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眼裡,世界上只有兩種電動車,一種是特斯拉,一種是其他。
的確,在傳統燃油車還如日中天的時候,特斯拉依靠顛覆性的理念,以及對未來的強大想象力,讓許多對新事物充滿好奇的願意嚐鮮的人們,體驗到了一種與別不同的全新駕駛體驗。幾乎所有的電動車品牌都會以特斯拉為研究學習的物件,甚至在很多電動車上面,或多或少都能找到特斯拉的一些影子。
但我也相信沒有人會否認,電動車的世界也應該像燃油車那樣精彩紛呈,不應該只有特斯拉這一種樣子。
先說看得見的地方吧。兩臺車在外觀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前臉和尾部的貫穿式大燈以及保險槓的樣式都略有不同,但總體設計風格還是十分一致的,誰更好看就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了。另外一個比較明顯不一樣的地方,是前排中央杯架和扶手箱的位置。
從我實際體驗來看,上汽大眾ID.4 X將手機充電板至於杯架前方,便利性上絕對是更好的。
從這些小細節上可以看出,上汽大眾在這款車上,尤其是一些小細節方面,,並沒有完全照搬國外版本的樣式,而是根據中國人的口味喜好做了些調整,的確是花了心思的。
接下來講講那些很容易被忽視的地方。
先來聊一下中控臺上的這幾個螢幕。樣式大家早已見過了,5.3英寸的LCD儀表盤和12英寸的觸控式中控螢幕,尺寸數字對比起現在的絕大多數主流電動車,都沒有什麼優勢的,尤其是方向盤後方那個5.3英寸液晶儀表盤,此前還被不少網友吐槽尺寸太小。
但這裡我想為大眾“抱個不平”。這個小液晶螢幕尺寸的確不大,但由於設計師為這個螢幕“套上”了一個非常立體的六角形邊框,再加上在右側整合了換擋的旋鈕,讓整個螢幕變得很有設計感,和那些光禿禿豎起一個小螢幕的車型,視覺上真的完全不一樣。
此外,這螢幕的細膩程度是挑不出刺的,而且透過方向盤右側的“VIEW”按鍵可以切換三種顯示模式,包括導航和電量這些常用的資訊都能很清晰地顯示在上面。這次一整天的試駕下來,真心沒感覺有什麼問題。
當然了,如果覺得還不夠,可以選裝這套AR-HUD增強現實顯示套裝。這個AR-HUD的好處是,除了能把導航和行車資訊投射在前擋風玻璃上之外,還可以在設定導航的前提下,當需要拐彎或轉向的時候,在駕駛者前方路面上疊加顯示行駛的方向。
雖然論視覺衝擊力,大眾這套AR-HUD比起新一代賓士S級上的那套還有相當差距,但考慮到較接近的實用性和巨大的價格差,也就沒什麼可以抱怨的了。
至於中控螢幕設計,也就是最主要的人機互動方式,完全沒有被特斯拉“帶偏”。中控螢幕略微偏向駕駛者的方向,橫向的觸控式螢幕加上非常簡單直觀的操作介面,上手難度比起現在流行的那種層級眾多的選單式介面要易用很多。而螢幕下方單獨設定了溫度、音量、空調、駕駛模式等四個帶有觸感反饋的觸控按鍵,方便快捷操作。
雖說開車過程中要完全盲操作還不現實,但便利性還是要比那些完全依賴螢幕操作,消滅實體按鍵的做法,要人性化好多。這也是傳統車企,尤其是像大眾這種需面向廣大普通老百姓的傳統汽車品牌,所必須考慮的地方。
至於很多朋友非常關注的系統流暢度問題,廠家工程師在講解會上特意做了解釋,自從去年底新車釋出,到這個月正式交付這段時間內,車機系統已經OTA升級更迭了6個版本,解決了流暢度問題並修復了一些bug。
而在硬體方面,目前南北大眾兩款國產版本的ID.4上,採用的都是三星的Exynos多核晶片,算力比海外版本的ID.4要高出幾倍。在全天的試駕過程中,我也沒發現明顯的卡頓。系統對常用的語音指令的識別速度還是不錯的,但目前還不支援連續語音指令。
在智慧語音座艙這方面,的確和目前主流的中國品牌電動車還有不小的差距。
