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什麼科學道理嗎?

我們常常聽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們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是代表著中國傳統觀念:血脈的延續。

但現在我們更傾向於追求自我,相對於撫養孩子而言,我們認為活好自己的一生更重要。那麼這兩種觀念在科學上有衝突嗎?今天我就帶你好好分析一下。

生育與繁衍

對於所有的地球生物而言,繁殖都是一件非常消耗能量的事情,且非常不利於自身生存。比如:雄性想要繁殖後代,不僅需要消耗能量生產出生殖細胞,還需要與其他雄性競爭雌性的繁殖權,有些甚至因此而喪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什麼科學道理嗎?

而雌性繁殖後代付出的代價更大,以哺乳動物為例,它們不僅要懷孕,還要消耗能量哺乳後代,照顧幼崽直至具有生存能力。

如果生物有自己的意識,那麼它們可能會意識到繁衍後代並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而是非常虧本的買賣。

那麼,生物為什麼還具有繁衍的本能呢?其實這是由生物的基因決定的。我們可以把這些生物看成是一個軀殼,控制這個軀殼的是基因。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什麼科學道理嗎?

基因也具有“壽命”,它的壽命就是從它的出現到消亡,每個基因都像儘可能地延續自己的生命,但是能幫助生物繁衍的基因更容易存活下來。比如:雄性寬足袋鼩睪酮素分泌旺盛,它們會不眠不休連續繁衍14個小時,然後就會立即死去。雖然睪酮素會損害生物身體健康,但卻能有效幫助它們繁衍後代,因此該基因至今仍在寬足袋鼩體內流傳。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什麼科學道理嗎?

人類的侏儒基因可以幫助人類更長壽,但由於該基因很難找到配偶,以至於該基因沒有被自然選擇。

地球自生命誕生以來的40億年中,一直在不停挑選能夠幫助生物繁衍的基因,反之則會被自然淘汰。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生物都有了繁衍的本能。

人類本來也是生物的一環,具有繁衍的本能,但是人類在演化過程中大腦不斷增大,想象力也在不斷增強,這些都是人類在演化過程中的副產物。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什麼科學道理嗎?

比如:當我們提到家庭時,家庭不需要出現在你的面前,大家都可以達成共識。而且你有沒有想過,家庭到底是房子,還是一個人?其實我們沒辦法說清楚,但我們之所以可以理解它,都是依靠人類的想象力。也就是說,它不一定真實地存在在你面前,但你可以依靠想象力知道它的存在。

除了家庭之外,民族、文化、制度、法律等都是依靠想象而存在的事情,對於動物而言它們就無法想象這些究竟是什麼,因此我們也把這些稱之為“想象的共同體”。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什麼科學道理嗎?

有了超凡的想象力,人們也會不自覺地思考人類生活中的意義,其中就包括繁衍後代。

人類的繁殖觀

人類的理性思考其實也會受到環境的制約。在古時候由於生產力比較落後,交通比較不發達,所以一個家族可能時代都會在同一個地區生存。

由於人口就是生產資料,人口越多,能夠生產的能量總量就越多。再加上過去養育孩子的成本較低,幾乎沒有教育投入,只需要撫養到5-6歲就可以幫助家人做簡單的農活。

因此多生孩子意味著多一個勞動力,而當家族人數較多時,又可以有效抵擋其他家族的搶奪生產資料,比如:霸佔農田,搶奪水源等,雖然在過去已經出現了法律法規,但是人口較多的家族仍然比人口較少的家族掌握的生產資料更多,在當地更有話語權。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什麼科學道理嗎?

在這種觀念下,人們會逐漸產生多子多福的思想觀念,並形成諺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來教育後代。

但在今天,由於人們生存的環境面臨著非常大的轉化,使得人們的生存意願也在逐漸降低,以至於有些國家出現了人口負增長。

無論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觀念,還是“丁克”,本質上都是因為人類演化出了想象力,以至於在繁殖後代時,人類不像其他動物那樣單純的由基因驅動。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什麼科學道理嗎?

總結

人類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類出現了想象力,開始去思考一些比較抽象的問題,比如: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雖然基因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人類繁衍,但現在,人類在繁殖後代時,除了受基因的驅使,還會受理性思考的制約。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80 字。

轉載請註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什麼科學道理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