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外賣平臺,你憑什麼讓我多等幾分鐘?

由 宿秀榮 釋出於 科技

文:林逸

“2017年上半年,上海市公安局交警總隊資料顯示,在上海,平均每2.5天就有1名外賣騎手傷亡。同年,深圳3個月內外賣騎手傷亡12人。2018年,成都交警7個月間查處騎手違法近萬次,事故196件,傷亡155人次,平均每天就有1個騎手因違法傷亡。”

——這是9月8日刷屏的那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的開頭。

文章從外賣騎手的視角切入,詳述了“外賣騎手成為高危職業”的各個環節和多種原因,將外賣平臺引以為傲的算法系統,和外賣騎手實際工作的大量衝突,乃至於衝突背後的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社會秩序問題,擺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9月9日,二者相繼回應。餓了麼表示將在下一版本中新增“我願意多等5分鐘/10分鐘”按鈕,美團則表示提供準時配送服務的同時,美團排程系統會給騎手留出8分鐘彈性時間,惡劣天氣下或將停止接單。

美團VS餓了麼

帶著血淚的命運早已註定

2009年4月,“餓了麼”由當時還在上海交大上大學的張旭豪、康嘉等人在上海創辦。一開始,它只是交大學生的內部外賣平臺。

同樣是2009年,經歷了校內網和飯否之後王興,開始籌備自己的第三次創業,並在2010年正式成立了美團網,在這一年的年底,美團就拿到了紅杉資本的1200萬美元A輪融資。

而直到2011年初,餓了麼才拿到了自己的第一筆融資:金沙江創投的A輪100萬美元。但這一年,美團也已經在資本的助推之下,進入了堪稱瘋狂的千團大戰,拿到了自己的B輪融資,阿里領投的5000萬美元。

2012年,餓了麼App正式上線,開始逐步完善自己的線上支付、退單、充值、配送接入地圖等系統。這已經是餓了麼創立的第三年。

晚一年創立的美團,在自己三歲時,已經基本打完了千團大戰,矛頭一轉,火線衝入了餓了麼的大本營,開始砸下鉅額資金,佔領外賣領域。

2013年,餓了麼拿了兩輪融資:經緯中國和金沙江創投領投的B輪600萬美元,和紅杉中國領投的C輪2500萬美元融資,加起來。剛好是美團兩輪融資的一半。

更要命的是,美團已經透過千團大戰,構建起了一個相當具有競爭力的運營系統,在成本控制、供應鏈和地推、銷售等模組的管理上,積累了相當多的成功經驗,並構建起了一套領先於市場的O2O演算法機制。

這是二者真正開始交鋒的起點,從“千團大戰”繼承的這套O2O打法和演算法機制,也是“外賣平臺算法系統”的起點。

它奠定了本地生活這個領域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之內的競爭基調,而在這種殘酷的競爭之下,外賣騎手們帶著血淚的生存困境,就已經被註定了。

不斷消失的2分鐘背後

到底誰在著急?

2014年,是美團和餓了麼開始全面交鋒的第一年。根據歷史資料,這一年的市場份額,餓了麼佔30.58%、美團佔27.61%,後面跟著的是阿里的淘點點(11.20%),和百度外賣(8.55%)。一年後,排名就變成了:餓了麼34.8%、美團31.2%、百度23.7%,淘點點已經“不見了”。

到了2016年,餓了麼市場份額34.6%,美團33.6%,百度18.5%,雖然排名沒有出現變化,但瘋狂燒錢的補貼大戰,實際上已經走到了末端,對速度充滿執念的王興,開始將戰爭逐漸導向對配送時間的關注。

站在今天覆盤,從2013年到2016年,在外賣行業最初開始起飛的兩到三年,外賣配送時間確實存在痛點,但這種痛點,在某種程度上被鉅額補貼所帶來的價格優勢所掩蓋了。

隨著競爭開始進入到巨頭鼎立的階段,補貼戰逐漸熄火,完全燒錢換份額的階段結束了。當價格不再有巨大優勢的時候,消費者對於“配送時間”的敏感度就凸顯出來了,競爭的主要戰場,開始從補貼強度,轉移到了配送時間上。美團真正的優勢,也就隨之爆發。

形勢出現逆轉,也就是這個時候開始的。

在那篇引爆輿論的文章中,一位做過三年的美團配送站站長的騎手錶示,從2016年到2019年間,曾三次收到美團平臺加速的通知:2016年,3公里送餐距離的最長時限是1小時,2017年,變成了45分鐘,2018年,是38分鐘。

