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螞蟻一樣打招呼:“拍一拍”能否讓微信找回社交的樂趣

我拍了拍“張三”,“李四”拍了拍“自己的肚腩”,“王五”拍了拍“三天未洗的頭髮”,我拍了拍“孫總”,然後被孫總移出了群聊。

“拍一拍”就此被玩壞了,那麼,“拍一拍”除了好玩,到底有什麼用?

騰訊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在朋友圈表示:“微信史上僅需一行程式碼的有趣功能終於來了,拍一拍,像螞蟻一樣打招呼。”

拍一拍功能太簡單了,它區別於@,不會讓被拍的人收到紅色的強提醒,輕拍兩下頭像,僅僅在對話框出現灰字提示。

但“拍一拍”透過讓對話在列表裡上浮,安靜地完成了提醒功能。

畢竟,在微信裡看到被@時,使用者往往會想到,這可能是工作群在佈置任務了;二人對話方塊裡,若對方以“在嗎”開場,又容易有微妙的生疏與逼迫感,不免生出“有事請直說,問在嗎幹嘛”的心情。

這就體現出“拍一拍”的妙處,不失禮貌,有些溫柔,可能就如張小龍所說,“像螞蟻一樣打招呼。”

“拍一拍”好玩,在於這個動作的親暱與可愛,“拍一拍”因為疫情許久未見的好友、同學,他的頭像晃一晃,距離一下被拉近,“拍一拍”工作夥伴,可消解一點工作群裡的緊張壓力。

有網友呼籲,既然“拍一拍”有了,“踢一踢”也應該提上日程。

微信需要“彩蛋”

拍一拍跟隨微信6月16日的最新版本7.0.13而來,當時微信做新版本介紹時,提到的最大變化,是iOS使用者允許改微訊號了,絲毫未透露任何“拍一拍”的資訊,網友們卻迅速發現了隱藏在新版本里的彩蛋。

騰訊公關總監張軍說:“微信彩蛋被發現的速度越來越快了。”

在產品或者遊戲中加入彩蛋、秘技,是網際網路誕生以來的傳統習慣,比如知名的“科樂美秘技”,在《魂鬥羅》中用“↑ ↑ ↓ ↓ ← → ← → B A”換來三十條“命”,成為遊戲界的經典。

這些彩蛋,不會明確地寫在使用者指南里,是程式設計師和產品經理們埋藏的小心思,等待使用者的主動探索,心領神會其妙用。

有些網友覺得,“拍一拍”的提醒功能很“雞肋”,確實“拍一拍”的用處不大,只帶來一陣的新鮮感,但它完成了作為彩蛋的使命,拍來拍去,成為不少使用者這兩天的快樂源泉。

誕生於2011年的微信,現在已有12億使用者規模,微信在推出新功能上一直相對剋制,但即便微信保持初心,隨著使用者好友列表的增加、使用時間和場景的擴充套件,微信承載的社交壓力也在增加。

好友列表裡,多少有些不熟的人,甚至陌生人;夜裡收到微信,大機率不是誰來關心你,而是老闆在找你,微信推出單獨的企業微信承接微信用於工作的功能,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已離不開微信。

這時,它需要一些新鮮的功能,讓人們感受到,微信裡不只有工作、搶紅包、朋友圈點贊,它依舊可以讓你體會到社交的樂趣。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73 字。

轉載請註明: 像螞蟻一樣打招呼:“拍一拍”能否讓微信找回社交的樂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