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事件將形成 中國氣象局:冬季偏冷的機率更大
1950年以來發生的拉尼娜事件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
來自國家氣候中心10月22日訊息,今年7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持續下降,預計10月進入拉尼娜狀態,並於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
而早些時候,世界氣象組織(WMO)釋出的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通報也指出,一次較弱的拉尼娜事件可能在2021年晚些時候開始形成,並連續延續到第二年。
公開資料顯示,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出現大範圍偏冷、且強度和持續時間達到一定條件的冷水現象。它與海面水溫持續高於常年的厄爾尼諾,被認為是有可能導致全球異常氣候的重要原因。通常而言,受拉尼娜影響的冬季,北半球極端冷事件發生頻率增加,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偏低的機率比較高。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拉尼娜事件的出現,無疑是一個變暖趨勢中的“冷插曲”。從歷史資料來看,拉尼娜年我國冬季中東部地區氣溫往往偏低。不過,東亞冬季風仍是控制冬季我國氣候關鍵因素。
當前,接連幾股冷空氣讓北方多地氣溫創下今年下半年以來新低。10月2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確保人民群眾特別是受災群眾安全溫暖過冬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明確要求。而據預測,今年冬季北方等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可能出現極端天氣。
統計資料顯示,1950年以來,全球共發生了16次拉尼娜事件。其中,僅出現過1次強拉尼娜事件,時間為從1988年5月開始持續到次年5月;有9次中等強度事件;其他均為弱事件。20世紀80年代以來除了1次強事件(1988年)外,還有4次中等強度拉尼娜事件(1998年、2007年、2010年和2020年),其他均為弱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繼上一次拉尼娜事件結束後(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今冬將再次形成拉尼娜事件,即連續兩年冬季發生“雙峰型拉尼娜”。而從已有觀測資料看,冷暖交替的海溫變化一直存在,在拉尼娜現象結束之後海溫應回到中性或偏暖狀態,“雙峰型拉尼娜”現象較為少見。
據統計,在1951年至2019年的14次拉尼娜事件中,拉尼娜事件第二年下半年繼續發生拉尼娜事件,即“雙峰型拉尼娜”的情況有5次;發展為厄爾尼諾事件有3次;維持中性狀態有6次。
從全球影響來看,多數拉尼娜事件發生時,南美沿岸附近地區降水減少,而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則降水增多;非洲中部、美國東南部等地常發生乾旱,巴西東北部、印度和非洲南部等地則容易出現洪澇。
對我國氣候的影響,主要在氣溫和降水兩方面,在多數拉尼娜事件達到盛期的冬季,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比常年更加頻繁,且強度偏強,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的機率較大;而熱帶和副熱帶地區由於受到拉尼娜事件的影響,會導致我國南方地區的水汽條件會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差,不利於形成降水。
今年冬天氣溫將偏低嗎?對此,中國氣象局表示,不是每個拉尼娜年的冬季平均氣溫都偏低,出現拉尼娜事件以後,我國冬季偏冷的機率更大,約是偏暖機率的兩倍。
值得關注的是,氣溫偏冷不等於冷冬。“偏冷”“偏暖”只是相較於平均狀況而言,而“冷冬”“暖冬”則是有嚴格標準的。
雖然今年秋冬季出現拉尼娜事件幾乎已成定局,但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影響我國冬季氣候的因素更加複雜,除了拉尼娜事件外,還有北極海冰融化、歐亞積雪變化以及其他海域的海溫異常等因素影響,關於今冬氣溫偏冷的預測,值得廣泛關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