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產品調研是產品經理最熟悉不過的工作內容了,產品調研包括很多內容,其中之一就是功能調研了。本篇文章種,作者為我們分析了為什麼要做產品調研以及產品調研和功能調研的區別,最後透過實戰案例為我們總結了產品經理應該如何做好產品功能調研。
前些天,微信朋友圈“話題標籤”功能悄然上線,網際網路產品圈裡一邊倒說是“雞肋”。
到底這個功能“雞肋”不“雞肋”,我們作為“立志要改變世界”的產品經理。不能“隨大流”被大眾情緒裹挾,抱怨說微信又丟擲來一個“雞肋”!理由是什麼呢?我們得有理有據啊!
OK,我們來YY一下!假如回到微信朋友圈“話題標籤”功能調研階段,你是某信某部門產品經理,假如Tony馬給你下達這樣的需求:
Tony馬:影片號上線這麼久,資料好像不怎麼樣!看能不能從朋友圈做做引流?
小龍(產品總監):恩…..(影片號就是一個累贅)要不試試“話題標籤”功能,我讓他們調研一下………(新入職一個產品經理,正好沒啥事安排)………
小龍(產品總監):小明啊,你看看我們微信朋友圈能不能做一個“話題標籤”功能,為影片號導導流量啊?
小明:啊,這個….這個…..我先調研一下,晚點回復你,總監。
一、為什麼要做產品調研?因為“創新起於模仿,精於超越”,20世紀80、90年代的溫州“四大經濟支柱”的紐扣、皮鞋、服裝和打火機產業,無不從模仿開始。
溫州人的模仿不是簡單“畫虎不成反類犬”,而是用心模仿,下功夫研究,不僅學到了家,而且還青出於藍色而勝於藍,溫州產的打火機風靡世界就是一個成功模仿的典型樣本。
從模仿到超越,這條路徑也是最省時、最保險的高性價比路徑。
再說網際網路產品,面對同樣的市場格局、在同樣的市場大環境下,看似玲琅滿目的網際網路產品,卻在產品底層邏輯上,有著本質上的共性。經過市場與使用者驗證過的產品/功能,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我們暫時不需要也沒必要做顛覆式創新,只需要快速找到競品、並且從視覺到互動、業務流程、功能邏輯、需求逐層“解剖”產品,吃透產品。然後在模仿競品基礎上,結合自身產品適度創新就好。
現在明白了,“調研”與“抄”的區別麼?
二、產品調研&功能調研什麼產品調研、功能調研傻傻分不清楚?
產品調研分為針對某一個功能點的調研和某個獨立產品的調研,那麼他們的異同時什麼呢,一張圖讓你明白:
產品調研:針對獨立完整的新產品,做產品結構、運營邏輯的調研。而像微信、支付寶這種平臺級體量的產品太龐大複雜,很難做產品調研,週期不可控。
功能調研:針對產品某個或某些功能、業務邏輯做調研。
三、如何做產品功能調研產品功能點的調研,又分為三種場景:
四、產品功能調研實戰“光說不練假把式”,接上文以《朋友圈“話題標籤”功能》為例,做產品功能調研:
1. 微信產品定位2. 微信使用者畫像3. 使用者、場景、痛點分析4. 可調研的產品:微博、抖音的相同與不同5. 結論目前,微信朋友圈每天有大約7.5億人開啟,平均每人每天要看十幾次,每人每天耗時30分鐘,所以朋友圈每天的訪問總量高達100億次。
1)平臺業務上
可見朋友圈彙集了大量的流量,而微信內容版塊沉澱了海量的優質內容卻缺少流量,內容創作紅利逐漸消失;另一方面,影片號更是缺乏更精準的流量入口。
今年7月份,微信公眾號文章上線了話題標籤的功能,輔以朋友圈“話題標籤”為影片號、公眾號甚至是搜一搜導流,將內容有效精準分發給消費者。
從而進一步打通微信的內容生態,為微信內容生態者提供了一個新的內容展示渠道,這可以滿足平臺業務的需求!
2)內容消費者
“話題標籤”功能可以類似“微博”、“抖音”為內容瀏覽者最佳化搜尋。但話題聚合頁面有影片號、公眾號、搜一搜等版塊內容就會像“微博”話題聚合頁面一樣“搜尋結果型別複雜不可控”。
3)內容生產者
“話題標籤”並不能提升內容生產/創造者“自我表達”的情感動力,暫時不能為他們提供價值,更沒有消除他們的“痛點”。內容創造者為何要在發朋友圈時新增話題標籤呢?需要進一步挖掘。
五、最後微信“話題標籤”對微信業務上而言,可能會盤活朋友圈為自己內容生態建立一個引流渠道。
但使用者層面目前還未看到很多價值,沒有使用者會為了那抹憂鬱的藍色而新增「#+文字」的話題標籤,況且還沒有趣味性。
或許微信在下一盤大棋,我們吃瓜群眾只是初見端倪,可不能隨意評頭論足。
本文由 @安子畫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