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國產手遊開啟了“大出海”時代。
來自統計機構Sensor Tower的資料顯示,2021年共有42款中國手遊在海外市場的收入超過1億美元,其中收入最高的30款產品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的總收入達到115億美元,較2020年92.4億美元增長24%,達到了2019年的1.8倍。美國市場一舉超越日本,成為國產手遊最大的出海口,收入高達36億美元,較2020年相比大漲53%。
而在這其中,最為人矚目的,無疑就是米哈游出品的《原神》。
2021年,《原神》在海外App Store和Google Play的總收入達到了18億美元,單單2021年9月就狂賺2.3億美元,打破了自己在2020年10月所創下的出海手遊月收入紀錄。
如果說收入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的話,那《原神》在海外社交媒體上的超高熱度就是一張張最真實的“獎狀”。
在Twitter上,《原神》是2021年話題度最高的遊戲,力壓《最終幻想》、《Apex英雄》、《堡壘之夜》等熱門作品;在國外論壇Reddit上,《原神》版塊的關注量也高居第一,甚至高過《英雄聯盟》、《GTA》這樣的國外國民級遊戲。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原神》也存在各種問題。比如說它在移動端聊勝於無的最佳化,驍龍888、8 Gen 1這樣的“差生”姑且不提,就連A15這種標杆級SoC在它手下也撐不了太久,目前只有M1這種級別的處理器才能夠完美駕馭。有玩家戲稱,這是米哈遊在倒逼廠家升級硬體。
再比如老生常談的“抄襲”、“借鑑”問題。電科技也不想一幀一幀去對比《原神》和其他遊戲的相似之處,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款遊戲確實會讓人有意無意地聯想到其他遊戲。
就比如說“爬樹摘果子”這種動作,這自然不是哪個遊戲的專利,但《塞爾達傳說:曠野之息》中的林克爬樹摘果子是因為他是一個“人類勇者”,在遊戲中的大部分時間裡,他的實力看起來還不如武俠小說中的主角,因此爬樹摘果子是再正常不過的生存需要。
而《原神》中的角色個個都是法力無邊的“二次元小神仙”,讓這些人去爬樹摘果子,看起來就有一種很強的違和感——喬峰郭靖是不需要爬樹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原神的一些設計確實會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其他的遊戲。
但拋開這些問題和外界的成見,至少從成績來看,《原神》已經實打實地成為了國產遊戲出海的標杆。萬事總有不足,比起批判它的不足,搞清楚它做對了什麼,或許才是更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
《原神》最顯而易見的優點就是精良的製作。從畫面上講,《原神》在免費遊戲中已經稱得上鶴立雞群,蒙德、稻妻、璃月三個大區域分別有著明顯的西式、日式和中式風格,很多過場動畫也讓外國玩家驚歎“這是免費遊戲的質量?”。
從音樂上講,《原神》請到了曾經獲得過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的陳致逸擔任作曲,甚至專門拍攝了音樂製作的幕後紀錄片。
還是以稻妻和璃月為例,在稻妻,你能明顯聽到音樂中有三味線等日本樂器的演奏,而璃月地區的音樂則有著大段的琵琶、古箏等樂器的聲音。電科技並非音樂專業出身,無從判斷這些音樂到底有多少和風或是中國風的成分。但作為一款遊戲來說,能讓人在這些地區閒逛時意識到相應元素的存在,就已經足夠了。
在遊戲最重要的遊戲系統設計上,《原神》沒有太多亮點,畢竟這是一款免費遊戲,許多遊戲體驗還是建立在玩家大量消費的基礎之上的。事實上,《原神》在海外由於極低的抽卡爆率,在Metacritic上的使用者評分只有3-4分,和全平臺80分以上的媒體評分相映成趣。
