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個影片後,我再次收緊了兒子的遊戲時間

我的兒子淏仔,從五歲時在我老公的帶領下玩起了電腦小遊戲。關鍵是我老公從不玩遊戲,那個春節不知為何,竟然趁我不備帶著兒子玩起了益智遊戲。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從益智遊戲到植物大戰殭屍,從和平精英到王者榮耀,玩到現在,已經有六年了。

我在遊戲這件事上,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嘗試了很多種方法,試圖教會孩子自律,卻最終敗下陣來。

與“遊戲”對抗,我是失敗者。

從自己看鐘表計時,到買計時器提醒時間,從信任淏仔能夠自律,到和他打游擊,我身心俱疲。

努力了幾年,到最後不得已認清一個事實:

指望孩子自己在遊戲上養成“自律”的品質,難於登天!

經過五年的努力,面對“遊戲”的強大吸引力,我徹底認輸了。從今年開始,我給平板設定了只有我知道的密碼。

從此以後,我很輕鬆。

不用再時刻關注淏仔的狀態,不用在他安靜的時候就疑心他是否玩遊戲,不用總是去檢視平板的位置以及“健康使用時間”,不用因為他沒有養成“自律”、沒有控制好自己而失望……

更不用在發現淏仔偷玩遊戲的時候,看到他被抓包後尷尬、沮喪、愧疚的表情。

當遊戲的主動權回到我手裡的時候,我和淏仔都輕鬆了很多。

當他沒有遊戲時間的時候,不再尋找我忙碌的空隙,偷偷看看平板,玩上一二十分鐘。他解不開密碼,就不會再惦記。反而會塌下心來,做其他事。

比如:玩玩具、閱讀、做作業。

看完一個影片後,我再次收緊了兒子的遊戲時間

但是,我心裡一直是有遺憾的,總覺得是自己的方法不對,沒有把淏仔引導到“自律自控”這個方向上來。

不是孩子教育不好,而是我還沒有做到位。

這段時間,我一直如此認為。

直到我前幾天我看了一個影片,才醍醐灌頂。原來,不是我很失敗,而是“遊戲”實在有些無敵。

這個影片是“趙小明的心理團隊”釋出的《多數孩子即將被手機毀掉!父母們還以為玩玩手機不至於》。當我認真看完,便喊來兒子一起看,然後我就陪著兒子一起又看了一遍,依然覺得很震撼。

看完之後,我對兒子說:“淏仔,我們的遊戲規則變一變吧?這個暑假隔一天玩一次遊戲怎麼樣?試一試每兩天拿出一天,離開電子螢幕,不玩遊戲,不看短影片,徹底不去想它。如何?”

淏仔點點頭。

淏仔是個懂事的孩子。但是,能讓他心平氣和地同意這個“遊戲收緊”的規則,要歸功於這個影片。

看完一個影片後,我再次收緊了兒子的遊戲時間
遊戲,是頂級心理學博士設計出來的!

當這句話一出來的時候,我的心被震了一下。

難怪我打不過“遊戲”!

當時高考的時候,我就沒鬥過學霸們,沒有考上名校,更沒當上博士。如今,我怎麼有能力去對抗“高精尖”人才設計出來的電子遊戲?

那一瞬間,我便覺得有些“放過自己”了。

如果你沒有高超的育兒之術,如果你的孩子沒有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那麼請不要讓孩子輕易去嘗試“遊戲”。

這條路,真沒有那麼好走。稍不留意,可能就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如果你有穿越回去的能力,你最想回到哪個時刻?

這個問題我之前一直都不在意的,覺得回到哪個時刻也無需改變什麼。可是,當我兒子玩遊戲越來越入迷的時候,這道題我有了答案。

我最想回到六年前的那個春節,告訴我老公,不要將遊戲帶進兒子的生活。

孩子接觸遊戲的時間,越晚越好。越晚,意味著孩子的自控能力越強;接觸遊戲的時間越短,意味著孩子上癮的程度可能越低。

看完一個影片後,我再次收緊了兒子的遊戲時間
遊戲,搶奪孩子的大腦額葉,影響學習專注力!

趙老師在影片中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遊戲,都是心理學專家設計出來的。他們透過大腦成癮機制來設計的,搶奪了孩子大腦額葉,也導致了孩子學習成績下降。

可是,那些又打遊戲又學習好的孩子怎麼解釋?

對這個問題,他說,這些孩子的大腦容量很大,允許他們能在打遊戲的情況下,還有能力把學習搞好。若是不讓他們玩遊戲,他的學習成績會更好。

想起每次淏仔玩完遊戲,我總感覺他並未從遊戲中得到任何放鬆,反而身心疲憊,眼神空洞,每次都是躺在床上或坐在沙發上呆愣愣地緩上一二十分鐘,才能逐漸從剛剛的遊戲當中走出來。

孩子學習已經很累了,就喜歡玩遊戲這一個愛好,讓他玩一下放鬆放鬆?

