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自從華為海思半導體遭受到了新一輪“斷供製裁”後,也是讓臺積電、中芯國際等晶片代工廠商成為了廣大網友們所關注的焦點,而近日,中芯國際正式回國IPO,並創造了一連串的新紀錄,同時還將募資高達450億元資金,用於晶圓廠專案建設以及先進晶片製程工藝研發,對此很多網友也都紛紛期待,中芯國際能夠儘快取得“技術突破”,成功躋身於全球領先的晶片代工廠商,成為大陸版“臺積電”,同時也能夠進一步帶動國產晶片產業鏈的發展。
但事實上中芯國際想要成為下一個“臺積電”,依舊還是有著很大的技術水平差距,無論是在晶片製造工藝、技術積累,還是在整體營收、市場份額等等,二者之間的差距都還是非常巨大,我們從最新的營收資料分析來看,在2020年第一季度,臺積電營收高達102億美元,整體晶片代工市場份額高達54.1%,而中芯國際營收卻只有8.48%,市場份額大約4.5%,可以說中芯國際營收、市場份額都不足臺積電的十分之一;所以即便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中芯國際,背靠國內巨大的晶片市場需求,以及國產替代狂潮,中芯國際依舊還是要努力加油,因為中芯國際的未來發展前景肯定是無限的。
當然在晶片代工技術方面,臺積電、中芯國際二者之間也有著將近4-5年的技術差距,臺積電已經能夠正式量產5nm的晶片,而中芯國際依舊只能夠量產14nm晶片,雖然在今年年底,中芯國際也能夠實現7nm晶片的量產,但二者之間依舊還是有著將近3代左右的技術差距,有著將近4-5年左右技術差,可見中芯國際和臺積電之間,依舊還是有著很大的技術差距;對此臺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更是直接喊出了:“中芯國際無法替代臺積電的晶片代工巨頭地位”的豪言。
當然中芯國際發展之所以會受到制約,很大程度上也是和國外一直都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有關,例如最先進的阿斯麥的極紫外EUV光刻機,中芯國際在2018年訂購至今,一直都未能夠成功獲取到相關的技術,可見中芯國際想要獲得更加先進的 晶片製程工藝技術,相對於臺積電而言,確實也是要解決更多的困難,但即便如此,肩負著國產晶片復興希望的中芯國際,依舊要負重前行,因為中芯國際作為國內最強的晶片代工巨頭,已經成為了國產晶片崛起的希望,未來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但前進的道路上肯定會遇到更多的苦難和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