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小兩口的“創業經”:把家鄉味道“掛上網”

90後小兩口的“創業經”:把家鄉味道“掛上網”

  □文/攝實習生王一

本報記者欒德謙

“我家的產品走線上,價格偏高,但我確保高品質。現在我有45%的訂單是回頭客……”近日,記者來到牡丹江寧安市,採訪到一對90後小兩口,借力新電商平臺賣好龍江特產的小城創業故事。

1989年出生的王超來自大興安嶺,90年的李孟婷來自寧安鏡泊鄉。王超告訴記者,剛畢業時,他在漠河找到一家單位上班,雖專業對口,但骨子裡還是想創業。而李孟婷當時在北京做跨境物流業務工作,開始接觸到電商。於是兩人結婚後,開啟了全新的人生規劃。

2016年,小兩口確定做家鄉的東北特產。於是回到李孟婷的老家寧安市,在拼多多上註冊了店鋪。

初涉電商運營並不容易。在10平方米的出租屋裡,王超每天都忙到凌晨2點,從網上找影片自學電商課程,“一年賺5萬,我花8萬買課程。”為了提高商品主圖的點選率,他還自學了攝影和平面設計。

終於,那年底,他們的第一款熱銷產品——南瓜子在拼多多平臺上成為爆款,日銷超過2000單。

產品賣得好,投入也越來越大。夫妻倆賣掉了大連的房子,將90多萬元賣房款全都砸進了店鋪裡,並開始研究“轉型”。

“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南瓜子不如原產地,但木耳、榛蘑我們是原產地、主產區,平臺上的使用者買木耳首選就是東北的。”王超說,“剛開始我收的(木耳)量少,一次就進幾百斤,價格就下不來,但我始終堅持要保證木耳的品質。”有的不法商家為了給木耳增重,會往裡面注入澱粉酶以獲得暴利,但王超和李孟婷堅決拒絕。

王超告訴記者,他們店鋪45%的訂單是回頭客,很受使用者好評。2017年年底,拼多多大促期間,王超的木耳店鋪銷售額超過50萬元。還帶動了周邊鏡泊鄉、松乙橋村等60多名村民就業。

說起做玉米的緣起,王超說是因為有一次他在高速上開車,看見一輛貨車拉著滿滿一車玉米從旁邊駛過,詢問得知,這些玉米都是運往南方,在南方市場很暢銷。

經過近兩年的不懈努力,夫妻倆投入500萬元建起了玉米加工廠和冷庫。為了保證玉米的口感和質量,他們還當起了“新農人”,自種了750畝玉米。

看這小兩口的銷售成績單:

8月27日,他們的喜粒佳旗艦店在平臺正式上線;9月底售出4.2萬單玉米,一個月創下92萬元銷售額!

王超說,如果不是今年遭遇連續颱風,預計全年的甜玉米銷售目標是1400萬元。所以,他對明年充滿期待。

5年來,王超和李孟婷自主籌建的加工廠、冷庫、倉儲佔地面積已經超過5000平方米。明年,小兩口還要再建一間粉條廠。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08 字。

轉載請註明: 90後小兩口的“創業經”:把家鄉味道“掛上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