但至少,《原神》目前還是一款純PVE遊戲,不存在玩家之間的攀比,也不存在讓玩家無窮無盡刷的物件,也就是說,玩家的強度到達一定程度之後就到頭了,繼續上升也沒有太大意義。這樣的設計再加上國內強制規定的“保底”機制(即固定多少次抽卡之後必須出制定的物品),讓很多月卡(每天固定給一些資源)玩家甚至免費玩家也能獲得相對不錯的遊戲體驗。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人物設計,必須承認的是,無論體裁是開放世界還是卡牌,這類免費遊戲吸引受眾的一大原因就是靠角色的外形。我們或許無法量化角色的“美”,但至少從各類海內外網站上海量的二次創作圖來看,《原神》的角色設計還是受到了大量玩家認可的,而且是男女生通吃。
事實上,《原神》對角色的服裝、臺詞、背景故事等素材的製作都十分考究。米哈遊CEO蔡浩宇曾表示,《原神》的角色設計是以故事為驅動的,在確立了角色的背景故事和居住地後,任何團隊成員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供大家討論,之後再進行動作、戰鬥、玩法的設計。
從上述角度來看,《原神》的製作規格大得不像個手遊,這款遊戲從立項之初的目標恐怕就不止於移動端。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原神》在主機上可以有著出色的畫面效果,而在手機上卻最佳化得不太盡如人意。
發力主機端或許也是《原神》在海外廣受歡迎的一大原因,畢竟海外有著規模龐大的主機玩家。不過,《原神》優秀的出海成績也離不開其在本地化上的用心。
就拿遊戲近期版本中的京劇風插曲《神女劈觀》來說,其中有一句歌詞為:“曲高未必人不識,自有知音和清詞。”放在漢語環境下,這句歌詞並不難理解,但是要如何將這種意境帶給外國受眾呢?再進一步說,譯文又能否保證押韻,顯得更像一段歌詞呢?
《原神》官方給出的翻譯在電科技看來真的很漂亮:“From the world she seems apart, but there are those who know her heart。”
確實,在英文中並沒有類似“高山流水”的典故,因此譯文中也沒有刻意追求對號入座,而是用了樸實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了相同的意思,在保證了押韻的基礎上,還能讓國外玩家感受到了相似的靈魂觸動。
《原神》在海外的成功被視為如今少有的中國“文化輸出”成功案例。去年七月,國家商務部服貿司釋出了《關於公示2021-2022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專案名單的通知》,在附件《重點專案名單》的公示名單中,赫然出現了“米哈遊原神遊戲軟體”的身影。具體來說,前文提到的《神女劈觀》片段,在海外社交媒體上已經獲得了超過300萬的觀看量,讓不少外國玩家領略到了京劇的魅力。要知道在國外,因為人少,300萬觀看量其實已經是一個海量的數字。
在電科技看來,《原神》之所以能夠形成潤物細無聲的“文化輸出”,很大程度上恰恰是因為它並未刻意強調“文化輸出”——即使再好的內容,頂著一個“受教育”的名頭,很多人心理上就會開始牴觸,而遊戲則不然,它是以遊樂的名義出現的,讓受眾在不知不覺中就潛移默化地完成了文化的接收。
綜合來看,《原神》從風格到玩法上其實都沒有脫離日式乃至歐美遊戲的影子,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日本最出名的遊戲角色超級馬里奧,其形象不也是一個義大利水管工嗎?
很明顯,《原神》最先考慮的是怎麼做出一款好遊戲,是如何在一個能吸引人玩下去的遊戲里加入中國元素,而不是怎麼做出一款“中國”好遊戲。遊戲只要好玩,自然會在全世界受到歡迎,其中的中國元素吸引國外玩家瞭解乃至形成“文化輸出”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文化輸出,首先你得讓人樂意接收。強制填鴨是肯定做不成文化輸出的,就像有一個論調所說的那樣:中國人老想著把京劇作為文化輸出到海外,可捫心自問的是,你作為一箇中國人,又有多少人真的是熱愛京劇呢?
自己都不愛,又何談輸出。想讓別人熱愛中國文化,內容很重要,導向很重要,方式方法也很重要。顯然,《原神》已經做到了第一步,過硬的內容已經征服了全世界的遊戲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