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時代財經 覃毅 盧潔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6月19日,時代財經從上交所公告獲悉,中芯國際首發上會稽核透過,獲准登陸科創板。
從上市申請受理到稽核透過不到20天,中芯國際不僅創下科創板最快過會紀錄、重新整理募資額度,還成功摘得科創板首家“A+H”紅籌企業頭銜,其樣本意義可謂深重。
“中國最領先的Fab(晶片代工廠)迴歸A股,一路綠燈,代表了整個中國資本市場對半導體以及科技企業的認可度,目標是讓A股成為這些高技術高成長企業的首選。”博源資本董事總經理呂和糠向時代財經表示。
作為國內晶片代工龍頭企業,自2019年5月從紐交所退市到迴歸A股,中芯國際過去一年過得並不平靜。就在提交上市申請的前一個月,美國“加強版”禁令再次落地,臺積電、中芯國際等為華為代工的廠商或受到波及。
而在中芯國際提交上市申請以來,其港股股價亦是連連上升,日前累計升幅逾20%。6月18日,在上市委將受理審批IPO過會的前一天,中芯國際開盤價21.8港元/股,盤中漲幅一度達6.91%,收盤價報23.25港元/股;成交約1.61億股,成交額36.37億。
不過,時代財經觀察到,6月19日過會審理當天,中芯國際開盤22.75港元/股,收盤價報22.9港元,跌1.29%。
此外,相較於臺積電已經可以量產技術更為先進的5nm晶片,中芯國際目前代工技術還僅侷限於14nm製程,要落後臺積電4年左右的時間。“雖得益於形勢利好因素,半導體企業迎來發展轉折點,但從技術角度來看,中芯國際等還不足以成為下游廠商的依靠。”一名行業分析人士說。
根據招股書顯示,中芯國際此次科創板上市將募集200億元人民幣,其中,80億元計劃投入到12英寸晶片SN1專案,40億元作為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專案儲備資金,80億元作為補充流動資金。
中芯國際招股書
“12英寸晶片SN1專案”是中芯國際第一條FinFET工藝生產線,承接公司為中芯南方,該專案規劃月產能 3.5 萬片,已建設月產能6000片,是中芯國際14nm及以下先進工藝研發和量產的主要承載平臺。
14nm意味著什麼?所謂晶片“nm”的製程數值,指的是每一款晶片中最小的柵極寬度,也被稱為柵長。
現在的一個晶片大多集成了數十億個電晶體,這種電晶體由源極、漏極和位於它們之間的柵極組成,每個電晶體中電流從源極流入漏極,柵極相當於閘門,起到控制電流通斷的作用。
而柵極寬度決定了電流透過時的損耗,柵長越短,則可以在相同尺寸的矽片上整合更多的電晶體,就意味著更低的功耗、更小的芯片面積,以及更低的成本。
對於晶片廠商而言,縮減製程數值一直是不遺餘力去實現的目標。從開始的130nm、90nm、65nm,到22nm、14nm、10nm、7nm(5nm)都是縮小電晶體的一個技術節點資料。
從製程工藝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從28nm到14nm是一道關鍵節點,業界也依此劃分具備先進製程或是傳統制程能力。
在如今的積體電路晶圓代工領域內,全球範圍內有技術能力提供14nm技術節點的純晶圓代工廠有臺積電、格羅方德、聯華電子、中芯國際4家,而目前有實際營收的純晶圓代工廠僅剩3家。
根據各公司的公開資訊整理,臺積電於2015年實現16納米制程晶圓代工的量產,格羅方德於2015年實現14納米制程晶圓代工的量產,聯華電子於2017年實現14納米制程晶圓代工的量產。
中芯國際招股書
中芯國際14納米制程的積體電路晶圓代工業務於2019年開始量產,進度比臺積電等公司落後約4年。
而隨著晶片的不斷縮小,導致生產技術與製造工序愈為複雜,其製造成本也呈指數級上升趨勢。當技術節點向5nm甚至更小的方向升級時,普通光刻機受其波長的限制,其精度已無法滿足工藝要求。
因此,積體電路的製造需要採用昂貴的極紫外光刻機,或採用多重模板工藝等,意味著積體電路製造企業需要投入更多且更先進的光刻機、刻蝕裝置和薄膜沉積裝置等,造成鉅額的裝置投入。
根據IBS統計,隨著技術節點的不斷縮小,積體電路製造的裝置投入呈大幅上升的趨勢。以5奈米技術節點為例,其投資成本高達數百億美元,是14奈米的兩倍以上,28奈米的四倍左右。
如果此次中芯國際順利科創板上市,資本充足後,無疑將加快此專案進展,有利於半導體制造國產化快速實現,將與第一梯隊7nm製程的距離拉近到兩代內。
不過,根據招股書,2019年給中芯國際貢獻收入最多的還是0.15/0.18微米的專案,佔比38.55%。
另外根據 IC Insights 公佈的 2018 年純晶圓代工行業全球市場銷售額排名,中芯國際作為全球第四,中國排名第一企業,在2019年營業收入約為220.2億元,其中研發投入為47.4億元,佔營收的21.55%,大大超過2019年臺積電和三星電子分別為8.5%、8.8%的研發投入比。
