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騰訊微視和騰訊微博的推廣策略有著驚人般的相似同樣的打法,同樣的大水漫灌。上線不到一年,騰訊微視的月活已達到千萬量級,增速一直保持在不錯的水平。保持穩步上升的勢頭難掩其與競品相比的劣勢,簡單粗暴的複製+微創新,曾經使得騰訊在遊戲領域裡所向披靡,但轉移到需要更加精細化運營的社群類產品中,騰訊卻並未收穫太多甜頭。這其中暴露的問題可能不僅僅是在產品層面,而是騰訊看待新事物的問題立場上,騰訊微博的故事已經過去了十年,但騰訊微視依然沒有找到更好的解法。
本文轉載自螺旋實驗室,原作者AKA杜超;經億歐整理,僅供行業人士參考。
騰訊微博關停了,卻搶佔了新浪微博的熱搜。這樣的結局聽起來似乎有些唏噓,多年以前還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最終的贏家卻還要用這樣的方式目送失敗者最後一程。
騰訊在2011年年報中還曾驕傲的宣佈,騰訊微博在2011年年底註冊賬戶數達3.73億,超越新浪微博、網易微博、搜狐微博等一眾競爭對手,已經成為了成為中國最大的微博。
但僅僅三年過後,騰訊微博事業部便面臨解散。
九年之後,已經名存實亡多年的騰訊微博,正式退出了網際網路舞臺。
騰訊微博敗在哪了?如今再來複盤騰訊微博的沒落之路,多少有些事後諸葛亮的味道,從2014年開始,騰訊微博的式微就已經能夠預見,有人說是運營策略使然,有人也認為是騰訊的方向出了問題。
騰訊微博比新浪微博晚出來了8個月,這使得騰訊微博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扮演著追趕者的角色,往往是新浪做什麼,騰訊就跟著再來一遍。
有前騰訊微博事業部員工對媒體透露稱,他曾親眼見過,一個領導對下屬說,“你看新浪微博又如何如何了,你們怎麼沒有”,產品就去抓緊開發。
這樣的運營策略讓騰訊微博始終難以清晰找到自身的優勢所在,儘管背靠著彼時QQ的龐大使用者群,在使用者數量上騰訊微博佔據優勢,但並不能把量級上的優勢轉化為產品上的勝勢。
反觀新浪微博,卻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大事件中佔據了輿論中心的位置,於社交之外又極度強化了媒體屬性,最終成為了唯一的贏家。
騰訊微博有沒有這樣的機會?從使用者層級上來看肯定是有的,雖然不能成為精英意見領袖的輿論場,但是騰訊微博倚仗著QQ這棵大樹,也完全有希望走出另一條社群創新之路。
雖然彼時的網際網路世界裡,還並沒有下沉使用者、小鎮青年這樣具體的概念,但從騰訊微博及QQ的使用者屬性來看,恰恰就符合了這種定義。
深耕這部分群體做運營,走輕量化的社交路線,騰訊微博有很多種可能,做陌生人社交可能成為陌陌,做熟人社交可能成為微信,甚至於轉型短影片之後還有可能成為快手。
但是騰訊微博卻選擇了和新浪微博一樣的路線,做各種各樣的話題運營來強調公共媒體屬性,但對於從QQ進入到騰訊微博的那批使用者來說,他們並不關心這些。
而恰恰這部分人群,又是撐起騰訊微博巔峰時3億使用者的核心,頭部的大V雖然能夠帶來傳播,但缺乏更多有認知的使用者進行互動,最終使得騰訊微博的社群氛圍越發沉寂。
騰訊微視在走微博的老路了嗎2013年,騰訊微博在內部還曾孵化過一個叫“微視”的專案,雖然後來也沒獲得太大的成功,但卻在2018年時意外“復活”,成為了騰訊又一個戰略級專案。
和當年騰訊微博上線時一樣,微視的再次啟動,也是一個防禦性產品,面對短影片賽道上風光無限的抖音和快手,騰訊也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短影片城池。
騰訊微視和騰訊微博的推廣策略有著驚人般的相似,微博業務背靠著QQ這棵大樹,微視則抱緊的是微信的大腿,同樣的打法,同樣的大水漫灌。和騰訊微博一樣,騰訊微視前期的使用者增長也極為兇猛,上線不到一年的時間,騰訊微視的月活已經達到了千萬量級,此後隨著騰訊多次大手筆的砸錢推廣,增速一直保持在不錯的水平。
直到今年騰訊公佈2019年第四季度財報,其中顯示微視的日活躍使用者數環比增長80%,日均影片上傳量環比增長70%。
雖然縱向來看,微視一直保持著穩步上升的勢頭,但橫向和競品一對比,就會發現差距依然越拉越大。
根據QuestMobile釋出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2020半年大報告》顯示,截止到今年6月,騰訊微視的月活約在9600萬上下,抖音則突破了5億,快手突破了4億。
甚至於快手極速版這樣的二級產品,月活都已經來到了1億2000萬。
而在對於短影片平臺更為重要的使用者時長維度,微視的月人均使用時長僅為245.9分鐘,與抖音(1569分鐘)快手(1162分鐘)差距明顯。
簡單粗暴的複製+微創新,曾經使得騰訊在遊戲領域裡所向披靡,但轉移到需要更加精細化運營的社群類產品中,騰訊卻並未收穫太多甜頭。
這其中暴露的問題可能不僅僅是在產品層面,而是騰訊看待新事物的問題立場上,騰訊微博的故事已經過去了十年,但騰訊微視依然沒有找到更好的解法。
有了影片號,還需要微視嗎?騰訊微博最終被放棄,除了無力面對與新浪微博的競爭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微信的突然崛起。
2011 年 11 月,馬化騰在深圳威尼斯酒店的門口對吳曉波說,“因為有微信,所以,微博的戰爭已經結束了。”
微信確實很好的承載了很多騰訊微博曾經的希望與願景,它不僅繼承了騰訊在社交軟體上的優勢地位,更推動著騰訊邁入了一個新的紀元。
而對於騰訊微博,騰訊內部的評價也顯得頗為圓滑,稱其“成功阻截了競爭對手,為微信發展壯大贏得了時間”。
若干年後,當騰訊內部再給微視做蓋棺定論時,可能也會用同樣的說辭,“成功阻截了競爭對手,為影片號發展壯大贏得了時間”。
從定位上來看,微視和影片號確實有很多重疊的地方,而且本身都是以短影片作為內容載體,在搶奪使用者停留時長的問題上,難免會出現內部資源分配上的不均。
微信之父張小龍此前曾在朋友圈對外透露,影片號的使用者量已經突破2億,而這距影片號正式推出,也不過短短四個月的時間。而這一切的基礎,還是建立在騰訊並未進行大規模的推廣引流上面,純粹是靠使用者的自發性行為,生生造出了又一個短影片藍海。
而且相比較微視,影片號的入口還更為高頻,有無必要再在微視上花費更大精力,可能是決策層下一步要思考的問題。
畢竟本身入局短影片,騰訊就是想有充足的底氣迎戰抖音和快手的侵襲,既然影片號能挑起大梁,何苦再去苦等一個微視。
騰訊內部有著一套一以貫之的“賽馬機制”,同領域哪個產品做得好,就會給它傾斜更多資源。
這一點在騰訊的MOBA手遊領域有著盡在眼前的案例,此前騰訊內部同時做了《全民超神》和《王者榮耀》兩款遊戲,最終《王者榮耀》取得的成績更加突出,最終成為了現在的吸金王牌。
同樣的故事,可能也發生在曾經的騰訊微博和微信上,未來,也許就會成為影片號和微視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