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天下苦蘋果久矣”,面對蘋果稅,開發者揭竿而起

iOS 開發者圈最近炸鍋了。

佔有移動端半壁江山的蘋果,在一夜之間千夫所指。從科技大佬到普通開發者,無一不聲討它的傲慢,和它利用壟斷地位對開發者的欺壓。訴苦的聲音充斥了 Twitter 和媒體頭條。

起因是一個剛剛上線的付費郵件服務被威脅下架,背後,卻是深受其苦的開發者再也無法忍受,在 WWDC 的前夜揭竿而起。

你可能聽都沒有聽說過付費電子郵件服務 HEY,但這一點都不妨礙它成為了這次開發者聲討蘋果的導火索和旗手。

HEY 這個月剛剛上線釋出 iOS 版本,不過開發公司 Basecamp 準備發新版修復漏洞時,卻收到了蘋果應用商城 App Store 的稽核通知,告知他們必須在產品里加入蘋果自己的內購買(以下簡稱 IAP)功能,否則將拒絕發版,甚至可能會將產品徹底下架。

需要指出的是,HEY 和常見的“郵件客戶端“有所區別。 它是一個垂直整合的完整服務,使用者支付$99年費,獲得一個專屬的 @hey.com 字尾電子郵件地址,以及在網頁、桌面和移動端上使用 HEY 電子郵件服務的權利。

儘管 HEY 的最初 iOS 版本此前已經成功上架,但蘋果在6月14日拒絕了 v1.0.1 的發版,並引用了 App Store 稽核指南的 3.1.1 條指出:HEY 作為一個付費服務,iOS 產品裡必須包含 IAP 功能。

問題是包括 Basecamp 在內的絕大多數開發者都認為,3.1.1條並不適用HEY 這樣的服務。

因為在本質上,HEY 的 iOS App 是 HEY 服務的客戶端而已。開發者並沒有允許使用者在 iOS App 裡直接完成註冊。它目前採用邀請碼的機制,只有聯絡 Basecamp 團隊,獲得邀請碼,在網頁上填寫付費資訊(頭14天免費),才可以完成註冊。

事實上,業界有很多采用相同註冊機制的付費產品,包括並不限於 Netflix、Kindle、Slack、Dropbox 等等,都沒有新增 IAP,並且它們的 iOS App 在蘋果應用商城裡活得好好的。

Basecamp 以為蘋果搞錯了,沒有放在心上,很快就完成了 1.0.2 版本開發並送交稽核。令他們感到震驚的是,這次蘋果的做法,從綁架發版,變成了威脅下架。

這次稽核員直接給負責發版的 Basecamp 員工打了電話,要求 Basecamp 承諾增加 IAP,設立明確期限,如果到期還未達成,將直接從應用商城下架。

這種極具威脅意味的溝通方式,讓 Basecamp 的 CTO(同時也是 Ruby on Rails 框架創造者)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在 Twitter 上公開了這件事。

一串推文發出後,DHH的私信箱爆炸了:很多開發者紛紛跟帖或者私信他吐苦水,分享自己類似的遭遇。原來,蘋果這麼做已經有大約半年的時間了,對很多 SaaS 類開發者都發出過相同的威脅。

許多開發者和大佬紛紛下場,指責蘋果藉助壟斷力量欺壓開發者,引爆了關於蘋果 App Store 壟斷和濫用權力的輿論炸彈。

蘋果憑什麼威脅下架 HEY 的 iOS 應用?

蘋果發言人告訴科技媒體 Protocol,平臺最一開始允許 HEY 的 iOS v1 上架就是個錯誤,因為這個最初版本已經違反了 App Store的規則:

他宣稱,App Store 允許那些在應用內只登陸、不註冊的付費 app 存在,但是前提是這些 App 必須是“企業產品”(business services),而非 HEY 這樣的消費級產品 (consumer products)。

問題是:無論是直接字面對應的條款,還是隱含指向這個意思的條款,在 App Store 稽核指南里都根本不存在。

HEY 違反了一條並不存在的規則。

而且憑什麼蘋果就擁有定義誰是企業產品、誰是消費級產品的權力呢?