——這是個非常錯誤的想法。

玩遊戲,讓孩子無法放鬆,只會讓他更累。因為學習是用大腦的前額葉,遊戲也是。

看完一個影片後,我再次收緊了兒子的遊戲時間

我們不能盲目去攀比別的孩子。

人家孩子天天玩遊戲,還能考班級前十名。可我們家孩子玩遊戲卻是班級後幾名。

這種情況下,還要去和別人家孩子比嗎?

人家考班級前十,不是因為玩遊戲。而是人家學習能力強、學習方法好或者學習效率高。與玩遊戲沒有幾毛錢關係!

不是你學了人家玩遊戲,你的孩子也能考班級前十。

這個因果關係,家長(包括我自己)要看清楚。

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

自己的孩子到底有沒有能力同時搞好遊戲和學習,我們應該心裡有數,不要再做白日夢。

所以,我權衡之後,更改了孩子的遊戲時間,從每天一次改成了兩天一次。

從此以後,孩子有了更多的無聊時間。實在太無聊的時候,他就去書架上拿兩本書,坐在沙發上讀。

閱讀一個小時,對他來說,成了常事兒。

沒想到,一個影片,一個觀念,一個規則的改變,便解決了我頭疼的問題:

——我曾經數次對老公說,淏仔現在塌不下心來,讀不進去書。這個問題得重視。可是,我想了很多辦法,各種引導,依然沒什麼效果。

沒想到,不是他讀不進去。

而是遊戲佔據了他的閒餘時間。

他一旦有空,就想玩遊戲看短影片,他更願意接受這些電子產品短暫的快樂刺激,放棄閱讀給他帶來的長期快樂。

看完一個影片後,我再次收緊了兒子的遊戲時間
遊戲,會造成多巴胺劫持

趙老師提到一個實驗,看了以後很震驚。

這是一個關於多巴胺的心理學實驗

實驗者在老鼠的快樂中樞插上一個銅片,然後把老鼠放在籠子裡面。籠子另外一個地方也有一個銅片,這個銅片和老鼠插的銅片是聯通的。老鼠在籠子裡到處跑,不小心碰到那個銅片,一碰到他突然哆嗦一下,因為快感刺激,老鼠感覺很快樂。結果,到了最後,老鼠反覆去觸碰那個銅片,一小時大概碰了4000次,死了。

孩子玩射擊類遊戲,當他們打Q的時候,就是給他們帶來快感的時候。這種短暫的快感會讓孩子上癮,沉迷於此。更會影響孩子去尋找對身心有益的長期快感,比如學習、閱讀、有計劃有目標地做成一件事。

大人刷短影片也是如此。幾十秒的影片帶來我們的就是短暫的快樂,所以才會讓我們對短影片欲罷不能,只要刷起來,便很難停下來。

不是我們的自制性太差,而是那種多巴胺的劫持帶來的短暫快感太厲害。

所以,如果我們的孩子沒有那麼強的自制力,我們就一定要對他們玩遊戲這件事提起足夠的重視。不要讓孩子沉迷當中無法自拔,影響學習和生活。

看完一個影片後,我再次收緊了兒子的遊戲時間
結束語

每個孩子都有個體化差異。

不是每個玩遊戲的孩子都會遇到上述這些現象,孩子不同,能力是不同的。

  • 有的孩子剛放下游戲,就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並且學習效率很高。
  • 可有的孩子停下游戲半個小時,大腦中依然是打鬥的畫面,無法集中注意力認真學習。
  • 有的孩子寫完作業有大把閒餘時間,不但玩遊戲,還能做戶外活動,興趣廣泛。
  • 可有的孩子勉勉強強在九點前寫完作業,美其名曰打遊戲放鬆一下,結果影響了睡眠質量,導致第二天上課效率低下,形成惡性迴圈。

在這其中,遊戲不是“罪魁禍首”,但卻“責無旁貸”。

有人說,沒有遊戲還有電視,別讓遊戲背了“父母管教不力”的鍋。

我想說,電視沒有成癮機制。若是沒有遊戲,當孩子的心沉澱下來之後,想做的事情有很多。不信你可以試試。

同時我不否認,那些沉迷虛擬世界、遊戲嚴重上癮的孩子,父母確實有一定的原因。

比如:

疏於陪伴,主動將孩子甩給電子產品;管教過於嚴厲,孩子內心壓抑,在遊戲世界發洩情緒;父母沒有刻意去培養孩子健康的興趣愛好等。

還有一些父母自己玩遊戲,時間控制得很好。然後孩子也跟著父母耳濡目染,雖然也玩遊戲,但是能做到收放自如,還能與父母共享遊戲之樂。這無疑是家庭教育的一種成功。

可是,多少父母能做到這一點?

總之,一個孩子成長為現在這個模樣,不是單一某個方面的問題。我們要看清問題的本質,在尊重孩子、充分溝通的前提下,該出手時,就出手。

——END——

作者:皓月長歌,家庭教育講師。家有兩隻神獸,挑戰不斷,成長不息。所寫文字皆出自個人學習實踐,或有侷限性,請大家建設性參考。關注我@皓月長歌正面管教,讓我們一起擁有更好的親子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來源: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220 字。

轉載請註明: 看完一個影片後,我再次收緊了兒子的遊戲時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