最後來講講ID.4 X駕乘方面的表現。
大眾MEB平臺的那些技術亮點我就不多說了,但最特別的是,基於MEB的車型都可以有後驅和四驅版本,代號為APP310的後驅動電機是由大眾自己生產,最大扭矩是310牛米。用大眾自己的話講,這也是目前唯一能買到的後置後驅的大眾品牌汽車了。
ID.4 X上搭載的三元鋰電池包有57.3kWh和83.4kWh兩種規格(電芯來自寧德時代,大眾自行組裝),分別對應兩驅版本402km和555km的續航能力。從數字上看,是中規中矩的主流水平,但大眾工程師強調,ID.4 X的剩餘續航里程是根據電池剩餘電量、前60-70公里的電耗、實際行駛中的高壓電(電機)和低壓電(車內電器)的工作狀態這幾個變數,來實時計算生成的。
我透過試駕過程中的觀察,發現這個剩餘續航里程的變化,和實際行駛的里程是大致等同的,說直白點就是顯示的剩餘續航里程沒什麼水分。
就以我試駕的這臺初見版(兩驅)來講,在出發時剩餘電量只有60%左右,剩餘續航里程兩百多公里,車上滿載四個成年人。但約20%市區+80%高速公里行駛了184公里後,電量還剩餘20%,顯示剩餘續航里程還有90km,百公里平均電耗16.7kWh,整體表現十分不錯。
對於ID.4 X的主觀駕駛感受,我是非常滿意的,談不上吹爆,但真的挑不出什麼毛病,傳統大廠的調校功力顯露無疑。
ID.4 X採用了前麥弗遜式+後五連桿式的獨立懸架設計,我主觀上覺得這懸掛調校得比現在的途觀L還要好,底盤沉穩紮實不說,懸架對於路面起伏的過濾能力和貼服性,都讓我十分滿意,乘坐很舒適,但在快速過彎時卻有足夠的支撐力。
加上這套標配的固特異EFFICIENTGRIP PERFORMANCE 御乘II代輪胎是主打舒適和強抓地力的系列,所以ID.4 X在彎道中的表現真的出乎我的意料,和駕駛者的溝通感很好,讓我對整個車身動態很有信心。
至於NVH方面,在時速120km左右時,除了兩側A柱上方有略微明顯的風噪聲之外,後排和底部的隔音都做得非常好,比尺寸相近的特斯拉Model Y要出色的多。
另外我還想說的一點是,大眾ID.4 X是提供了D擋和B擋兩個前進擋位的,電門和剎車踏板的力度都很線性,比例感很好,很接近傳統燃油車的體驗。在D擋之下,動能回收的動作極其輕微,輕微得可以讓人完全忽略那種,抬起電門踏板後不會有任何的減速拉扯感。
而在B擋時,動能回收的力度會稍稍加大一些,但減速的過程很線性,也完全不會讓後排乘客感到不適,位元斯拉現在新的動能回收力度舒適太多,在我開過的這麼多純電動車中,舒適度絕對是中上的水準。
總體來講,ID.4 X的整體表現實在讓人很難挑出什麼明顯的短板,如果實在要說還不夠完美的地方,那就是智慧化方面,也就是語音互動能力和智慧輔助駕駛功能方面,還稍稍落後於一些中國品牌,但在其他方面,例如乘坐空間、行駛品質、駕控效能、包括真實續航能力等方面,完成度都非常高。
在大眾這臺ID.4 X以及CROZZ上所體現出來的產品特性,是完全有別於特斯拉、其他傳統品牌、新勢力品牌的電動車的,完全自成一派的風格。大眾把電動車時代的一些新的要素,和過去多年積累下來的傳統造車理念,進行了很好的融合和創新,不激進也不落後,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呈現了出來。
我覺得,這對於中國眾多對電動車這種新事物還處於學習和觀望態度,相對較為保守的普通消費者來講,上汽大眾ID.4 X有著毋庸置疑的吸引力。或許吸睛能力不如那些天馬行空的新勢力品牌,但如果真的用下來,我相信大多數人還是會更容易接受這種互動方式和駕乘體驗。
//閱讀推薦//
221/3/25
試駕評測——大眾 ID.4 X
by 韋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