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手機新媒體新聞資訊的傳播理念

  [內容提要]手機是當下最常用的移動網際網路新媒體終端。它為使用者提供最有效的、可供交流的新聞資訊,具體功能包括手機簡訊、手機網站以及手機報紙、手機廣播和手機電視等等。手機新媒體的傳播特性有伴隨性、個性化選擇、提示性與互動性等。手機新媒體新聞資訊的製作是碎片化、個體化的,並強呼叫戶的參與性。隨著5G時代的到來,手機新媒體的發展對傳統媒體傳播理念有了更大的顛覆。

  [關鍵詞]手機新媒體 伴隨性 提示性 碎片化

論手機新媒體新聞資訊的傳播理念
  手機新媒體是一種新型的傳播載體,融手機的伴隨性、私人化和網路強大的資訊處理功能於一身,滿足了人類邊移動邊交流的雙重需求的特點,為使用者提供最有效的、可供交流的新聞資訊。手機新媒體已經發展成為標準的“第五媒體”,而且也是最常用的傳播媒體,它的特點讓人感覺天生就是為新聞資訊的傳播而生的。

  一、應時代而生的手機新媒體

  歷史證明,每一次新技術的出現和應用,往往都是媒體產生變革最重要的推動力。中國的造紙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引發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大眾傳播革命,最終導致報紙的產生;無線電技術的應用使得廣播應運而生;近代電視和網路技術的發明更是在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傳播方式。隨著網路技術和傳輸終端便攜化不斷取得新的突破,一種新型的傳播載體——移動媒體出現了。這是一種以網路資訊科技為基礎的,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將文字、聲音、影象、影片融為一體的數字化多媒體平臺。手機新媒體正是這種移動媒體的重要表現形態。今天,手機已經不是一種僅限於通話的通訊工具了,事實上,手機已經成為了一種個性化資訊傳播的移動多媒體接收器。手機新媒體以其巨大的潛力迅速佔領了市場,隨著5G時代的到來,這種強勢地位還將會不斷得到加強。

  什麼是手機新媒體?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匡文波教授曾經給手機新媒體下了定義:“手機新媒體是藉助手機進行資訊傳播的工具;隨著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手機就是具有通訊功能的迷你型電腦;而且手機媒體是網路媒體的延伸,”① 簡而言之,手機媒體就是融手機和網路傳媒於一身的傳播栽體。手機最大的特點就是伴隨性,交流性和私人化。被稱為數字時代麥克盧漢的美國著名媒介理論學家保羅·來文森就曾經提出,手機是一個“移動家園",“家庭外面的家庭”。② 它可以滿足人類一邊移動一邊交流的雙重需求,再加上網路最突出的特點——強大的資訊處理功能,我們就可以看出,手機新媒體能夠為使用者提供最有效的、可供交流的新聞資訊。這是其媒體特性之一。

論手機新媒體新聞資訊的傳播理念
  二、手機新媒體的傳播特性

  與傳統報紙、廣播、電視和網際網路四種媒體形式相比,手機新媒體以其簡小輕便的外形特點以及自身的技術優勢,形成了其獨特的傳播特性。之前,有人就給手機新媒體的幾種具體形式加以某種形象的解釋,稱其為“裝在口袋裡的報紙”(類似的還有裝在口袋裡的收音機/電視機/電腦等等)。其實這些說法都模糊瞭如下幾種手機新媒體獨特的傳播特性:

  1、伴隨性

  毫無疑問,手機作為一種媒體,最大特點或優點就是可以隨身攜帶,隨時看,隨處看,隨意看,被稱為“零距離親密接觸的流媒體”。 保羅·萊文森曾提出“補償性媒體”理論,他認為任何一種後續的媒體,都是過去一種媒體的補救,是對其不足之處進行補償。手機新媒體在移動中傳播資訊,見縫插針地利用人們零散的時間傳遞資訊,在補償了固定電話侷限性的同時,也補償了固定媒體(電視、網路)的侷限性。隨身攜帶的特點使其模糊了傳統電視中午12點和晚上7點的新聞收視“黃金時間"的概念。在手機電視的傳播中,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觀看節目、獲取資訊——可能是等待電梯、乘坐公車甚至是上廁所的時間,這樣所謂黃金時段就被無限地延長了。手機也將受眾從電腦桌前解放出來。對於新聞節目來說,這一特點把新聞的時效性發揮到極致。使用者可以實時獲取資訊,而不必等待所謂“新聞時間”。在重大新聞事件發生的時刻,人們也不需要直奔家裡開啟電視、電腦,只要點選手機上的按鍵,就可以輕鬆地獲取資訊甚至直接收看直播了。

  2、個性化選擇

  手機是個人化的資訊終端,手機使用者的概念與傳統媒體的受眾觀念最大的不同在於使用者對資訊的個性化選擇。這一點明顯區別於傳統媒體受眾的被動接受性。手機簡訊定製的自主性自不必說,手機報紙和手機電視也是這樣。內容供應商將新聞內容數字化後,手機使用者就可以利用線上點播功能像瀏覽既有目錄功能網頁一樣,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新聞節目來觀看,這就顛覆了傳統媒體“你寫我讀、你傳我聽、你播我看”的傳播和收視理念。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之前,消費者或多或少的都在“被迫接受資訊”而並無選擇餘地。手機新媒體的優勢就是更進一步地做到資訊的“ 個性化處理”,滿足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

