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兩年將進行11次發射建空間站,航天員均已選定

(觀察者網 訊)
迎來我們中國自己的空間站還要多久?
據央視網10月6日訊息,目前我國空間站各艙段研製進展順利。2022年前後,我國將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計劃。
為此,未來兩年將進行11次發射,先後發射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其間,規劃發射4艘神舟載人飛船和4艘天舟貨運飛船,進行航天員乘組輪換和貨物補給。
同時,執行空間站建造階段四次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正在開展任務訓練。每個乘組3人,由執行過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擔任指令長。
未來兩年將進行11次發射建空間站,航天員均已選定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表示:“航天員系統本著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試訓一體的原則,安排航天員參加了近百次的工程研製和試驗活動。包括人船、人船地、人船站地聯試,出艙活動的水下驗證實驗,和功效學的評價等各項實驗。”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表示:“我們也是一直按照我們的計劃,我們的節點,積極穩妥地推進這項工作。到現在為止,我們的關鍵技術已經全面突破,我們明年將開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就是空間站工程的全面實施。”
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計劃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圍繞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和空間站研製建設等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和重要進展。目前,工程全線正全力備戰空間站建造任務,力爭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在規建造計劃,為後續空間站實現長期穩定在軌運營進行準備。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表示:“在明年到後年兩年的時間裡,透過11次飛行任務,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之後的飛行任務就將高密度實施,航天員要長期在軌駐留,還要開展更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未來兩年將進行11次發射建空間站,航天員均已選定
“十三五”期間,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先後發射了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州十一號載人飛船,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驗證了貨物運輸和推進器在軌補加,以及航天員中期駐留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為第三步空間站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航天員乘組已選定,正開展任務訓練
其實從2017年的3月開始,航天員的訓練就全面轉入空間站的任務準備。由於空間站的任務週期為3到6個月,對航天員的身心素質,知識儲備以及應急處置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執行空間站建造階段4次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正在開展任務訓練。
未來兩年將進行11次發射建空間站,航天員均已選定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表示:“我們綜合考慮了航天員的飛行經驗,現狀,他們的年齡,以及心理相容性協同配合,後續的發展等因素。綜合考慮了這些因素,然後統籌搭配了4次飛行乘組,每個乘組是3個人,是由執行過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擔任指令長。”
未來兩年將進行11次發射建空間站,航天員均已選定
10月1日,第三批18名預備航天員加入航天員隊伍,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工程師和4名載荷專家,他們將參加空間站運營階段各次飛行任務。
目前,我國空間站核心艙等各艙段研製進展順利。空間應用系統正在開展空間站科學實驗設施研製,以及運營階段應用任務認證工作。
未來兩年將進行11次發射建空間站,航天員均已選定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表示:“與此同時,我們還在組織載人月球探測的方案神話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我相信透過全體航天人的努力,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一定會邁得更穩更遠。”
核心艙地面試驗驗證工作正在進行
早在10年前,中國就已經開展了空間站的研製任務。在今年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進入文昌發射場後,空間站核心艙初樣產品和運載火箭系統,發射場系統和航天員系統等各大系統進行了合練,全面考核了空間站系統的正確性。
未來兩年將進行11次發射建空間站,航天員均已選定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指出:“眼前這個時期,就是我們核心艙最關鍵的研製時期。現在我們正在緊張進行地面的各項試驗的驗證,以確保我們能夠有效地識別風險,能夠控制好我們的產品質量,能夠有效地控制住風險,能把問題消滅在地面研製期間。”
按照計劃,我國空間站將先後發射“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期間,規劃發射4艘神州載人飛船和4艘天舟貨運飛船,進行航天員乘組輪換和貨運補給。
未來兩年將進行11次發射建空間站,航天員均已選定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表示:“第一次搞這麼大一個空間站,一個本著穩妥、可靠和安全的原則。我們核心艙入軌以後,我們將相繼發射貨運飛船和載人飛船。我們將對空間站的關鍵技術進行進一步驗證。這裡麵包括進一步驗證航天員出艙活動的技術。”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微信公眾號介紹,我國空間站任務壽命將達到15年左右,可供3名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半年一輪換,可供6人短期駐留10天左右,以便交接班。
空間站長期在軌穩定執行、航天員長期駐留,對我國航天器的研製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前,我國航天員在軌飛行的最高紀錄是33天,那時,航天員生存所必需的水和氧氣可以由航天器直接從地面搬到太空中。而想讓航天員實現更久的在軌停留,就要使用“再生式生命保障”等技術,來保障物資供應。部分技術已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上進行了初步的驗證。
除了保證航天員的長期駐留外,空間站本身的在軌壽命,也需要技術手段保障。在提高產品壽命的同時,設計師們還攻克了一系列難關,使空間站60-70?裝置都可以維修,併為航天員開展維修工作提供了的便利。
這一系列突破將大大提升空間站的空間科學研究能力。從航天醫學、航天生物學,到微重力流體物理學,10多個方向的科學研究已經“安排”上了。艙外還設了暴露平臺和大型載荷掛點,支援開展暴露實驗。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207 字。

轉載請註明: 未來兩年將進行11次發射建空間站,航天員均已選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