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米高臺輕盈一躍,如一滴水般匿入泳池。
水波不興,觀眾的心頭,卻有如掀起巨瀾。
那一刻,世界記住了這個小姑娘的名字——全紅嬋。
一邊是驚人的天賦與沉穩——女子十米檯曆史最高分、“水花消失術”、中國選手東京奧運最年輕的冠軍……
一邊是未曾雕飾的稚嫩與樸實——比賽完了“想去遊樂場抓娃娃”、“壓水花秘訣?我不知道”、“想賺錢給媽媽治病”……
14歲的小姑娘,一戰名滿天下。“天才少女”的背後,連綴起的是中國跳水幾十載堅守的傳奇,閃耀著中國體育挺立潮頭的底氣與志氣。
這是一個關於拼搏勵志的故事,也是一個滴水對映時代的故事。
如果東京奧運會不是延期一年舉行,今年3月剛滿14歲的全紅嬋可能要等到巴黎奧運會,才會走進更多人的視線。
而全紅嬋的名字第一次被業內注意,不過十個月前。
2020年10月,全國跳水冠軍賽暨東京奧運會選拔賽首站,年僅13歲的她,戰勝張家齊、陳芋汐等名將爆冷奪冠。
見過無數大陣仗的中國跳水協會主席周繼紅,也不禁眼前一亮,“她是一個天才型選手,無論空中動作還是水花效果都非常棒。”
要知道,全紅嬋在比賽開始前三週才把整套動作學完。為啥比賽能這麼穩當,小姑娘不緊不慢地說:“教練講了,把比賽當成訓練去跳,放開、大膽地去跳。”
三站奧運選拔賽,全紅嬋兩獲冠軍。一張東京奧運會的門票,就這樣被她攥在了手裡。
去年底,初次走進國家隊的大門,望著光榮牆上那些桂冠選手,意氣風發的師哥師姐們,小姑娘默默想:什麼時候能把自己的照片貼上去?
7月14日,東京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名單公佈,全紅嬋受到關注的原因,只是“年齡最小”。誰也沒想到,20天后,“最小的”成了“最火的”。
第一次出國比賽,小姑娘和奧運,彼此都很陌生。賽事系統裡,她除了最基本的情況,資訊少到不能再少。
奧運是陌生的,但那塊長長的跳臺並不陌生。8月5日,女子十米臺決賽,全紅嬋以三跳滿分的完美表現斬獲金牌。初出茅廬的她,比賽中的心理活動,竟然如同壓水花一般波瀾不興。沒有關注其他對手,始終保持對動作的全神貫注,“奧運會也就跳5個動作,想好每一個動作,跳好就行了。”
那一刻,遠在廣東湛江,電視機前的陳華明激動不已。看著自己的得意弟子掛起金牌,他也不禁有“神奇”之感。
畢竟,這個小姑娘7歲才接觸跳水,去年才入選國家隊。7年時間,從湛江體校那塊斑駁的露天跳臺,一路走上奧運冠軍領獎臺,她實現了“光速成長”。
“紅姐”有一顆大心臟“光速成長”,只是那一刻的感慨。
在啟蒙教練陳華明眼中,全紅嬋的天賦和苦練,是她一飛沖天的兩支翅膀。
身高1米2時,全紅嬋立定跳遠就像一個小彈弓,能蹦出去1米76。身材纖細修長,爆發力和柔韌性集於一身,雖然入隊時年齡不算小,但她對動作的領悟和執行都能很快進入“教科書般的狀態”,比其他孩子更快登上三米臺,接著又是五米、七米、十米。
湛江市體育運動學校,全紅嬋夢開始的地方。一個露天跳水池,走出過數位世界冠軍,也見證了她的千錘百煉。夏天,鐵製跳板曬得燙腳,冬天,則是日復一日的陸上訓練,全紅嬋從不說苦。無數次翻騰跳躍,一點點進步成長。即便放假回家,她也堅持晨跑、倒立的基本功練習。
“我感覺自己好像是被‘騙’去(跳水)的一樣,主要是我自己唸書不太好,成績也比較差。”其實,“童言無忌”的小姑娘也能感到,在跳臺上,她收穫了更自信的自己。
“每次訓練她都是最專注的,目光一直在教練身上,你要不看她還不高興。我們說打磨技術動作,她馬上就行動起來,從來不厭倦、不拖沓,所以空中動作、水花控制等細節做得非常到位。”從體校來到廣東省隊,接手她的何威儀教練同樣讚歎不已。
每天要跳300多次,水上跳120次,陸上跳200多次。在省隊訓練的兩年多時間,無論受傷還是生病,她從沒有連續休息超過兩天。
“全紅嬋不怕吃苦,非常自律,悟性很高,這些都是成為優秀運動員的必備條件。”何威儀說。