  3、提示性與互動性

  由於手機新媒體的螢幕較小,除了音訊業務外,文字、圖片、影片業務都受到限制。其內容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手機媒體的發展情況來看,其資訊的傳播首先是要起到提示性的作用,即在第一時間傳遞給使用者最簡捷的資訊,“短、平、快”是其內容的主要特徵。手機新媒體利用伴隨傳播的優勢,讓使用者在第一時間瞭解資訊。在獲取完新聞資訊之後,使用者還可以利用點評互動功能與媒體機構、其他使用者進行交流。使用者在短時間內透過手機新媒體得到碎片化的資訊之後,可以根據資訊對其個人的重要性去選擇在其它更有體驗感和效果的媒體進一步瞭解資訊。所以,從各種媒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看,手機新媒體相對而言算是一種有很強提示性與互動性的媒體。

論手機新媒體新聞資訊的傳播理念
  三、手機新媒體新聞資訊的製作理念

  作為媒體內容,新聞是手機作為媒體平臺最容易做好的內容。國外手機新媒體運營早期提供的內容也主要是以新聞要聞、體育精粹為主。可以說,新聞資訊既是凸顯手機新媒體特性的內容,也是使用者需求的重點所在。

  1、碎片化的資訊提示

  美國著名傳播理論學家麥克盧漢曾經提出一個觀點——“ 媒介即資訊”,意思是媒介形態本身帶來的衝擊要比其所承載的資訊要大。也就是說,媒體形態的特徵本身決定它所承載並傳播的資訊內容和形式。同一個資訊,由於傳播媒體的不同,其內容選擇方面就會不一樣。手機新媒體作為隨身攜帶、充分利用零碎時間的多媒體平臺,其製作理念就應該選擇適當的資訊形式來承載資訊內容,鮮明的標題、提要式的語言、片斷式的傳播,不追求新聞報道的深度性和完整性,而強調資訊在第一時間的提示性。不過分在意所傳資訊內容的簡略,因為此時手機新媒體使用者的需求點與傳統的媒體不同了。對於這些資訊,使用者在短時間內透過手機螢幕大致瞭解即可。此時,標題性新聞和圖片新聞也許是編導的優先選擇。例如一場球賽,對於第一時間比賽結果資訊的傳播就是手機新媒體的核心競爭力,至於更詳細完備的資訊內容——進球時球員的動作表情,當時的現場氣氛以及比分對球隊整體排名的影響等等,使用者自然會選擇電視或者網路等相對更有表現力和體驗感的媒體來了解。

  2、個體化的分眾模式

  早在2004年,《連線》雜誌就提出“長長的尾巴”一詞,是指少部分人需要的大量專業資訊,永遠不可能在黃金時間播出。而現在,這條一直被忽略的“尾巴”大可以藉助網路以及手機新媒體的普及而被實現。美國探索頻道創始人約翰·亨德瑞認為,下一次媒體的巨大變化就是“釋放人們的特殊興趣”。③ 手機新媒體自身存在的魅力也正是緣於使用者對節目資訊主動選擇和接受的結果。由此手機新媒體應當時刻樹立以使用者的選擇為首要宗旨的工作理念,更加註重對使用者進行細分。

  目前,傳統媒體的受眾細分策略主要是指根據受眾對節目不同的慾望與需求,把整個受眾大群體劃分為若干個具有相同或相似需求的受眾小群體,例如電視媒體按照一定的分類標準(人口、地理、受眾心理等)將電視市場分為若干個具有相同或相似需求的子市場,如財經頻道、體育頻道、音樂頻道、電影頻道等以實現一定的規模經濟效益,細分的單位不是個人,而是群體。而手機新媒體則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受眾細分——每一個使用者都將擁有自己的節目單。

  3、使用者的參與創作

  網路社會學家曼紐爾·卡斯特在“媒體即資訊”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認為“使用者是所有媒體的內容”。他的看法是,使用者概念將在網路媒體中取代傳統媒體的“聽眾”、“觀眾”、“受眾”等概念,使用者的參與觀念深深滲入以網路為代表的媒體運作過程中,使用者本身成為在網路運作的媒體。對此,文化產業中也有“消費生產者”一說,即消費者本身成為生產者。而在手機新媒體這一完全個人化、極端互動性的多媒體移動終端中,使用者在消費內容的同時以互動參與的方式生產內容已經成為現實。這將是手機新媒體生生不息的強大驅動力。運作方只需要努力創造有趣的體驗環境,提供暢通的互動渠道和合理的版權協議即可催生出廣大使用者的創造力資源。使用者作為新聞的傳播者,自己拍攝製作新聞節目,在手機新媒體上播放,這不但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還是手機新媒體新聞節目重要的資訊源。

  總之,手機新媒體因其傳播的獨特優勢,為大多的白領人群和中青年消費群體所接受。手機新媒體以其自身獨特的傳播方式為使用者提供了最有效的、可供交流的新聞資訊。正如保羅·萊文森所說:“手機拯救了電視新聞,使之將潛力發揮到極致。”的確,在廣播電視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手機新媒體已經逐漸壯大。而提供新聞資訊的這一媒體特性,正是它強大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我們有理由相信,作為新興傳播媒體,手機新媒體存在更大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文/孔令首 《綠色中國》2020.4B)

  參考文獻:

  匡文波,《手機新媒體:展望》2006.[J/OL]

  [美]保羅·萊文森著,何道寬譯:《手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9頁。

  面向小眾“細播”應運而生(作者沒有註明)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893 字。

轉載請註明: 論手機新媒體新聞資訊的傳播理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