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術創新打造精品融媒體產品 ——新華社智慧化編輯部兩會報道的實踐與思考

以技術創新打造精品融媒體產品  ——新華社智慧化編輯部兩會報道的實踐與思考

以技術創新打造精品融媒體產品

——新華社智慧化編輯部兩會報道的實踐與思考

摘 要:本文以新華社智慧化編輯部推出的全國兩會報道為例,介紹了 5G 全息異地同屏訪談、全球首位 3D 版 AI 合成主播、“5G+8K+ 衛星”五地聯動直播、首部新聞互動微紀錄片等精品力作。隨著 5G、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賦能新聞,兩會報道內容與應用場景不斷創新,助力打造精品融媒體產品。

關鍵詞:兩會報道;5G;人工智慧;媒體融合;遠端同屏 ;AI 合成主播 ;媒體大腦

本文著錄格式:陶一萍 . 以技術創新打造精品融媒體產品——新華社智慧化編輯部兩會報道的實踐與思考 . 中國傳媒科技,2020:11-13.

作者單位: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導語

每年兩會都是媒體報道的重頭戲,也是各類媒體展現策劃組織能力和報道創新的“競技場”。隨著 5G 時代的到來,2020 年全國兩會報道的競爭與往年相比尤為激烈,AI 主播、機器人記者、VR 直播技術、8K 超高畫質、5G 實時連線、微紀錄片等新形式正越來越多的運用於報道中。

在新華社智慧化編輯部的全國兩會新媒體報道,技術創新覆蓋了採、編、發等多個新聞生產環節,新科技成為新聞生產中的重要“燃料”。全程“人機協同,以人為本”,人工智慧幫助記者和編輯從重複勞動中解放出來,更多地從事創意等智慧勞動。透過一次採集,N次加工,多元分發,打造統一、協同、高效的智慧化執行體系,讓新聞生產提速、提量、提質、提效,為媒體融合發展探索新路徑。同時也以此為抓手,同步探索適合媒體融合發展的新體制和新機制。

1、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技術創新引領兩會報道

1.1 5G 全息異地同屏訪談開創先河

隨著第五代移動通訊技術逐步落地,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檔案為 5G 發展保駕護航。在政策支援下,5G 提速降費程序逐步加快,5G 移動智慧化裝置逐漸問世,其商用將推動新媒體行業發生深刻變革。5G 具有大容量、高速率、低時延、多連線等特徵,5G 為媒體行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援,從內容生產、傳播渠道等方面推動行業革新。

今年全國兩會,新華社首次推出 5G 全息異地同屏系列訪談,講述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的故事。訪談使用 5G 網路傳輸和全息成像技術,讓身在異地的代表與記者跨越時空來“相見”,開創了 5G 時代遠端同屏訪談的先河。

此次創新實現了異地同屏呈現,“真人”就在眼前。全息成像技術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並再現物體真實影像,營造亦真亦幻的觀賞效果。在 5G 網路下,全息成像畫面不再需要提前錄製,真人等比例大小的“代表”可實時投放至異地演播間,全國人大代表的語音、表情、動作實時呈現,與記者握手、交談、互動十分自然。

本次訪談軟體硬體齊全,國產裝置亮眼。“5G+4K”視訊終端、全息膜顯示終端,將北京演播室和武漢、廣州、昆明的攝影棚“無縫銜接”,虛擬與現實融為一體,網速飛快、畫質高畫質、交談流暢、互動自然。

1.2 全球首位 3D 版 AI 合成主播亮相

新華社智慧化編輯部持續追蹤人工智慧技術前沿成果,創造性地研發新聞應用場景,初步形成全流程技術 創新體系,主要包括智慧技術體系、智慧產品體系、智慧硬體體系、資料支撐體系和機制制度體系等 5 大支撐體系。這些體系實現了原始創新和應用創新。AI 合成等人工智慧技術第一次成功應用於新聞報道,引領世界媒體創新發展潮流。

全球首位 3D 版 AI 合成主播“新小微”在今年全國兩會開幕前夕正式亮相,這是繼全球首位 AI 合成主播、站立式 AI 合成主播、AI 合成女主播、俄語 AI 合成主播之後,新華社智慧化編輯部聯合搜狗公司最新研發的智慧化產品。

從外型上看,“新小微”高度還原真人髮膚,在立體感、靈活度、可塑性、互動能力和應用空間等方面,較前一代 AI 合成主播有了大幅躍升。在特寫鏡頭下,甚至連頭髮絲和皮膚上的毛孔都清晰可見。目前絕大部分“能動”的 3D 數字人,主要是靠真人驅動。而“新小微”採用的則是人工智慧驅動,輸入文字後,AI 演算法便可實時驅動“新小微”,生成的語音、表情、唇動更接近真人。

