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引發矽谷思考:內容稽核到底應不應該?

Twitter給特朗普總統的帖子打上標籤時,科技圈為之歡呼。但民權自由派人士提醒稱,社交媒體公司正走向一個未知境地。

從Twitter到谷歌再到Facebook等各個大型技術平臺都面臨著一個同樣的困擾:對於人們在他們平臺上釋出的內容,平臺應該承擔多少責任?

過去幾十年來,矽谷奉行的策略是:無為而治。然而,眼下,隨著抗議警方暴力的活動在全國持續蔓延,越來越多身處科技行業的人士開始質疑,線上百花齊放的策略是否明智。

在多年對特朗普總統的帖子不管不問之後,Twitter最近突然採取相當激進的措施,對總統釋出的某些帖子做事實檢查並新增標記,以示帖子內容具有誤導性或存在宣揚暴力的性質。很多Facebook的員工要求他們的公司也採取同樣的做法,但公司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表示反對。接著,Snapchat在週三的時候表示,它已經不再繼續在應用的發現頁推送特朗普的帖子。

在這一顯著的變化中,一些民權自由派人士又丟擲新的問題,讓已經亂成一鍋粥的辯論再添波折:任何更加激進的內容稽核措施最終都將可能被用於壓制如今叫囂著要求平臺進行干預的這類人所忠愛的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倡導組織PEN America的負責人蘇珊妮·諾賽爾(Suzanne Nossel)表示:“希望被保護的願望導致了現在的局面。認為平臺應該保護我們的想法也可能會傷害或冒犯我們自己。並且,如果這意味著要賦予平臺更大的權力,那麼最好這也確實能夠保護我們。”最後,她總結補充說:“然而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其中的風險。”

民權自由派人士提醒大家,給帖子新增警告標籤或補充上下文背景會引發一系列問題。一系列科技公司最近一直希望避免的問題。新的規則往往會產生事與願違的後果。事實檢查和背景補充,無論多麼冷靜持重或客觀準確,都可以視為具有政治偏見。平臺若更加積極主動地對內容進行稽核,可能或威脅到其特殊的受保護的合法地位。干預同時也與科技圈某些人塑造的政治中立形象背道而馳。

但是,經過社交媒體平臺這麼多年來的努力,以試圖擺脫使用者對平臺內容可能導致騷擾或暴力的顧慮,矽谷的大多數人似乎早已習慣接受這種與遮蔽不良行為有關的風險——哪怕不良行為來自世界領導人。

“我們希望把不同說辭的點點滴滴拼湊到一起,向用戶展示完整的爭議資訊,以便他們自行做判斷,”Twitter的執行長傑克·多西(Jack Dorsey)寫道。

週三,Facebook的一群早期員工在信中大肆譴責扎克伯格就特朗普的帖子所做的決定。他們寫道:“事實檢查不等同於內容稽核。標記呼籲暴力的內容也不是獨裁主義。Facebook不是,也從來沒有,中立過。”

Facebook員工提摩西·J·阿瓦尼(Timothy J. Aveni)在另一封辭職信中寫道:“Facebook提供了一個允許政客宣揚激進主義和暴力的平臺。”

Reddit前執行長鮑康如

著名的自由論壇Reddit的前主管鮑康如(Ellen Pao)也公開斥責前僱主。她說,Reddit領導人史蒂夫·霍夫曼(Steve Huffman)一邊簽字支援“黑人命也是命”運動,一邊又任由使用者在特朗普粉絲頁面“The_Donald”釋出煽動性言論,虛偽至極。

“你應該撤掉the_donald頁面,而不是擴大那個頁面,散佈其中的仇恨、種族歧視和暴力思想,”鮑康如在Twitter上寫道,“這一切都在你眼皮子底下發生著。只要Reddit助長白人至上和仇恨情緒並藉此謀利一天,你就不配談黑人命也是命。”

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李·布林格(Lee Bollinger)同時也是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研究學者。上週,布林格表示,(社交媒體)公司採取的放任自流的做法讓騷擾和謾罵在網路上不斷滋長。他還說,因此,這些公司必須在不丟棄法律保護的情況下,努力審查內容並承擔起更多責任。

“這些平臺已經聚斂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權力和影響力,”布林格說,同時他補充說,審查是必要的應對措施。“允許人們在這些私人平臺上發表不加約束的言論,會對美國民主制度構成更大風險。”

