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1日,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將海洋一號D衛星送入軌道。國家航天局透露,該衛星將和當前服役中的海洋一號C衛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大幅提高中國對全球海洋水色與生態環境等觀測能力。
中國擁有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麵積,但相比種類多樣的陸地觀測衛星,海洋的自然特性對衛星的觀測能力要求更高。隨著國際國內對海洋資源關注度與日俱增,我國對海洋衛星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中國第一顆海洋衛星——海洋一號A於2002年5月15日發射成功。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代海洋水色衛星,這顆衛星上裝載有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器和海岸帶成像儀,主要用於海洋水色、水溫環境要素探測。它與2007年發射的海洋一號B衛星先後獲取了大量水色遙感探測資料,探測範圍覆蓋了全球海域,在我國海洋權益維護、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災害預報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8年9月7日,第三顆海洋水色衛星——海洋一號C衛星成功升空,拉開了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海洋業務衛星的序幕。隨著海洋一號A、B衛星的退役,海洋一號C衛星承擔起我國海洋水色觀測的使命。據介紹,海洋一號C衛星已在遠洋漁業巴布亞紐幾內亞金槍魚漁場海域水色、水溫監測,黃東海滸苔覆蓋面積、分佈範圍及漂移方向實時監測,海冰、赤潮、溢油、森林火災、圍填海監測,可可西里鹽湖的封凍結冰監測中都做出了突出貢獻。此外,2019年8月,海洋一號C為我國第十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成功提供了海冰密集度、海冰分佈範圍和海冰覆蓋面積等觀測資料。
而這次發射的海洋一號D星是我國第四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的首批海洋業務衛星之一。它裝備有與海洋一號C星相同的5個有效載荷。國家航天局透露,海洋一號C、D兩顆衛星將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進行上、下午組網觀測,填補我國海洋水色衛星下午無觀測資料的空白。雙星組網觀測可使每天觀測頻次與獲取的觀測資料提高一倍,上午被太陽耀斑影響的海域下午能夠觀測,上午被雲層覆蓋的觀測海域和未被觀測的區域下午有機會得到彌補,進而大幅提高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為全球大洋水色水溫業務化監測、我國近海海域與海島海岸帶資源環境調查、海洋防災減災、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海洋生態預警與環境保護提供資料服務,併為氣象、農業、水利、交通等行業應用提供支援。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