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AgeClub(ID:AgeClub)
前言:
疫情讓生鮮品牌們迎來了大量中老年消費者。
在各生鮮電商平臺,使用者數規模和日活躍使用者數持續走高。這其中,中老年使用者在疫情期間成倍數增長。
資料顯示,在疫情期間,阿里本地生活上60後用戶線上買菜的訂單量翻了四倍,每日優鮮40歲以上的使用者增加了237%,餓了麼平臺的外賣生鮮板塊50歲以上的使用者環比增長了2.3倍。
從2018年開始,資本開始“追逐”社群生鮮店。這兩年來,“風口”漸起。
永輝超市、阿里、京東、蘇寧等巨頭相繼入局,地方性品牌也逐步發展壯大,社群生鮮店形成了以網際網路品牌化連鎖店為主、地方性品牌店為輔的產業格局。
兩年過去了,尤其經歷疫情,社群生鮮又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2020年全年,美團、餓了麼、滴滴、拼多多等網際網路巨頭相繼進場,佈局社群生鮮店。
生鮮產品作為日常生活的剛需,消費頻次高。2019年,中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已達數萬億元。
社群生鮮店離使用者近,一旦與使用者建立深度信任,產生高強度的粘性關係,不僅能帶來高復購率,還能順勢入駐很多消費頻次高、毛利率高的日用百貨品。
換句話說,拿下社群生鮮店就等於進入了使用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給自己的品牌在使用者家門口建立了一個線下流量入口。
這將會是一場激烈的持久戰。
在持續一週對社群生鮮店的實地調研中,AgeClub發現,店內越來越多中老年在光顧,他們經驗豐富,重視產品品質、服務和體驗。
哪些原因促使這部分中老年拋棄菜市場,投入社群生鮮店的懷抱?社群生鮮店又該如何抓住中老年這一大主力群體?
PART 1.
中老年人為什麼拋棄菜市場,選擇社群生鮮店?
疫情之後,武漢市中南路街道附近某小區新開了3家社群生鮮店,包括網際網路生鮮巨頭百果園,武漢本地化生鮮品牌惠宜生鮮超市、集好農家生鮮等。
根據AgeClub的觀察,這些社群生鮮店的面積主要在40-80平米,每家店鋪的工作人員大約有1-2人,商品結構主要包括“水果”、“水果+蔬菜”、“蔬菜+鮮肉”、“水果+蔬菜+鮮肉”等,幾乎囊括了目前社群生鮮店所有的商品種類。
AgeClub對在店內消費的中老年人進行了隨機採訪,總結出他們選擇社群店消費的四類原因。
1.被疫情“逼”上網際網路,接觸生鮮品牌
張大媽從前習慣去一公里之外的菜市場裡購買生鮮產品。
疫情之後,她改變了這個習慣,開在社群周邊的生鮮店成為她買菜的新渠道。
“因為疫情,在家待了三個月出不了門,買菜都是我女兒教我在網上訂的,那時候認識了很多專門賣水果蔬菜的平臺,他們送上門的東西也都很不錯。疫情結束之後,對線上生鮮平臺的信任感,延續到了開在小區附近的社群生鮮店。”
其實,像張大媽這樣被疫情倒逼上網際網路,接觸網際網路生鮮品牌的中老年不在少數。
疫情把他們從傳統菜市場、農貿市場里拉出來,讓他們認識了線上的生鮮電商平臺;家裡的年輕人把自己對生鮮電商平臺的看法和選擇灌輸給他們,讓他們有了一定的品牌敏感度。
內外因“合力”之下,中老年與線上生鮮平臺建立了聯絡,加強了信任關係。
疫情之後,中老年就把這種信任關係從線上帶到線下,開始頻繁出入周邊那些網際網路品牌開設的社群生鮮店。
2.舒適的購物體驗
與張大媽不一樣,王大爺在疫情之前就是社群生鮮店的常客了。
王大爺70多歲。在日常生活中,老伴兒負責做飯,他負責買菜。自從小區裡開了生鮮店,他就很少去菜市場或者大型商超裡買菜了。
除了距離近、颳風下雨時更方便之外,更重要的是,社群周邊的生鮮店能提供更為舒適的購物體驗。
無論是超市還是菜市場面積都很大,商品多而繁雜。老年人正在經歷視力衰退、體力衰退等多種生理衰退期,如果逛大型超市,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待購買的商品。
“菜市場還好點兒,都是小攤主,溝通起來也方便。一些大超市裡菜品多、人也多,有時候拿不到放在高處的商品,有時候看不清楚價碼,找人來問問都很不容易。”
“尤其是超市裡結賬要排隊,等的時間久了腿痠,也沒有休息的地方”。
3.高性價比的“價值感”
中老年依然大多屬於價格敏感型,更看重價效比。
在價格方面,張大媽告訴AgeClub,“社群生鮮店裡賣的東西,看似比較貴,實則是比較划算的。”
在菜市場裡賣菜的小商小販,同一種商品有時候一家一個價,有時計量不正規、比如在秤上做手腳。其實,菜市場裡的商品只是看起來便宜,付出的價錢和實際獲得的價值其實是不匹配的。