2017年,餓了麼正式併購百度外賣,併購後,餓了麼的市場份額是54%,但不到半年,這一資料就下滑到了49.8%,美團上升到了43.5%。

那之後,美團就“擋不住”了:2018年,美團外賣的日均訂單突破2100萬單,市場份額基本穩定在了60%左右;2019年上漲到了64.6%;2020年,美團一度宣佈日訂單量突破4000萬單,市場份額開始逼近70%。

但就是在這個時候,外賣騎手們越來越不堪重負,而消費者們則開始發聲:其實我們沒有那麼急。

但美團們在這條路上的狂奔,卻有點剎不住車了。

當配送時間被縮短到一定範圍以內的時候,消費者對時間的敏感度,已經有了明顯下降。送達時間從50分鐘降到40分鐘的體感很明顯,但從40分鐘降到30分鐘,感受並沒有那麼強烈。

但在極其慘烈的競爭環境之下,演算法最佳化把配送時長縮短,再縮短,一個又一個的兩分鐘消失在系統裡,但這個時候著急的已經不再是消費者了。

真正著急的,是激烈競爭中“壓力山大”的外賣平臺:配送時間的縮短不再是為了使用者體驗,而是為了比對手送得更快。平臺害怕的不是使用者不點外賣,而是害怕使用者去另一家點外賣。

你憑什麼讓我多等5分鐘?

9月9日凌晨,餓了麼透過其官微釋出了《你願意多給我5分鐘嗎?》宣告,表示將在未來上線“我願意多等5分鐘/10分鐘”按鈕,不著急的顧客可以進行勾選。

但“不著急”的消費者們,被餓了麼的宣告激怒了:你憑什麼讓我多等五分鐘?

外賣騎手們,被困在系統裡;外賣平臺,同樣被困在系統裡;消費者,於是也被裹挾著,被困在了系統裡。

演算法沒有人情,但演算法可以新增變數。不合理的路線規劃,比如你騎著電動車配送,演算法卻按照步行給你規劃路線,最終導致逆行乃至車禍,其根源是:一開始,這個演算法所設定的前提條件就出現了誤差。於是:

演算法認為騎手還可以更快——系統要求騎手們更快——騎手們付出血淚拼命達到了這個“更快”——演算法發現原來真的可以這麼快,於是它再次提出騎手們還可以更快。

一切形成了一個死迴圈。

當安全出問題了,公司開始做安全教育,卻沒有反思自己從一開始設定的條件就不對,以至於騎手們只能透過違反各種社會規則,比如交通規則,來達成一個“更快”的結果。

實際上,問題不在於演算法有沒有人性,而在於創造了演算法的人。到底有沒有把應有的變數加入,給演算法設定一個合理的限制。

但悖論在於,某種程度上講,人們要求資本或商業公司拋卻利潤,就像要求演算法有人性一樣,都是耍流氓。

資本逐利,是其本能,不逐利的資本就死掉了,無法稱之為資本。對於一家商業公司來說,逐利也是本能,2016年春節送所有外賣騎手回家過年的百度外賣,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它都沒有資格跟你討論等不等這個5分鐘。

平心而論,餓了麼設定的這個按鈕,更多的是一種象徵性意義,決定權依然在消費者本身。但這確實是一次翻了車的公關,它試圖取巧地轉移責任,卻把矛盾徹底暴露在了人們面前。

憑你這個行業確實競爭激烈,確實不足以讓消費者多等5分鐘;但如果是把變數調整後,系統最佳化後,所需配送時間確實需要增加5分鐘呢?

在事情發生1天多之後,美團終於正式回應,稱將最佳化系統,每一單外賣,在為使用者提供準時配送服務的同時,美團排程系統會給騎手留出8分鐘彈性時間,惡劣天氣下,系統會延長騎手的配送時間,甚至停止接單。

消費者不應該為騎手們艱難的生存現狀買單,商業公司為了競爭同樣有其不得不為之的理由,從態度上講,目前美團的宣告顯得更誠懇,但最終問題能否得到改善,依然需要留待時間驗證。

當競爭開始出現惡性迴圈,開始導致社會問題,我們想的,不應該是單純的如何讓資本自律,讓公司有人情味,或者如何讓演算法變得有人性,而是應該怎麼去修補系統裡的bug。或者在系統之外,引入什麼力量,來對其進行約束或制衡。

或許,這才是每一次輿論應該帶給我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