千方科技智慧網聯事業部總工安鑫表示,要推動傳統智慧交通與未來智慧交通的融合發展,圍繞公司在以自動網聯、車路協同為核心的新一代智慧交通的技術積累和產業資源優勢,實現傳統智慧交通與未來智慧交通的融合發展,將融合智慧交通理念和技術從北京推向全國。
在本質上,自動駕駛是新技術賦能傳統交通的結果,會產生新的裝備、新的基建、新的業態,共創新的生態。未來,車不再是機械產品,而是智慧裝置;不再是運輸工具,而是智慧的移動空間和應用終端。而這一切,都需要各界秉持長期主義的心態,不斷攻堅克難,才能在競賽中取得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