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第三年,新冠疫苗推行一年多,群體免疫為何難實現?專家回應
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去年這個時候,使用全新技術的新冠mRNA疫苗剛開始在全球範圍推出,人們排隊接種,歐美國家寄希望於透過疫苗的普及和自然感染,率先實現群體免疫。
然而一年多過去了,為何新冠群體免疫如此難以實現?
群體免疫是指當人群中有足夠多的人感染了病毒,或者透過接種疫苗形成對病毒的免疫力,從而形成一道免疫屏障,使得病毒在人群中傳播時被這道屏障完全阻斷或削弱,從而無法持續傳播,並最終走向消亡。
美國傳染病學專家、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Anthony Fauci)博士近日在《傳染病雜誌》中一篇關於群體免疫的論文指出:“傳統的群體免疫概念可能不適用於新冠病毒,這意味著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新冠病毒不會在人群中消失。”福奇稱,這主要是因為新冠病毒容易發生變異,兩年多來,已經出現了包括德爾塔和奧密克戎在內的5種單獨變種。其次,接種疫苗的人不夠多,以及免疫力無法持久等因素,也都會導致新冠病毒長期存在。
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資料,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傳播力已經接近麻疹。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沒有免疫力的人感染了奧密克戎病毒,且他周圍的人對新冠也完全沒有免疫力(群體免疫完全缺失),那麼他有機會把病毒傳給周圍的9至10個人,這種感染者將病毒傳播給他人的事件稱為二次傳播。
而如果該感染者接種過有效的疫苗或之前被新冠感染過,他體內已經有了一定的免疫力,能夠迅速抑制病毒並清除病毒,此時,他雖然依然被感染,但他出現重症/死亡及傳播給其他人的可能性均降低。所以,疫苗的保護作用可以分解為“對個體的保護效率”(指預防感染或預防重症與死亡的能力)和“降低二次傳播的效率”(指降低傳播給其他人的能力)。
作為一個群體,如果多數人都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免疫力,那麼病毒的傳播時就會被傳播鏈上不同個體迅速削弱而降低到零,此時,該群體建立的免疫保護力就稱為群體免疫。群體免疫越好,二次傳播的機會就越低,疫情就控制得越快。
“病毒的傳染性越強,就越需要接種疫苗以阻止它在社群中蔓延。”倫敦健康與熱帶醫學學院流行病防範與應對中心聯合主任亞當·庫查爾斯基(Adam Kucharski)表示,“以德爾塔的傳播力來看,如果我們接種的疫苗能夠防止85%的病毒感染,那麼就需要98%的人口接種疫苗才能實現群體免疫。”
科學家相信,製造更好的疫苗仍然有可能使人類實現群體免疫的目標。一些疫苗公司正在研究針對病毒更保守區域作為免疫原的疫苗,以防止病毒的突變,從而使疫苗產生更持久的免疫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徐建國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已經不能夠靠應對以往傳染病的經驗來對付新冠了。很多過去行之有效的理論、策略、方法、技術,用來對付奧密克戎可能行不通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尋找新的方法和技術。”
他還稱,病毒變異速度很快,一些變異株的抗原性可能會發生變化,這就需要開發新版本的疫苗。
也有科學家提出,應將疫苗是否能夠降低二次傳播作為其有效性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
“有效的疫苗在防止病毒傳播的同時,還具有迅速清除病毒免疫力,例如麻疹疫苗會產生防毒免疫力,但有些新冠疫苗沒有這種作用。”一位疫苗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然接種疫苗可能會減少病毒傳播,但並不能完全阻斷二次傳播。”
上海市新發再現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徐建青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一種疫苗不能預防感染時,對群體而言,疫苗能否降低二次傳播更為重要。在大家關注疫苗是否預防感染、重症和死亡的時候,大家忽略了一個更為重要的資料,也就是疫苗接種者感染後的二次傳播效率。”
徐建青還建議,新冠疫苗應該建立呼吸道黏膜免疫,例如開發鼻噴或霧化疫苗,有助於在鼻腔和咽喉等上呼吸道建立有效的免疫防護作用(黏膜區域性產生中和抗體和T細胞應答),從而能迅速應對病毒入侵,將病毒消滅在黏膜區域性的第一道防線上。
“果能夠在新冠病毒感染呼吸道黏膜的第一時間就把病毒消滅,病毒就失去了在體內建立感染的機會,也就不能傳播給他人,那麼才有機會真正建立起群體免疫。”徐建青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