和前一代 AI 合成主播相比,“新小微”實現了從單一景深機位到多機位多景深、微笑播報到多樣化精微表情播報等進步,播報形態可透過不同角度全方位呈現,立體感和層次感明顯增強。此外,“新小微”以其“微模組化”的特性,實現了靈活“變妝”。她的髮型、服飾均能根據不同新聞和場景變換,這些功能也是前一代AI 合成主播所不具備的。

作為新聞界首位由人工智慧驅動、3D 技術呈現的 AI合成主播,“新小微”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量化生產新聞播報影片。只需要在機器上輸入相應文字內容,“新小微”就能播報新聞,並根據語義生成相對應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

作為新華社 AI 合成主播家族的最新成員,3D 版 AI合成主播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透過新華社客戶端為廣大網友帶來了全新的新聞資訊體驗,也進一步助力新華社智慧化編輯部建設,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為新聞生產的“未來場景”開闢新空間。

2. 新技術迭代升級,助力創新報道內容與應用場景

2.1“5G+8K+ 衛星”五地聯動進行開創性直播

2019 年 3 月 10 日在梅地亞兩會新聞中心,新華社客戶端對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三場記者會成功進行了 5G 手機全鏈條直播報道。由 5G 手機拍攝,藉助 5G網路實時傳輸,在 5G 網路環境下即時呈現,是新華社搶前抓早部署 5G 技術的初次實戰。2019 年 10 月 1 日的新中國成立 70 週年閱兵活動,新華社首次實現 8K 全鏈條實戰直播,為共和國留下 8K 的珍貴記憶。

2020 年 5 月 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當天,新華社記者使用數碼視訊 5G+8K 移動直播技術在人民大會堂東廣場開創性地進行了 8K 超高畫質影片現場直播。這次由新華社智慧化編輯部出品的“5G+8K+ 衛星”開創性組合直播,捕捉兩會精彩瞬間,帶給螢幕前的使用者超高畫質、超震撼的體驗。從人民大會堂到新華社直播間,北京、威海、三亞、喀什、漠河五地聯動,第一時間傳遞全國兩會聲音,併為全國兩會留下 8K 的珍貴記憶。

新華社智慧化編輯部協同中國衛通和中國移動,透過衛星和 5G 訊號,將 8K 畫面超高速異地傳輸到威海、喀什、三亞、漠河。目前國內最大的 236 寸 Micro LED8K 顯示屏令現場近在眼前。除了現場的超級大屏,還首次突破小屏互動。透過 5G 手機成功解析更高畫質的訊號,實現 5G 移動端訊號接收和呈現的落地。

從 5G 時代下傳統媒體所受影響看,5G 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運用將邁入萬物智媒階段,傳統媒體需適應與運用新技術,深度融合技術與內容,做好資訊服務轉型,確保無論在資訊生產或傳播上都達到高效。未來,傳統媒體需主動抓住 5G 時代的機遇,在頂層設計上不斷強化,深度融合技術與內容,不斷在大資料運算、人工智慧等技術上突破。

2.2 首部新聞互動微紀錄片講述人大代表履職故事

5 月 25 日,新華社客戶端推出首部新聞互動微紀錄片《她的故事,“觸”處動人》。該微紀錄片以“沉浸式體驗 + 互動式傳播”的方式,創新新聞影片的“新看法”,講述了基層全國人大代表傈僳族姑娘李金蓮,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同時也是雲南代表團最年輕的“90 後”的履職故事。

新聞互動微紀錄片透過觸發不同的“劇情”選項,可解鎖新的人物故事,在改變“千人一面”敘事方式的同時,增強了互動影片的沉浸感和互動性。這是“互動影片技術”首次應用在時政新聞中,也是創新媒體傳播方式的新嘗試。

與普通影片報道不同,該微紀錄片提供了多個“劇情”選項,故事的發展需要使用者來“觸發”。依法討薪、普法宣傳、修路助農,使用者點選頁面即可參與“劇情”走向,更能實時解鎖人物新的故事。讓新聞從單線敘事到多重演繹,讓使用者從觀眾變成“導播”,從收看者變成參與者,從被動接收內容,到主動沉浸式體驗,從只能暫停和播放,到參與“劇情”走向。

此次兩會報道是新華社智慧化編輯部建成後首次投入的重大報道。實踐證明,先進技術賦能新聞業務,有效拓寬了新聞應用場景,大幅提高了新媒體產品創意創新能力和生產傳播效率,將有效助力主流媒體牢牢搶佔資訊傳播制高點,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3. 媒體大腦賦能大資料新聞和人工智慧產品