而大型商超雖都是明碼標價,也很少出現計量不正規的情況,但是,他們的生鮮多以冰凍食品為主,菜品也不是很新鮮,質量不高。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距離近、店面小、菜品新鮮豐富、價碼統一的社群生鮮店能給中老年人們提供更加舒適、高效、便捷的購物體驗,相比於菜市場和大型商超,均更有競爭力。
4.延伸服務中建立的信任
社群生鮮店能吸引王大爺成為常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和這家店的老闆很熟。
王大爺和店老闆是認識多年的老朋友了。王大爺的電動車經常停在他店鋪門口,請他代為看管;有新鮮蔬菜、水果到貨,老闆都會第一時間通知王大爺,需要就預留,然後專門等王大爺過來拿;一些菜品會酌情打折贈送,王大爺不方便出門的時候,還會送貨上門。
根據AgeClub對附近幾家社群生鮮店的調查,這種“人情買賣”“延伸服務”並非個例。
很多生鮮店會基於原有業務開闢出延伸服務,比如,幫忙收個快遞、看個寵物,甚至幫忙照看下孩子等,甚至還會在門口擺放搖搖車提供給小朋友玩,以此帶來中老年客源。
我們經常說,做中老年人的生意,最重要的是建立信任感,增加粘性。
社群生鮮店就開在小區周邊,擁有固定客源,還能深入到中老年人群的日常生活。相比於商超和菜市場,社群生鮮店運營成本低,擁有與中老年建立信任感的先天優勢。
綜上所述,社群生鮮店不僅可以解決中老年人群的日常生鮮消費需求,提供更加舒適的購物體驗、更有品質保證的商品,還可以順帶滿足中老年人群的部分社交需求,為他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小小便利。而這些,正是他們看重的。
從使用者需求來講,社群生鮮店在中老年群體中有很大發展潛力。
PART 2.
錢大媽/幸福合作社,社群生鮮店在中老年市場模式不斷創新
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已經超過2.5億。
在這2.5億人中,90%的老人都處於居家養老的狀態,如果把年齡下放到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這個數字會更大。
這是一個近5000億的市場規模,包括生鮮產品在內的日常消費品就能佔到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
這個掘金機會吸引了無數的創業者,也讓網際網路巨頭們都紛紛試水。但總體來講,到目前為止,中老年人群體還沒有被社群生鮮店細分出來運營。
可即便如此,AgeClub還是在現有的社群生鮮店的模式中,發現了他們運營中老年使用者的一些方式。除了前文提到的開闢延伸服務之外,還有以下兩個方面的趨勢。
1、以錢大媽為代表的分時運營模式
錢大媽誕生於2012年,是以豬肉為核心品類開始連鎖複製的,隨後擴充了蔬菜的品類。
與其他生鮮門店不同的是,錢大媽以“不賣隔夜肉”為經營理念,所有門店每天晚上七點開始打折,每隔半小時降一折,一直到晚上十一點半免費派送。
這種看似簡單的打折方式,卻把消費人群做了細緻區分:
上午,豬都是剛宰殺的,很新鮮,吸引搶鮮人群;
下午,工作人員會把上午散賣的豬肉加工分割,打包處理,針對的是追求方便、不願在準備晚餐上花很多時間的上班族;
晚上,豬肉開始打折,引來空閒時間多、對價格敏感的中老年人群。
錢大媽抓住中老年特性分時運營。不僅分流了客戶群體,緩解高峰時期的門店壓力,而且,這種方式能最大限度消化每日庫存。
截至2020年7月,錢大媽門店數量已超過2000家,預計今年年底銷售額可達120億。
其實,菜品分時打折的運營方式並非錢大媽首創。
很多大型商超為了降低生鮮產品的損失率,都會採取類似打折模式。
但錢大媽將分時運營的方式體系化、規模化、連鎖化的運營開來,甚至成為品牌自身的一個明確標籤,為社群生鮮店提供一個可借鑑案例。
2、月銷40-50萬,幸福合作社的“溫度”引流模型
幸福合作社創辦於2020年,以社群生鮮店為流量入口,透過俱樂部的活動與中老年使用者建立強信任關係,提供產品和服務。
目前他們僅開設一家門店,輻射深圳一個約5000多戶的小區,月銷售額已達到40-50萬元。每天的客單量在500-800之間,會員數量超過2800位。
中老年其實是更相信線下實際接觸到的品牌的,透過社群生鮮店給中老年人群提供服務、建立信任關係,這樣獲得的流量比其他渠道的更具粘性,變現率也更高。
幸福合作社以引流為目的,運營模式與其他社群生鮮店有很大不同。
他們特別強調服務屬性。比如,主動幫顧客拔掉爛掉的菜葉子,替換壞掉的水果,不僅要保證生鮮產品的質量,還會在服務中植入情感,教客戶如何在做菜的過程中提高菜品的營養價值。
