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起源現已無從考證,但無論是何種太極拳流派,所遵循的都是圍繞太極學術而演化的拳術套路,有人說太極拳是張三丰所創,但也沒有確切的歷史證據表明,事實上太極拳無論哪種流派都尊張三丰為祖師。
以下是現代太極拳知名流派:
陳式太極拳:創始於明末清初的著名拳師陳王廷。陳王廷是河南溫縣陳家溝人。從陳王廷起,陳家世代傳習太極拳,不斷對原有的拳套進行提煉加工,逐步形成近代流傳的陳式太極拳套路。陳式太極拳的動作都是經過精心編排的,動作的速度和強度不同,身法、運動量和難度也不相同,但是都符合循序漸進和剛柔相濟的原則。從動作上講,陳式太極拳以柔化剛發的技擊特點最為突出。
楊式太極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楊露禪(名福魁,1799~1872)所創。楊露禪,陳家溝太極拳名家陳長興著名弟子之一,太極拳第七代傳人。楊露禪在北京授拳時,因弟子多為王公貴族,他們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楊露禪考慮到這些人的身體素質和保健需要,將太極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如跳躍、跌叉、震腳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縮小動作,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既適合穿長衫、留辮子的人練習,又有益於健身,後被推崇為“楊式太極拳”。需在此注意的是,楊氏太極拳分為養生架子與技擊架子,因此在習練時應當注意。
武式太極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創。武禹襄,趙堡太極拳名家陳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極拳第八代傳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鄉楊露禪自河南省溫縣陳家溝學藝返鄉,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得以知其概要。約1850年,武禹襄從其學趙堡太極拳。1852年,武禹襄親赴河南,在趙堡鎮從陳清平學習趙堡太極拳小架四十天,盡得其精妙,並獲贈《太極拳譜》,讀後大悟。返里後,在鑽研趙堡太極拳架的基礎上,結合《太極拳譜》之精華,透過自身練拳體會,融匯貫通。經數年研發,他創編出一套“圈小勁捷、緊湊靈巧、勢簡技繁、術法分明、古樸典雅、端莊灑脫”的新型拳術,後人稱為“武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由全佑(字公甫,1834~1902)所創。全佑,楊式太極拳名家楊班侯弟子,習練太極拳以柔化著稱,架子斜中寓正、松靜自然、大小適中。推手時,守靜而不妄動,以善化見長。他根據自己的練拳感悟,在楊式小架太極拳的基礎上有所修訂。全佑之子鑑泉(1870~1942年),又名愛紳,從漢姓吳,自幼秉家學。民國元年(1912年),吳鑑泉在北京體育研究社教授太極拳,他對家傳的太極拳加以充實和修改,去掉重複和跳躍動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個松靜自然、架式緊湊、緩慢連綿、不縱不跳、長於柔化、獨具風格的新型拳術,人稱“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由全佑(字公甫,1834~1902)所創。全佑,楊式太極拳名家楊班侯弟子,習練太極拳以柔化著稱,架子斜中寓正、松靜自然、大小適中。推手時,守靜而不妄動,以善化見長。他根據自己的練拳感悟,在楊式小架太極拳的基礎上有所修訂。全佑之子鑑泉(1870~1942年),又名愛紳,從漢姓吳,自幼秉家學。民國元年(1912年),吳鑑泉在北京體育研究社教授太極拳,他對家傳的太極拳加以充實和修改,去掉重複和跳躍動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個松靜自然、架式緊湊、緩慢連綿、不縱不跳、長於柔化、獨具風格的新型拳術,人稱“吳式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