Daring Fireball 作者、Markdown 語法發明者 John Gruber 也在部落格裡抨擊了蘋果的這種做法:

蘋果為何居然能把這種區分方法寫出來?的確有些應用是商業服務,有些肯定是消費產品(比如遊戲),但這兩個概念中間的灰色地帶實在太大了。整個移動計算的時代——很大程度上由蘋果所定義的這個時代——其意義就是消除商業和消費者之間的區隔……

照這種分法,iPhone 算什麼?商業裝置還是消費產品?

蘋果在“商業”和“消費”之間用“或”,而不是“和”——這樣的分法著實可笑。

Gruber 還引用了那張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對著 IBM Logo 豎中指的經典照片,寫道:對於任何試圖刻板地劃分“商業”和“消費”的行為,這才是最佳的回應。

與此同時,App Store 稽核指南的 3.1.3(a) 條款中定義了一類所謂的 "Reader"(閱讀器)應用,可以包括報刊圖書、音像服務等。只要開發者不刻意引導使用者使用非 IAP 的支付方式,平臺可以允許這一類產品不採用 IAP。

針對 HEY 的案件,蘋果進一步解釋稱,電子郵件不屬於這一類 "Reader" 應用,所以 HEY 不可以享受這一條的待遇。

問題在於:App Store 上也有其他的電子郵件客戶端或服務,比如 Spark、Spike、Outlook 等 ,都在應用內提供付費服務,卻沒有提供 IAP 付費渠道——蘋果對此似乎沒有任何意見。

在和 Basecamp 的電話溝通中,蘋果對此回應綿軟無力:“我們不會討論其它應用。”

眼看著事情越鬧越大,蘋果全球營銷高階副總裁 Phil Schiller 接受了 TechCrunch 的採訪,重申了蘋果在這次爭議當中的立場:

從商城下載下來的 HEY 無法使用,違反了 App Store 平臺規則;HEY 有很多方案可以採取,以實現平臺合規。

但是,這兩點都充滿了漏洞。

首先,正如前面提到的,App Store 稽核指南當中並沒有相應的條款,而且也不乏類似的 app 上架的先例。比如和 HEY 類似的 Salesforce 旗下的郵件服務 Salesforce Inbox ,也沒有 IAP,卻活得好好的。

有的被頂格執法,有的卻被睜一隻眼閉隻眼放過,這也是蘋果飽受開發者詬病的一點。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比如違反了在應用內進行應用分發禁令的小程式被允許存在,同樣逾越了 IAP 的公眾號打賞功能在停運了一年後又恢復…與此同時,很多小開發者卻被嚴格稽核折磨得苦不堪言。

其次,Schiller 建議 HEY 採取其他方案實現合規,卻也是在實行平臺霸凌。

Schiller說,HEY 有幾種合規方式:一是在應用內和網頁端採取不同的定價;二是做一種另類的免費增值模式,也即在應用商城裡提供一個可以免費使用的基礎功能版本,然後在非應用內渠道(HEY 的官網)售賣可以在應用內享受的增值服務;三是做正常的免費增值,基礎功能免費,IAP 付費升級。

這幾種方案,乍一聽都很有道理,但是它們隱含的問題是,蘋果這樣做其實是越俎代庖,強行按照自己的規則去更改開發者既定的,且並未違反蘋果條款字面的商業模式和定價策略。

很多常見軟體和服務的應用內收費,比如愛奇藝和騰訊影片會員充值、手遊道具購買等等,一度在 iOS 平臺上比在網頁端或者 Android 上都更貴。這種情況通常是由蘋果在 IAP 渠道上30%的抽成,也即業界俗稱“蘋果稅”,所導致的。

這種情況的存在,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開發者不想在 iOS 上損失收入,所以他們只能把平臺對自己的壓榨外部化,轉嫁到使用者的身上,也就客觀造成了 iOS 使用者享受相同的服務,卻比其它平臺使用者花錢更多這一可笑的現狀——現在不光開發者交蘋果稅,使用者自己也在交蘋果稅。

另有開發者告訴矽星人,在 App Store 稽核實務當中,通常會有要求,如果使用者能在別處付費購買高階服務,開發者必須也在應用內提供同一服務的 IAP 購買渠道。

