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讓人工智慧為危化品安全管控賦能
要加快運用物聯網、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等現代資訊科技,建立不確定與開放環境下人機互動的化學品動態風險智慧評估與輔助決策系統,並將其應用到危化品生產、貯存、運輸、使用、廢棄處置等全生命週期環節。
建立危化品動態風險智慧評估與輔助決策系統,用智慧化預判風險、提供決策建議,方便開展科學有序的應急處置工作。
“人工智慧可以與危化品安全管理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看來,構建危化品安全管控體系和推進危化品安全管理現代化建設,僅從資訊化、數字化等方面著力是不夠的,要加快運用物聯網、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等現代資訊科技,建立不確定與開放環境下人機互動的化學品動態風險智慧評估與輔助決策系統,並將其應用到危化品生產、貯存、運輸、使用、廢棄處置等全生命週期環節。透過人工智慧強大的學習功能,讓風險評估與決策這件事變得更加科學、更加精準。
智慧感知技術裝備水平落後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化學品生產國,危化品安全管理水平不僅直接影響企業的效益,還會影響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錢鋒多年來一直從事石油化工生產過程智慧建模、控制與最佳化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發。他認為,我國危化品安全管理在資訊感知、資訊整合、致災機制、風險評估、應急執行等層面存在不足。
“目前,我國初步搭建了資訊化數字平臺,但這隻完成了資料採集這一步,採集資料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作出理性分析和科學決斷。因此,智慧化建設才是危化品安全管理現代化的未來。”錢鋒說,“智慧化平臺可以讓機器自動實時捕捉資料、自動分析和智慧決策,把人從繁雜的資料抄錄和人工解析等工作中解放出來,實現對資料的智慧化運用。”
錢鋒在調研中發現,與我國化學品產業的體量和增速相比,危化品全生命週期資訊智慧感知技術和裝備水平相對落後,特別是在廣譜型、低成本、智慧化的感測材料和功能器件發展方面存在極大不足。
“目前還不能使用探測感知裝置及時、準確地捕捉危化品全生命週期的各項關鍵資訊。只有利用資訊智慧感知技術,才能讓人工智慧按照我們的要求準確捕捉資訊,實現24小時自動監測,彌補人工採集資訊存在的缺陷。”錢鋒說。
錢鋒還表示,危化品生產、貯存、流通等全生命週期關鍵環節過程複雜,資訊不完備且來源與結構多源化,存在大量“資訊孤島”。當事故發生後,相關部門對基礎資訊難以快速獲取,應急救援能力傳統且孤立,缺乏對事故後果進行及時動態評估的手段。
推動安全管控能力現代化
錢鋒建議,設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控能力現代化”國家重大科技專項。
“首先,要建立危化品全生命週期資訊智慧感知與整合平臺。”錢鋒認為,目前對化學品全生命週期的特徵引數、狀態預警、危險告警等有效資訊存在感知難和整合難的問題。因此,有必要研發高可用、高可靠、高靈敏的智慧感知材料和器件,以及基於邊緣計算的危化品特性智慧感測與監測關鍵技術,建成危化品安全物流和物化資訊智慧感知與資訊整合平臺,方便、快速、及時、高效地收集相關資料。
針對危化品全生命週期存在資料種類多、融合困難及異常狀態難以識別等問題,錢鋒認為,開展異常狀態識別與傳播分析等研究,研發基於動靜態資料的安全異常模式動態識別技術,以及融合多源異構資料的安全風險因果邏輯推理與分析技術尤為必要,“這樣可以提升對異常傳播機制和規律的認識,形成安全異常模態分析與報警等技術”。
此外,工藝、裝備、人員、環境等方面的風險難以量化。對此,錢鋒認為,應開展複雜環境下常見事故情景的動態演變分析,提出風險分級,管控資源分級與監管責任分級標準。
“掌握了資料,還要學會用資料來輔助我們作決策。”錢鋒說,可以透過研究不同事故情景中人員疏散模型與路徑最佳化方法,開發基於人機互動的危化品作業人員異常行為識別技術、基於多智慧體的非典型性風險識別與預警技術,建立危化品動態風險智慧評估與輔助決策系統,用智慧化預判風險、提供決策建議,方便開展科學有序的應急處置工作。