3.1 大資料和智慧演算法相結合推出《習語“智”讀》

結合新華社“第一學習文庫”大資料和“媒體大腦”智慧演算法開展人機協同分析,新華社智慧化編輯部在全國兩會期間推出《習語“智”讀 / 精準,總書記教給我們的方法論》,覆盤抗疫鬥爭“作戰圖”。透過大資料和智慧演算法開展人機協同分析,可以清晰看出,“精準”施策這一貫通全程的基本方略,在其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媒體大腦”知識圖譜透過詞義關聯分析發現,在戰疫時間線的背後,隱含著一條及時調整變化的對策線條。

由新華智雲自主研發,新華社和阿里巴巴合資打造的“媒體大腦”,致力於提供“大資料 + 人工智慧”的新聞生產、分發和監測能力。“媒體大腦”扮演著智慧時代新聞生產基礎設施的角色,其融合雲計算、物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多項技術,是媒體與人工智慧相融合的產物。

“媒體大腦”透過人工智慧技術把記者武裝起來,可以大幅提升新聞的生產和傳播效率。此外,“媒體大腦”還能把記者和編輯從簡單重複勞動中解放出來,由此記者和編輯就可以把精力投入在更有價值的地方,推出更多刷屏鎮版的精品力作。

“媒體大腦”用技術賦能媒體,在提升內容生產效率、產量和質量的同時,重新定義了大資料時代內容生產者的核心競爭力,推動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對全面提升輿論引導能力發揮著技術支撐的重要作用。 對外傳播是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工作,不能空談理論。無論是理論和實踐,始終要以我為主,服從和服務於中國的大局。

3.2“兩會機器人”利用人工智慧賦能新聞採編

此次全國兩會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召開,媒體的採訪方式、新聞釋出方式等有所調整。今年媒體主要透過網路、影片、書面等方式進行採訪。記者如何講好兩會故事,打造差異化報道脫穎而出?“媒體大腦”適時推出“兩會機器人”助力採編人員。

在 5 月 20 日的全國政協新聞釋出會上,“兩會機器人”拆條數十條短影片,並精選其中精彩片段整合至微專題 H5。運用“兩會機器人”,記者編輯能快速做出兩會金句短影片和“數讀兩會”視覺化短影片。

5 月 23 日,新華社微信公眾號推送《AI 學政府工作報告,發現了中國社會這些變化……》,運用人工智慧技術製作資料報告。來源於新華社現場雲的這則報道,是透過“兩會機器人”分析報道大資料,揭示出兩會新趨勢,頗受網友關注。經過媒體大腦 MAGIC 智慧學習,對比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資料和歷年資料,智慧生成報告詞雲。

另一則報道《MAGIC 看民生資料丨關鍵之年的成績單》,“兩會機器人”透過最新的視覺化模板,將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熱詞排序展示,在新華社客戶端上瀏覽量突破 100 萬次。“MAGIC 帶你看”和“AI 數讀兩會”也是新華社客戶端熱門欄目。例如《AI 數讀兩會 / 降!降!降!》《AI 數讀兩會 / 2020 脫貧攻堅決勝年》《AI 數讀兩會 /2020 年主要工作和目標》等智慧報道,都獲得網友好評。

探討中國新聞報道,並非故步自封,更非閉門造車,而是“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當記者不能“跑”兩會,只能坐在螢幕前觀看兩會時,一場腦力賽就拉開序幕。如何能從一樣的會議內容裡,得到比別人更深的見解,發現更有價值的資訊,進行融媒體報道,這些都是挑戰。

結語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受眾,對新聞報道表達形式的要求越來越高,而這些形式中所蘊含的科技含量、技術難度,也越來越大;對於內容生產者而言,熟練掌握這些技術、得心應手使用這些技術,不是一日之功。

如今,媒體融合、5G 時代、人工智慧正當時,新聞媒體要把握機遇,擁抱技術、利用技術,不斷創新生產模式,提高傳播效率,透過提升融合報道種類、數量、質量和效果,擴大新聞資訊產品覆蓋面、影響力,從而增強全國兩會報道的輿論引導力。

參考文獻

陳凱星 . 以智慧化打造“四全”媒體 . 新聞戰線,2019:20-21.

黃楚新 . 中國媒體融合的新特點與新趨勢 . 傳媒,2020. :13-14.

陳凱星 . 新華社打造智慧化編輯部的初步探索與實踐 .中國記者,2020:65-68.

侯鵬宇 .5G 時代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實踐與思考 . 中國傳媒科技,2020:44-46.

塗鳴華,李彬 . 新中國成立 70 年對外傳播思想的回顧和展望 . 對外傳播,2019:10.

李彬 . 中國道路新聞學——新聞話題 . 當代傳播,2019:9.

更多精彩: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5128 字。

轉載請註明: 以技術創新打造精品融媒體產品 ——新華社智慧化編輯部兩會報道的實踐與思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