中芯國際則在招股書中表示,由於近年來研發投入及新產線投產後的折舊費用較高,使得其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相對較低,2019年為17.9億元,而扣除政府補助等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則為-5.2億元。
另外中芯南方作為“12英寸晶片SN1”專案的承接公司,雖已經開始試生產12 英寸先進製程,但因為該產線仍處於開辦期,截至2019年12月31日,也還處於虧損狀態。
隨著此次中芯國際上會稽核透過,中芯國際不僅創下國內企業19天過會科創板的最快紀錄,同時也將成為科創板首家“A H”股紅籌企業。
招股書顯示,本次在科創板上市的中芯國際,法律主體註冊地為開曼群島,性質上為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紅籌企業。
從紐交所退市一年後,今年5月5日,中芯國際釋出公告稱正式提交申請回歸A股上市。
此後其IPO程序以“百米衝刺”速度展開。6月1日,中芯國際提交上市申請並獲得上交所受理,6月4日進入問詢環節,6月7日公司回覆首輪問詢。3天問詢、4天回覆的速度也創造了最快紀錄。
而此次上會稽核透過,距離其提交上市申請僅過去19天。
從政策層面看,多項利於中國半導體企業和科技企業回A股上市的政策也陸續出臺。事實上早在2018年3月,中國證監會就曾出臺關於創新企業境內上市試點的若干意見。
這將為註冊地在境外、主要經營活動在境內的企業(被稱為“紅籌企業”)在提供境內上市支援。不過,當時的門檻設定為市值不能低於2000億元人民幣,市值不到800億元的中芯國際未能達到標準。
2020年4月30日,證監會發布了試點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的相關公告,增加了新的市值標準,即“市值200億元人民幣以上,且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科技創新能力較強,同行業競爭中處於相對優勢地位”。而目前中芯國際的市值為1247.74港元,已經遠遠超出這一要求。
此後6月5日,證監會再次發文為紅籌企業迴歸掃清障礙,在關於《關於紅籌企業申報科創板發行上市有關事項的通知》中,對涉及對賭協議、股本總額計算、營業收入快速增長認定、退市指標適用等事項,做了進一步安排,大大增加了科創板的包容性和靈活性,進一步吸引紅籌企業登陸科創板。
“中芯國際作為國產晶圓廠龍頭,回到科創板上市,既利用了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體系籌措自己發展先進製程技術,又充實了科創板的企業團體,使得科創板的科技含量得到提升。”一名不願具名的半導體行業觀察人士告訴時代財經。
不過,他也提出,港股估值體系與A股估值體系一直存在不同之處,中芯國際作為兩地上市的焦點標的或可為兩地投資者提供價值觀點碰撞互動的機會,共同發掘和識別真正的企業價值。
呂和糠也認為,像華虹半導體、舜宇光學等在港股上市的科技股應該會部分估值修復,但是港股的偏好還是不完全相同。
“首家A H股上市公司是晶片企業,對於國內半導體產業鏈是一個刺激訊號。”前海開源基金經濟學家楊德龍6月18日向時代財經分析,“這對科創板發展來說也是有利的,因為科創板引入了龍頭科技公司,可以提高科創板整體實力,同時讓更多優質的科技股在科創板上市。”
而事實上,2020年一季度就已有多家國產半導體企業提交科創板上市申請。
6月16日,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2020年第44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同意上海正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上市,該公司主營業務是為泛半導體、光纖通訊、醫藥製造等行業客戶提供工藝介質和工藝環境綜合解決方案。其客戶群體主要包括惠科集團、中國電子、中芯國際、京東方等。
同日,上交所也正式受理了上聲電子科創板IPO申請。上聲電子是國內的汽車聲學產品方案供應商,產品主要涵蓋車載揚聲器系統、車載功放及AVAS,能夠為客戶提供全面的產品解決方案。據國際汽車製造協會(OICA)2019年資料測算,上聲電子車載揚聲器在全球乘用車及輕型商用車市場的佔有率為12.10%。
國內半導體企業的活躍也在股市得以反映。據瞭解,2020年初以來,半導體板塊持續走強,在中芯國際提交上市申請以來,其股價亦是連連上升。
不過,首發上會稽核通過後,中芯國際的股價較前兩日有所回落,當日股價開盤23港元/股,盤中微跌0.86%左右。
此外,國內半導體產業鏈企業派瑞股份、卓勝微、匯豐電子、聖邦股份等也有小幅下跌。但也有部分半導體及元件板塊午後上漲,截至發稿,韋爾股份、大唐電信漲5%,兆易創新、弘信電子、匯頂科技等快速拉昇。
6月19日半導體概念股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