他們還打通了騰訊雲體系,根據客戶每個月的生鮮消費情況,判斷他們家庭的營養搭配是否合理,給客戶提供良好建議。
據瞭解,在今年一場推廣旅遊、大健康產品的活動中,幸福合作社達成了60多萬元的成交額。未來,他們會減輕前端引流的資產,和很多社群生鮮店合作,輸入服務體系,持續運營社群生鮮店的引流模型。
這種基於社群生鮮的前端引流、後端轉化企業模式,也為中老年賽道從業者提供了一種參考思路。
3. 鮮生友請——針對中老年的投資加盟“暴雷”
儘管社群生鮮店搶佔中老年消費者的號角才剛吹響,在戰爭中死亡的“炮灰”已然令人警覺。
在行業發展初期,有好的案例值得學習借鑑,也同樣有不成功的案例令人深思。
去年,杭州知名生鮮品牌“鮮生友請”的管理層因涉嫌合同詐騙、欺詐消費者財物被警方逮捕。
“鮮生友請”創辦於2017年,兩年之內快速擴張,高峰時期擁有130家門店,估值高達10億元,甚至將想要投資入股的永輝超市都拒之門外。
其號稱是國內最便宜的生鮮店,供應商透露,某些菜品的零售價甚至比進貨價還要低。這或許為其最終走向埋下伏筆。
據公開報道,鮮生友請大肆擴張、擁有一定影響力後,為退休的中老年人群推出了一套“投資加盟”的邏輯:
邀請中老年“組團”成為投資人,滿200萬即可得到一個門店49%的股權。中老年“投資人”可以當甩手掌櫃,日常管理及另外51%的股權歸鮮生友請所有。
中老年退休之後想繼續尋求價值感,能當“老闆”、“投資人”對部分中老年人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鮮生友請憑藉這種模式、和對這種心理需求的把握,很快吸金數億。
這原本是一套與消費者共同運營門店的企業模型,但由於鮮生友請集資面太廣,門店經營管理不善,最終大面積虧損;也因缺乏對中老年“投資者”的服務與運營,其管理層私下轉移資產,導致創始人入獄、消費者被騙。
這場風暴中,沒有一個贏家。
結語:
大廠不斷入局、中老年使用者大舉進入,社群生鮮店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同時亦存在很多難點。
但不管如何,創業者運營中老年人群的核心不論何時都不能變——以人為本,重視服務,建立信任感。
AgeClub結合社群生鮮店的特點與中老年人群的特點,總結以下兩種企業運營的模型:
1.主打供應鏈、大資料技術服務
所有賣貨的生意,留存消費者最根本的前提是打造高質量產品。
生鮮產品儲存時間短、損耗率高,要保證生鮮產品的質量,首先要保證有一個很好的產品供應鏈。
如何打造優質的供應鏈,是這個細分產業的創業者們最關注和最頭疼的問題,在供應鏈環節付出的成本甚至可以成為生鮮品牌盈利的關鍵。
例如每日優鮮憑藉首創的前置倉模式突出重圍,京東生鮮以冷鏈運輸系統強勢出圈。
但即便如此,也沒有巨頭能壟斷生鮮產業全部的供應鏈,這個產業的最上游太過分散,生鮮產品的供應鏈沒有標準化。
所以,新入局的公司依然有很大機會。
除了強力打造供應鏈優勢,還可以像幸福合作社一樣建立大資料體系。
社群生鮮店所輻射的範圍、覆蓋的客源都是固定的。
建立大資料體系,分析每月、每週、甚至是每天不同產品的銷售情況,可以實現從市場需求入手,反向最佳化供應鏈,確立最佳的產品結構,減少產品損耗。
也可以把大資料體系建立在消費群體的潛在需求上。
大部分負責買菜的中老年人也要負責做飯,負責一個家庭的營養,他們閒暇時間很多,也渴望社交,更渴望就自己所做的事情與別人傾訴、交流。
建立大資料體系分析她們買菜的種類,再聘請營養師之類的角色與她們交流每種食物的營養含量,或者介紹推薦做菜的方法等,無形之中建立起更深層、更有粘度的信任關係。
2.主打生活延伸服務型
社群生鮮店對中老年消費者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距離近、面積小、找菜方便,還可以有其他生活延伸方面的服務。
但是就目前的社群生鮮店來看,AgeClub認為,針對中老年使用者的優勢還有很多進一步發揮的空間。
據AgeClub調查,社群生鮮店目前大部分幫收快遞、幫看寵物、甚至幫看小孩、產品預訂、送貨上門等生活延伸服務都還只是基於門店老闆與消費者的私交,並沒有開闢出專門的板塊服務客戶。
而中老年人群恰恰是最吃生活延伸服務這一套的。
這既能滿足他們對生鮮產品的剛需,還能滿足他們的社交需求,也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便利,享受看似“佔了便宜”的服務。
基於此,社群生鮮店對中老年人群可以打造生活延伸服務型板塊,在合理規劃商品、升級店鋪“硬體”的基礎上,開闢簡單的服務板塊,體系化運營,與中老年人群建立良好的鄰里關係,提供有溫度的增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