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暴露出外賣平臺後臺算法系統給外賣員帶去的壓力。兩大外賣平臺就此先後作出了回應。
近年來,網際網路界一直提倡“科技向善”,認為任何一項新技術的發明誕生,根本目標是更好地服務人。餓了麼和美團研發算法系統“方舟”和“超腦”,開發者是人,服務的物件也是人,它們的設計初衷是在外賣員和消費者之間設計出合理高效的配送路線。當然,外賣平臺作為外賣員的管理平臺,將算法系統用於考核外賣員服務質量,也無可厚非。但如何設定考核方式,不是算法系統自己確定的,而是開發系統的人決定的。這也是很多外賣員就係統合理性提出質疑的關鍵:同樣的配送路線,為什麼系統給出的參考配送時間越來越短?
某種程度上,系統確實是“死”的——它只會根據開發者提供的條件給出路線、配送時間等建議。可在根本上,系統又是“活”的——開發者完全可以將可能影響配送效率的天氣原因、道路狀況(是否為單行道、是否正在維修)、硬體設施(是否有電梯)等資訊錄入系統,從而由系統給出更加符合實際的配送路線和時間建議。可見,把快遞小哥困在系統裡的,不是算法系統,而是開發系統和應用系統的人。換句話說,就是外賣平臺。
不過,也有消費者在看到兩大外賣平臺的聲明後擔心,未來外賣的配送效率會否降低。也有人覺得,配送效率是外賣行業的競爭點,只要競爭存在,外賣平臺就不會調整算法系統,外賣員被逼迫的生活不會改變。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換個角度考慮。
第一,怎樣的外賣配送服務才是高質量?是不是隻有“快”一個選擇?答案是否定的。並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趕時間,只要外賣平臺給出的配送時效合理,且外賣員在平臺承諾的時間中將產品送到,消費者通常不會提出異議。從餓了麼敢於請消費者多給外賣員5分鐘或10分鐘的建議推測,平臺知道,有不少消費者願意在原有配送時效上增加5分鐘或者10分鐘。那麼,與其讓消費者不要催促外賣員,不如平臺直接給出一個外賣員和消費者都能接受的配送時效。
第二,對那些希望儘快送到的消費者,可以利用價格槓桿實現。比如,某單外賣常規配送時間為40分鐘,配送費5元;如果消費者希望在30分鐘內送達,配送費10元。配送費的差額由平臺分配給外賣員,代價是外賣員減少該時段的配送單數。這樣,外賣員因為快遞費提高而願意減少同一時間段的配送量,而消費者“求快”的需求也能滿足。這背後有個原本重要、卻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即人們日常享受到便捷服務,是有成本的,也是應當付出一定價格的。價格與成本匹配,服務才可持續。當然,成本應該合理測算、合理分攤。
這一經濟槓桿在很多場景已經發揮作用:常規的同城快遞時效一般為隔天送到,若消費者想加速,可以加價選擇“當日送”甚至幾小時內就送達的“閃送”。雖然“閃送”的價格要比“隔日送”貴上幾倍,但消費者並無異議。還有,網約車服務中有“準時達”,司機可在指定時間提前等候乘客,但乘客需支付“預約用車基礎費”。因為預約用車時,司機在接駕前有一段時間無法接單,“基礎費”可彌補司機成本,選擇該服務的消費者也表示認可……
由此可見,外賣服務的質量高低並非只能用一個“快”字來衡量。合理的配送承諾時間、合理的加速加價費用等,既有助於解決“外賣員困在系統裡”,也能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這也適用於其他基於網際網路平臺的消費服務中。當然,實現這一點的核心,仍舊是設計算法系統和服務規則的“人”。(據解放日報 作者:陳巖)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