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
“資料新聞作為新的熱點,這些年發展很快,但是從學術角度進行觀察和研究還很少,相信這本《藍皮書》對這個領域的發展,會起引導作用。”
12月29日,京師傳媒智庫釋出《資料新聞藍皮書中國資料新聞發展報告(2018-2019)》(以下簡稱《資料新聞藍皮書》)。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張洪忠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對這份報告給予高度評價。
12月29日,《資料新聞藍皮書中國資料新聞發展報告(2018-2019)》在京釋出
封面新聞記者瞭解到,《資料新聞藍皮書》由武漢大學資料新聞研究中心、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浙報集團)重點實驗室編著,主要關注大資料時代新聞業的發展現狀及趨勢、中國新聞傳播學科視覺化研究趨勢以及資料新聞從業者的職業認同、資料新聞議題分佈與變化趨勢等熱點問題,分析了媒體在資料新聞領域的發展歷程、運轉模式和生產經驗,多視角展示了全球資料新聞領域的前沿發展。
《資料新聞藍皮書》指出,隨著大資料時代的到來,資料不僅驅動著全球經濟產業的增長,也成為推動當代新聞業發展與變革的一種新生產力。目前來看,在新聞領域,資料的驅動力透過促進新聞生產方式與流程變革、提升新聞生產價值、改變使用者分析與營利模式等多方面得以展開。
隨著數字現實技術主要包括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混合現實(MR)等。進一步發展,特別是AI、5G和物聯網技術走向實際應用,資料的作用和價值也將得到進一步的挖掘和提升,並以此驅動傳統媒體向“智媒”的轉型升級。例如,基於人工智慧系統對影象和影片資料的處理,可以實現使用者個人生物體徵的驗證以及根據周邊環境認知使用者接收新聞的具體情境;利用攝像頭、感測器以及計算機視覺資料,可以追蹤並分析使用者在新聞接收過程中的行為所傳遞出的資訊,並據此評估他們當時的情緒和心理。
《資料新聞藍皮書》認為,“智媒”將結合以人為中心的最新設計和前沿技術,比如計算機視覺、對話語音、聽覺分析、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而這個過程的協同和實現,主要依賴其複雜的資料收集、處理以及應用功能。將視覺化運用於新聞領域後,生產流程由原來的“收集新聞線索—採訪—編輯—釋出”轉變為“資料蒐集—資料篩選—資料探勘—資料分析—統計(計量)—評價—網路互動—資料視覺化—釋出”。基於生產流程的轉變,生產部門的人員配置也不再僅僅是以往的記者、編輯。
《資料新聞藍皮書》表示,我國資料新聞存在質與量不能兼備、資料視覺化與資訊告知的衝突、互動量較少,讀者參與感不強等問題。對此,課題組提出了拓展機器人寫作、為視覺化制定標準以及豐富視覺化互動設計等資料新聞未來發展的三個最佳化策略。
“如何引導資料新聞走向規範化?如何讓資料新聞真正具有新聞內涵?”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張洪忠表示,相信《資料新聞藍皮書》的相關研究將促進資料新聞的良性發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