根據1996年透過的聯邦《通訊規範法》第230條規定,科技平臺可以不對第三方在平臺上釋出的內容承擔責任。但是,為了政治目的,對平臺上的內容採取更強硬的管理控制可能會威脅到這一保護地位。

華盛頓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少有的達成一致意見的是,修改第230條規定需提上議程。在Twitter標記了他的部分帖子之後,特朗普總統旋即簽署了一份行政令,要求修改第230條規定。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兼前副總統約瑟夫·拜登(Joseph R. Biden Jr.)也呼籲修改第230條規定。

“一旦廢除這條規定,我們將面臨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南德克薩斯法學院的憲法學教授喬什·布萊克曼(Josh Blackman)說。

布萊克曼說,他十分驚訝,竟然有這麼多的自由派人士——尤其是在科技行業內——支援Twitter的決策。“發生你對手身上的事情最終也會落到你自己頭上,”他說,“如果你給予平臺禁言的權利,下一個被禁言的就將會是你。”

Twitter的發言人布蘭登·博爾曼(Brandon Borrman)說,公司“致力於透過在需要時提供額外背景來促進溝通。”Snap的發言人雷切爾·拉庫森(Rachel Racusen)表示,公司“不會在發現頁上免費推送煽動種族暴力和不平等行為的聲音。”Facebook和Reddit拒絕發表評論。

一直以來,科技公司對編輯評論持謹慎態度,以免步傳統報紙的後塵。幾年前,Facebook在推出趨勢推薦功能時,已經嚐到過苦頭。

但是當傑克·多西給Twitter加上編輯評論時,情況變得複雜起來。這是否意味著,當某人在平臺上被誹謗後,要求事實檢查時可以如願以償?如果沒有如願以償,那他是否可以據此提起訴訟呢?

言論自由倡導者認為,事實檢查和附加的背景可以很快變得政治化。哪些推文該被事實檢查?誰來做這個事實檢查?還有,當你有一整個團隊在做事實檢查和附加背景這件事時,你跟傳統的新聞編輯室又有什麼區別?

“賦予矽谷董事會或類似於消費者服務中心的內容審查員以權利仲裁我們的言論,這樣的想法非常危險,”諾賽爾說。

扎克伯格奉行的放任自流策略有著歷史悠久的哲學理論依據。許多科技人士,尤其是社交媒體網站的早期建立者,都支援對言論自由採取近乎絕對主義的方法。或許,正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所創造的東西具有強大的力量,他們不認為自己可以左右平臺上的內容。

當然,在一定程度上,這些公司已經在做內容審查。他們遮蔽赤裸的圖片,刪除兒童色情內容。他們也限制人肉行為,即限制未經當事人許可公佈其聯絡方式和地址。宣揚暴力當然也是禁止的。

司法部長威廉·巴爾與特朗普總統

他們制定的規則,將普通人與特朗普等其他政客區別對待,政客們可以說的,普通人卻不能說。然而,他們並沒有標記特朗普總統最近針對MSNBC主持人喬·斯卡伯勒(Joe Scarborough)釋出的虛假帖子。當特朗普觸碰到Twitter的底線——選舉誤導和暴力——時,他們倒的確採取了行動,不過也只是標記,而不是刪帖。

Twitter標記特朗普的帖子所依據的規則早已存在多時,只是鮮有應用於政治人物。諸如聯邦通訊委員會主席阿吉特·派(Ajit Pai)等批評者指出,伊朗最高領袖阿里·哈梅內伊(Ayatollah Ali Khamenei)的Twitter賬戶一直未經審查。

“是否煽動暴力,取決於讀者的理解。古往今來,暴力常常被用於壓制抗議種族歧視的進步領袖,”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前負責人間紐約法學院的榮譽教授娜丁·思喬森(Nadine Strossen)說。

“我查看了Twitter對煽動暴力的定義,大概是指任何可能引發暴力的內容,”她補充說,“如果是這樣的話,很好。我覺得這個定義的覆蓋面十分廣泛,反政府示威者也不例外。”

捍衛線上言論自由的組織電子前沿基金會的法律總監科琳妮·麥克謝里(Corynne McSherry)說,人們可能擔心特朗普針對Twitter簽署的行政令,而不擁護Twitter的選擇。

“對此,我都感到十分擔憂,”她說。(圖爾)

來源:新浪科技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290 字。

轉載請註明: 特朗普引發矽谷思考:內容稽核到底應不應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