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長三角585項重大科技成果亮相“雲”端 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高階裝備成果超九成

由 申屠仲舒 釋出於 科技

■從2010到2019年,長三角城市間專利轉移數從不足千次,躍升至近2萬次;科研合作網路密度增幅超八成;發明專利申請量、科技論文合作數量均翻了4倍多。去年,相互間合同輸出共計14128項,合同金額近431.93億元;聯合爭取國家重大攻關專案超過100項,獲批經費超過18億元,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長三角科技協同創新正不斷跑出加速度。

一組資料佐證:從2010到2019年,長三角城市間專利轉移數從不足千次,躍升至近2萬次;科研合作網路密度增幅超八成;發明專利申請量、科技論文合作數量均翻了4倍多。去年,相互間合同輸出共計14128項,合同金額近431.93億元;聯合爭取國家重大攻關專案超過100項,獲批經費超過18億元,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目前,3.13萬臺(套)大型科學儀器、19個大科學裝置和2420家服務機構實現了雲上預約和共享共用。

為進一步支援科技創新熱情,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攀科技高峰的濃厚氛圍,6日上午,2020長三角一體化(網上)創新成果展開幕。活動集中展示長三角近年來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585項,其中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高階裝備製造領域成果佔比超過90%,參展專案獲國家和省部級以上獎勵的佔比近一半。

“高、精、尖”撲面而來

開啟成果展官網(http://ccz.steel56.com.cn/cmsweb/guide.htm),在原始創新展區、技術創新展區和合作創新展區三大欄目中,藉助全媒體的形式,共展出圖片1700多張,影片170多條,文字說明3萬餘字。為集中展示重大科技成果,本次成果展還專門開設了精品展區,共40項,每省(市)10項。

在展示專案分佈上,上海132項,江蘇127項,浙江165項,安徽161項;新型材料最多,達到17.1%。此外,農、輕、紡及其它,醫藥與醫療器械也均超過了10%,分別為15.21%和11.11%。

進入單個成果展示區,“高、精、尖”的感覺撲面而來。例如,上海交通大學聯合長三角及中國數十家單位研製的“天鯨號”等60餘座系列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創造了舉世矚目的遠海造島奇蹟;由之江實驗室牽頭,聯合浙江大學、阿里巴巴等共同研發打造的天樞人工智慧開源平臺,成為智慧時代的AI生產力工具,實現了中國人工智慧“作業系統”的自主可控;南通中遠船務研發的國內首座多點繫泊式圓筒型海上油氣生產儲卸平臺,開闢了中國浮式生產儲卸油平臺總包工程建造的先河。

創新協同總指數得分翻番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迫切需要聯合包括長三角在內的國內外力量,共同建設。整個長三角將為我們帶來豐富的人才支撐、資金支援和轉化管理經驗的提升。中心也會進一步加強與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將自身打造為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創新高地和國家重要的原始創新策源地。”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對於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的期盼,也代表了長三角科技人的共同心聲。

當天釋出的長三角區域創新協同指數顯示,協同創新總指數從2011年的100.00分(基期)提高至2019年的204.16分,總體指數得分已經翻番,同比增長11.17%,年均增速達到9.33%。總體來看,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水平快速提升,發展勢頭良好。

指數以詳實資料為基礎,構建了包括資源共享、創新合作、成果共用、產業聯動、環境支撐5項一級指標以及20項二級指標的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標體系,統計分析了2011—2019年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發展情況,為進一步推動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提供參考與建議。


作者:趙徵南
編輯:付鑫鑫
責任編輯:劉棟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