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不同平臺上的數字服務在全通路整合趨勢下逐漸串聯,過去幾年散落在不同服務場景的個人資訊,以及大量物聯網裝置所產生的資料,得以數字身份認證為紐帶,一筆一畫勾勒出使用者在數字世界的輪廓。
一幅完整的使用者畫像,讓提供服務的業者得以針對使用者偏好強化營銷,並藉由整合相關企業,讓使用者置身於高度定製化的服務場景中。而眾多5G帶來的技術中,低延遲與高頻寬的特性,讓過往可能受到頻寬、終端裝置介面限制的金融服務,今日可以最實時、直接的方式呈現。
5G如何加速金融服務
5G開臺之後,業界都在期待能充分發揮低延遲與高頻寬特性的應用問世,雖然目前尚未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殺手級”應用出現,但金融支付產業在5G通訊的加速下,可期待的是“大量資料經蒐集、快速回傳、運算,最終以影音串流或投影靈活的等方式呈現給消費者。”
作為使用者,可以期待未來將充斥越來越因地、因時制宜的支付體驗、消費優惠與金融理財建議。如果從5G低延遲、高頻寬的特性來看,5G如同為資料開了一扇門,與業者的資訊中心之間建立了又快又寬的通道,可以預見銀行端將面臨非常大量、不同場景湧入的使用者資訊。
如何將大量資料提煉成具備企業營運價值的資料,用於新的信用評估、風險管理,成為銀行業者的轉型關卡,也就是所謂的“銀行4.0”。根據銀行4.0一書中的定義,開放銀行系讓銀行賬戶嵌入使用者的生活中,過往深鎖於銀行內的金融資料迴歸使用者,經使用者授權的外界異業服務資料,也在走入銀行之後,成為銀行打造個人化金融服務的依據。
5G的功能,在於加速資料流動的速度,在有力的運算中心的支援下,未來消費者也許不再需要下載功能繁複的銀行App,就能享受到“開放銀行”(Banking Everywhere)的服務。
開放銀行:自由流動的資料
串聯生活中不同服務場景的資料,作為提供金融產品的依據,場景式金融服務或可以保險、貸款與電子支付來說明。
碎片式保險現階段以每筆外送訂單的起迄時間為保險依據,但未來如果可以擴充車上的安控裝置,並串接交通主管機關的外送員違規紀錄等資料,有了更多異質資料輔助,就能讓保險產業在貫徹誠信原則的同時,更精確地評估場景的風險係數。
電子支付亦是推動開放銀行的重要工具。恰好是2020年春節過後,、疫情的爆發,全世界著手防疫準備。出於減少陌生接觸,居家防疫等需求,可以在國內看到許多金融、支付產業在疫情前後業務上的顯著差異。
以街口支付為例,街口支付的使用者在3月時突破200萬大關,街口電子支付董事長鬍亦嘉表示,過往街口支付的交易金額會在年節營銷活動豐富時持續上升,並在年節後下降;然而,今年這股上升潮並未隨行銷結束中止,而是保持10~15%的幅度持續成長,而這與疫情所導致的付費行為轉變有高度相關。
移動支付的普及,除了能夠減少陌生接觸,移動支付平臺與其他消費行為的串聯,更能在歷史消費資料的驅動下,創下更多商機。從移動支付App開始要求在使用App時存取當下位置,可以看出移動支付業者欲與商用場景結合的野心。
如與諸多小型商鋪簽約的移動支付業者,便可以根據消費者的所在位置,向使用者推播鄰近店家的優惠資訊。移動支付與現金支付的差異在於消費當下與網路連線,且每筆訂單都可逐筆回溯地點、金額、時間,在數字的消費場景中,多面向的消費者資訊可供營運業者拼湊出使用者的全貌。
連網裝置普及、異質資料整合,讓金融服務供應端得以在瞭解消費者特性之後,更精確地將金融產品分級,讓使用者承受可負擔的風險,取得等價服務,彼此各取所需。
在5G殺手級應用出現之前,可以看到金融新創業者、電子支付業者,以及銀行業者都透過建立數字部門,與異業POC等方式,練習建立出對資料的正確解讀機制,試著透過結合資料科學、社會科學與領域專業;在精準命題之後,為資料、信用,與對應的風險建立合理的連結。
而做為消費者,5G將帶來的“量身打造”的金融服務,或許不會大張旗鼓地出現在視線中,而是不知不覺潛入生活各環節服務後,使使用者恍然發現早已置身於銀行業者所打造的龐大生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