設定危化品安全管理專業
“推進危化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至關重要,而其決定因素是人才。”錢鋒坦言,目前,我國危化品安全管理存在高層次人才不足、高校危化品安全管理人才培養模式亟待改革等問題。他建議,應設定危化品安全管理專業,擴大招生規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展跨學科培養,在現有安全工程、化學、化工等相關專業培養方案中增設危化品安全管理、法律等課程。
“可以邀請企業專家參與危化品安全管理相關專業的教材建設、課堂教學,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危化品安全管理人才的實踐能力。”錢鋒說。
針對危化品行業在職人員安全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的問題,錢鋒認為,可以依託高校建立在職人員定期培訓機制,組織危化品企業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在有危化品安全管理培訓資質的高校接受在職培訓,提升管理技能和水平。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化工研究院首席專家張明森——化工園區准入標準應由資產變為風險
應該打破現有的區域化園區管理觀念,做好園區分型別分級規劃,摸底全國的化工園區建設情況,按照危險性、管理難度、准入標準等統籌規劃,做到全國一盤棋。
各部門對化工行業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不盡相同,很難統籌所有方面,站在化工行業全域性發展的高度制定政策。
“從防護服、口罩,到家家戶戶離不開的洗消製劑,化工企業全力為防疫物資生產提供保障。”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化工研究院首席專家張明森認為,這次疫情應對,從一個側面檢驗了化工行業作為基礎產業,這些年攢的“家底兒”夠不夠厚。
化工行業與社會經濟各領域密不可分,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但化工行業也是非常特殊的行業,危化品領域全生命週期都存在易燃易爆風險。“要警惕化工(危化品)企業安全風險,透過統籌規劃,幫助整個行業安全有序發展。”今年全國兩會上,張明森提交的2個提案都與化工行業的安全發展有關。
危化品企業搬遷改造勢在必行
“當前,化工圍城現象普遍,給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帶來威脅,必須重新對化工園區進行規劃,危化品企業搬遷改造也勢在必行。”張明森說。
在調研中,張明森發現不少化工園區在建設、准入把關、安全管理等方面跟不上化工行業的發展,存在“小馬拉大車”的現象。對此,張明森認為,應該打破現有的區域化園區管理觀念,做好園區分型別分級規劃,摸底全國的化工園區建設情況,按照危險性、管理難度、准入標準等統籌規劃,做到全國一盤棋。
“現在化工園區的准入標準多為企業資產多少,應該改為企業風險高低。”張明森說。
缺少綜合主管部門
作為世界第一化學品生產國,我國危化品生產經營單位達21萬家,涉及2800多個種類,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整體安全條件差、管理水平低、重大安全風險隱患集中,在危化品生產、貯存、運輸、使用、廢棄處置等環節已經形成了系統性安全風險。張明森認為,危化品企業涉及的單元操作千差萬別,“沒有哪個行業領域的風險比危化品領域的更復雜、更危險、更難以掌控”。
張明森在調研中發現,原化學工業部被撤銷後,化工行業一直沒有綜合主管部門。“大型央企歸國資委監管,大量民企歸地方監管,化工行業不同環節的安全監管責任分別由工信、生態環境、應急管理、公安等部門承擔。然而,各部門對化工行業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不盡相同,很難統籌所有方面,站在化工行業全域性發展的高度制定政策。”張明森認為,應該設立綜合管理部門,統籌管理全國化工行業的相關事宜,就規劃、建設、生產、運輸、使用、安全、環保等各方面進行統籌管理,並代表行業與其他相關部門開展對話、協商,共同促進化工行業安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