所以,當被問到“水花消失術”的秘訣時,小姑娘的答案極為簡單——就是練。
誰能說,這不是真正的秘訣呢。
跳水比賽中,207C(向後翻騰三週半抱膝)這個難度動作,曾困擾了全紅嬋很久。2021年1月,第二站奧運選拔賽中,她就在這上面失誤,獲得第五名。
補短板的辦法依然簡單——就是練。
從那以後,全紅嬋給自己主動“加碼”,以前每天跳五遍,之後每天都要跳十遍。
8月4日的奧運會預賽,全紅嬋依然沒有跳出完美的207C。
決賽第三跳,依然是207C。她一臉平靜地站上跳臺,電視機前的何威儀,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起跳、翻騰,如一根銀針插入水中。伴隨著四面傳來的歡呼聲,何威儀鬆了一口氣,“這枚金牌基本穩了。對她來說,這也是一種歷練和成長。”
這個一臉稚氣的小姑娘,有著一份把握大場面的從容。難怪,小小年紀的她,在隊裡有一個很“大氣”的稱呼——“紅姐”。
改變的,沒改變的名滿天下,人們看到了賽場上沉穩冷靜的全紅嬋,也對她率真質樸的一面喜愛有加。
曾有過一個開小賣部的夢想,因為 “辣條管夠”;也喜歡在訓練之餘玩玩手機遊戲,當然因為年紀太小每天只能玩一個小時。奪冠後,她被主管教練劉犇高高舉起,小姑娘的反應是,“我還沒有覺得什麼,就是教練抱得有點疼。”
廣東湛江,這座雷州半島上的寧靜城市,也是有名的“跳水之鄉”,走出過多位世界冠軍。
全紅嬋就來自當地一戶普通的農村家庭,父母靠賣菜、種果樹養育五個孩子。母親2017年車禍後,父親全文茂更多扛起了養家的擔子。
家境雖不富裕,一方面有國家低保和大病救助安心兜底,鄉里鄉親也時常搭把手。家人之間的彼此關愛,更在這小小屋簷下,撐起了一片溫暖。哥哥在上海當廚師,平時在手機上看她比賽,會很自豪地和同事分享,“瞧,這是我妹妹。”
少小離家,全紅嬋很懂得感恩,訓練津貼和比賽獎金都寄給家裡。賽後說“賺錢給媽媽治病”,更多是小姑娘真情流露的一片孝心。
奪冠後,各方祝賀如雪片般飛來。爸爸接過鮮花,但謝絕了饋贈,“不能消費女兒的榮譽,還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努力改變生活。”一戶平凡農家的淳樸淡定,難說沒有為全紅嬋的成功鋪上最初的底色。
全紅嬋感恩的,還有將她從鄉村帶到體校、省隊、國家隊,直到登上奧運賽場的每一位位教練。正是得益於這些伯樂——無論在基層還是國家隊,中國跳水“夢之隊”才有了真正的底蘊和底氣。也正是這樣一套完備、高效的人才選拔與培養體系,託舉起中國體育的輝煌之路。
一個開放自信、生機勃勃的時代造就了全紅嬋。下一個全紅嬋、更多的全紅嬋,也將從越來越多喜愛體育、參與體育的孩子們中間走出。
年少成名,她的未來會怎樣?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在國家隊集訓的9個月裡,全紅嬋整整長高了5釐米。為了在比賽中發揮出最佳狀態,何威儀每天給全紅嬋稱三次體重,並根據資料變化調整訓練狀態。“練得多了怕她吃不消,練得少了又怕肌肉記憶消失。”
女子跳水運動員,出成績往往更早,但身體發育也會帶來變數,身高、體重快速增加會對空中動作的穩定性產生不小影響。
心理除錯,更是全紅嬋必須經受的考驗。無數鏡頭對準她和她的家庭,一系列獎勵和讚譽如潮水般襲來。當下,全紅嬋已經投入全運備戰之中。“就是練”——以無招勝有招,這是她面對新挑戰的最好回答。
當年去體校時,爸爸跟她說了一句話,“要為國爭光。”年少懵懂,從沒離開過湛江的她,並不知道這條路真的會通向何方。她能做的,唯有日復一日的苦練,夢想,也才漸漸有了模樣。
如今,她更記得奪冠歸來後,爸爸說的另一句話,“要不忘初心。”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哨聲體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