這一要求似乎遵循的是 App Store 稽核指南的 3.1.3(b) 條款。首先,這一條和剛才列舉的 Schiller 提出的第二條建議,實際上是相違背的;其次,根據多個不同開發者的描述,這一條並非硬性要求,對不同流量的應用執法力度也不同,也就是再次進入了差異化執法的黑盒子。

為什麼很多開發者,特別是那些跨平臺產品的開發者,都不願意做 IAP?30%的“蘋果稅”只是一部分原因。對於跨平臺開發者來說,諸如 Square、Stripe、PayPal 此類的支付介面比 IAP 好用的多,手續費也比 IAP 要低得多。

明明有更好用的跨平臺支付解決方案,“為了給 iOS 使用者提供服務,就得再接一個邏輯不同且非常難用的 IAP,和接受30%的手續費,這裡整合多套訂閱平臺的成本,比單純整合多個支付渠道還要麻煩的多。”一位跨平臺開發者告訴矽星人。

“更別提 App Store 的訂閱對於開發者來說完全黑箱,很多時候是無法應對訂閱服務的許多複雜場景的。”他說。

不僅 IAP 讓開發者遭殃,消費者也不一定在 IAP 上完全獲益。

Basecamp CEO Jason Fried 沒有聯合創始人 DHH 在 Twitter 上高調,不過這幾天他在官網上釋出了多篇宣告,其中一篇點出了蘋果刻意針對 HEY 的敵對行為,實際上對消費者也有害。

Fried 指出,當用戶透過 IAP 完成付費服務購買時,“他們就不再是你的顧客了,而是蘋果的顧客。他們付錢給蘋果,蘋果才付錢給你。那些你花了時間、財力和名譽去爭取來的使用者,拱手交給了蘋果。更別提你還得付30%的佣金從蘋果那裡購買這種特權!”

Fried 還指出,Basecamp 公司過去的產品和服務為什麼不走 IAP,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訂閱服務的客服工作是人性化,是很複雜的。

一個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如果使用者在 iOS 上透過 IAP 完成了註冊和訂閱付費,然後換了一臺 Android 手機,需要賬單遷移,或者哪怕是關於訂閱有任何的客服需求,Basecamp 都沒有辦法伸出援手。

因為所有的工作都被 App Store 接管了,任何客服需求都要從蘋果那邊走。接受 IAP 的開發者都明白這一點,他們是無法在後臺查到這部分蘋果使用者的付費記錄的,也就沒有辦法提供任何客服。

並且,Basecamp “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給使用者免去費用,為教師提供折扣,對救援人員免費,為有需求的使用者延長試用時間,為手頭緊張的使用者暫緩收費。我們會提供各種各樣的例外 (exceptions),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尋常的 (exceptional),”Fried 在宣告中表示。

“如果我們要走蘋果的支付系統的話,這些事情我們一件都做不了。蘋果的規章制度讓我們沒法更好服務使用者,同時它卻要求我們遵守這些繁冗的規則,‘否則別來。’這對我們,對於我們的顧客,對於整個開發者群體,都是充滿敵意的。”

Fried 在宣告中呼籲蘋果把選擇還給開發者,讓開發者能夠向自己的消費者,透過自己的系統收費,自己處理客服需求,“這是我們的生意,不是你的生意。”

事情越鬧越大,最終,HEY 和蘋果都各退了一步:

Basecamp 更改了功能,給 iOS 使用者增加了免費的註冊功能,自動生成一個隨機的地址(原本的付費服務是使用者可以自選地址字首)可以使用14天,用完即拋。

用這種方法,HEY 暫時“合規”了。上週五,蘋果通過了修改後的 HEY iOS 版本。

DHH 也承認,這次跟蘋果公開叫板,確實冒著非常大的風險。他在接受 Protocol 採訪時表示,“如果上不了 iOS,我們就無處可去了。我們必須要上這個領域內最大的平臺。蘋果深知這一點。”

同樣經歷的開發者也有許多。但是,他們的沉默,並不代表對蘋果這種做法的默許。DHH 自己就收到了大量開發者表示支援的私信。

資深分析師 Ben Thompson 在他的部落格 Stratechery 中提到,有不下50個開發者跟他私下反映過,最近半年以來,蘋果圍繞 IAP 政策的應用稽核之不講理程度,已經令人髮指。

