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短評:世乒賽中美首組混雙奪牌,為何引人關注?
中新社北京11月30日電 題:世乒賽中美首組混雙奪牌,為何引人關注?
作者 徐皇冠
北京時間11月29日,美國休斯敦舉行的世乒賽上,一對中美混雙組合奪得銅牌。適逢中美“乒乓外交”50週年,此次中美首組混雙並奪牌引人關注。
2021年11月28日,在美國休斯敦舉行的2021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混合雙打比賽中,中美跨國組合林高遠(中國)(左)/張安(美國)(右)獲得銅牌。圖為頒獎儀式。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乒乓球是中國“國球”,20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在大陸推廣。1959年,容國團在多特蒙德世乒賽奪金後,承載中國人自豪與榮耀的乒乓愈加風靡。其後發生的“乒乓外交”則更為膾炙人口。
2021年11月22日,在美國休斯敦備戰世乒賽的兩對中美跨國混雙組合進行合練。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1971年4月,在日本參賽的中國選手莊則棟與美國運動員科恩握手,中美兩國人民友好情感,在兩國領導人超越分歧、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和外交藝術指引下,小球轉動大球,大國關係破冰。之後中美選手互訪中,兩地的熱潮,美國民眾高舉標牌書寫“瞭解、友誼、和平”,至今令很多親歷者難以忘懷。
2021年4月,上海,國際乒聯博物館和中國乒乓球博物館舉辦“上海紀念中美乒乓外交50週年主題展”。中新社記者 湯彥俊 攝
民族的與世界的相互連通。乒乓球濫觴於西方。19世紀末,歐洲盛行網球運動,但由於受到場地和天氣限制,英國民眾開始探索把網球移到室內。逐漸,以桌臺為場、木板作拍擊空心球的“桌面網球”(Table tennis)誕生。這項天生簡便易行、寓樂於民的運動,因擊球聲清脆朗暢,中文名定為“乒乓”。
2006年3月,為紀念中美乒乓外交35週年,應中國乒協邀請訪華的美國乒乓球代表團一行來到上海,與當年參加中美乒乓外交的運動員重溫美好往事。圖為中國著名乒乓球運動員莊則棟與美國運動員蒂姆·博甘在一起。中新社記者 湯彥俊 攝
其後,“乒乓球之父”,擔任國際乒聯第一任主席的伊沃·蒙塔古,為乒乓注入友誼、和平、尊重、平等的內涵。二戰期間,乒乓球被列為紅十字會援助物資進入戰俘營,戰後的新一屆世乒賽力促蘇聯參加。1952年,蒙塔古訪問中國,國際乒聯成為最早向新中國敞開大門的國際組織之一,世乒賽也成為全球首個將舉辦權先後交與非洲和亞洲城市的國際體育賽事。
2021年4月,紀念中美“乒乓外交”50週年活動在北京舉行。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透過影片致辭。中新社記者 張興龍 攝
可以看出,若體育本身即擁有追求平等與團結的內涵,那麼乒乓則是蘊藏於“普遍”中的“特殊”,因獨具的源流、品格與記憶,更加凝結著跨越障礙、創造交流、促進理解、傳遞友誼的價值。
2011年7月,中國代表團一行來到位於美國加州的尼克松總統圖書館,與美方代表一起紀念乒乓外交40週年。圖為在中美乒乓球友誼賽上首度相遇的梁戈亮與喬治·佈雷斯威特重溫歷史時刻。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本次,繫世乒賽首到美洲。中美首組的跨國混雙隊伍成績不俗,美國乒乓球隊更是62年來首獲世乒賽獎牌,兩國乒乓愛好者、體育界、乃至支援中美友好的兩國人民都為之喜悅。
2021年4月,紀念中美乒乓外交50週年系列活動在位於上海的國際乒乓球聯合會博物館和中國乒乓球博物館舉行。圖為中美選手參加乒乓球友誼賽。中新社記者 湯彥俊 攝
中美混雙的巧妙組合,讓人們重溫歷史經驗與智慧的同時,再次透過乒乓球這項極具象徵意義的運動,向世界訴說了打破隔膜的意義與成果。其中傳遞著尊重、互鑑、共贏的理念,更提醒著世界——聯合勝於對抗、合作勝於分歧、團結勝於孤立。(完)
2021年11月23日,在美國休斯敦舉行的2021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中美跨國組合王曼昱(左)和卡納克在比賽中。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