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單行當與電商平臺抗衡10餘載,已被生態圈打造成一款門檻低、效益高的風險大生意。不過,這一局面將會改變。據報道,近日,多家電商企業收到國家稅務總局發的一條“風險自查提示”,顯示相關企業存在少計銷售收入的風險,需補繳稅款及滯納金,並將自查結果透過電子稅務局反饋。
俗語說“吹牛不上稅”。但一紙補繳稅款的提示,無比真實地告訴那些習慣刷單的商家,“吹牛不上稅”的日子可能真要到頭了。
去年開始執行的電商法,明確要求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履行納稅義務。這一條款基本宣告此前多數網店經營者可以“合理避稅”的現狀將被徹底改變。從維護稅收公平和市場公平、促進行業規範發展的角度,這一天的到來是遲早的事。
不過,考慮到整個電商行業對新規的適應程度,以及刷單現象形成的“非一日之功”,現階段電商經營者的稅款補繳在執行層面,確實有一些細節問題需要討論和釐清。比如,納稅額度到底如何確定?到底是按照刷單額度還是實際經營額度?有聲音就認為,電商法中規定的是“如實申報納稅”,那麼是否就意味著不應該按照刷單額度申報?但電商的實際經營額度如何確定,這同樣是一個問題。另外,對電商經營者稅務核查的追溯期應該如何界定?是統一以電商法的執行時間為準,還是溯及更長時間?這些也該有妥善考慮。
因此,針對補稅提示給電商行業所帶來的現實疑問,稅務部門有必要釋放更明確的政策預期,以解疑釋惑,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從現實來看,若嚴格依據刷單額度一次性追繳過去數年的補繳稅款,再加上滯納金和其他罰款,絕大多數商家恐將遭遇難以承受之壓力。這對電商行業可能帶來的“震盪”不可小視。這並不是要為電商刷單辯護,而是說具體的徵稅政策執行要充分考慮到行業現狀。刷單現象背後有著複雜的形成機制,簡單以補繳稅款來“懲治”,未必公平。
同時考慮到當下的市場環境,以及保市場主體的政策要求,相關稅收政策的執行在這個關口也應該做好適當的平衡。比如,電商法在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履行納稅義務的同時,也明確“依法享受稅收優惠”,那麼當前從國家到地方所出臺的一攬子稅收優惠政策,是否也能同步覆蓋到電商經營者?針對電商行業的經營特點,是否可以有合理降低稅負的操作?做好這些配套服務,或能夠對沖補稅對電商經營者的壓力,同時又能維護好稅法執行的嚴肅性。
刷單涉嫌虛假宣傳和不正當競爭,早就是被法律所明令禁止的。加大稅收稽查力度,整治刷單亂象,從長遠的行業生態來看,這是好事。不過,考慮到刷單潛規則的形成原因,在治理上還需要精細化,平臺和監管應該多方發力。
當然,電商法的執行,稅務部門的補稅提示,毫無疑問又一次向電商平臺和商家發出警示——刷單之路必將越走越窄,趁早轉型,早日走出“刷單找死,不刷等死”的困境已越來越迫切。
(作者:朱昌俊,系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