這些開發者,有的是孤軍作戰的個人開發者,有的是世界知名的科技公司。Thompson 在他的部落格裡寫到,在這次爭議當中,除了 Basecamp 實名之外,和他取得聯絡的其他所有開發者都希望匿名,因為他們“都無比害怕蘋果。”

巧合的是,在 App Store 稽核委員會給 Basecamp 發拒信的同一天,歐盟宣佈對 App Store 和 Apple Pay 發起反壟斷調查;

與此同時,美國國會反壟斷委員會對蘋果 App Store 的調查,也已經持續了一年之久。預計在七月,國會就將聆訊包括蘋果 CEO 庫克在內多家科技公司 CEO。

在公開場合,樂天、Spotify、Epic Games 和 Match Group 等更大規模的公司都公開表達了對蘋果稅的不滿和對反壟斷調查的支援。

矽星人和多位 SaaS 行業開發者就此事溝通,得到的答覆也是一樣。

他們提供的往來郵件截圖裡顯示,由於他們的 iOS app(包含付費才可以使用的功能)缺乏蘋果官方內購買,蘋果拒絕給他們發新版,並且威脅如果不配合的話,將會面臨徹底下架的處罰。

和我們溝透過的開發者,有負責 App Store 發版工作的員工,也有中層和高管,但沒有一家公司膽敢實名指摘蘋果——所有開發者都害怕它。

在 HEY 第二次發版被拒後,除了打了電話,App Store 稽核委員會還給 Basecamp 另外發了一封郵件解釋他們的做法。這封拒信,蘋果首先發給了媒體,信中內容見報之後,才發給 Basecamp。

在有限的記憶中,蘋果似乎從來沒有這樣做過。DHH 跑到社交網站上曝光此事的行為和他一次次關於“壟斷”的呼喊,讓這件事變成了蘋果公司層面上的公關危機。

最搞笑的是,在蘋果早前版本的 App Store 稽核指南當中,在引言部分明確規勸開發者:如果和稽核人員起了爭執,別找媒體,沒用。

然而,在 Basecamp 和蘋果的這次爭執當中,正是因為 DHH 藉助了社交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力量,才最終解決了問題。

在發給 Basecamp 的第二封郵件裡,蘋果將貪婪和不體面展現到了極致。

它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多年以來,App Store 給 Basecamp 帶來的 iOS 平臺下載量數以百萬計,而這些應用都沒有 IAP 功能,相應地,在過去的八年以來沒有為 App Store 帶來任何收入。

有網友評價:

Ben Thompson 在另一篇部落格文章中指出,蘋果越來越明顯地表示現在是平臺“得到應得的那一份”的時候了。這種溝通口徑的本質就是:蘋果想要更多的錢,並且有權力可以從你們的身上壓榨,並且做這件事情的決心越來越大。

對於外界指控蘋果濫用不斷增強的壟斷地位,加重對開發者的壓榨,Phil Schiller 是不同意的。他對《紐約時報》表示,“這些(IAP 相關)規則自從 App Store 上線的那天就存在了。“

然而,IAP 在2008年 App Store 正式上線的時候並不存在,2009 年才加上的。

在本週一召開的 WWDC 同期釋出的公關稿當中,蘋果再一次低調退讓,表示將會啟動一套新的機制,允許開發者挑戰稽核指南的條款(在過去他們只能挑戰稽核員作出的拒絕決定,必須遵守指南條款);並且,漏洞修改的發版工作不會再因為非法律相關的條款違規遭到拖延。

但是,如果蘋果不修改關於稽核指南當中關於 IAP 部分的條款,以及徹底改革 App Store 黑箱式的差異化執法,它終將成為自己——或者更準確來說——創始人喬布斯最討厭的樣子:

像曾經的 IBM、施樂、微軟那樣,傲慢的壟斷者。

(題圖為後期修改,原字樣為“科技與人文” Technology & Liberal Arts.)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6360 字。

轉載請註明: 深度|“天下苦蘋果久矣”,面對蘋果稅,開發者揭竿而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