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賽場內外見證成長,隔網相望盡是人生

由 甫全勝 釋出於 體育

直擊

12月29日落幕的乒超聯賽,見證了許昕、趙子豪們的精彩表現。同一時間,在崇明體育訓練基地內,一張張稚嫩的面孔如往日一樣立於球桌一側,無所保留地揮舞著手中的乒乓拍。他們也渴望著,有一天能沿著前輩的足跡,步入聯賽的聚光燈下。

不過,對於上海乒乓球隊的年輕球員們而言,眼下還有更現實的目標——來年的全運會。冬訓期間,他們的訓練重點都將圍繞著這場重要戰役展開。而在與乒乓球館僅一牆之隔的羽毛球館,同樣是一番揮汗如雨的場景。這支曾培養了許多羽壇名將的隊伍,近年來後起之秀不斷湧現。他們肩負著上海羽毛球的希望,併為此傾盡全力。

對於上海乒羽中心的運動員們而言,競技體育教會自己的不止是拼搏與堅持,還有領悟與成長。

1 隔網相望,比體能、比技巧

更是心理的博弈

“相比最初接觸自己所從事的專案時,現在的你最大的改變是什麼?”當被問及這一問題,上海乒乓球隊球員季昕凌與上海羽毛球隊球員唐平陽給出了幾乎一樣的答案:“以前只知道要把打過來的球打回去,隨著慢慢長大,現在知道了要猜對方的心思,思考對手的站位。”

技術與體能當然是這兩項運動的基礎。受疫情影響,乒羽中心的兩支隊伍直到下半年才迎來了年內的首場大型賽事。此前的多數時候,只能留在基地中,透過無數次的重複練習,打磨技術、提高體能。“訓練裡最苦的就是練多球。”季昕凌口中的“多球”,就是一次性將一盆球打完,“一盆差不多能裝150個球,快的話兩三分鐘打完,慢的話七八分鐘。上強度的時候一下午就可以打三四盆,每次打完都感覺氣喘不過來。”

在上海乒乓球隊女乒主教練陳葉君的回憶中,自己已數不清有多少次看到隊員們在極度疲憊的狀態下仍自發加練,內心泛起一陣想哭的衝動。然而,他也很明白,在運動員的培養過程中,這些並非全部,“乒乓球對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有很高要求,因此運動員的培養週期很長,需要多年教學指導的沉澱才能見到效果。”

磨練心智的最佳方式無疑是比賽,外部壓力、突發狀況、得失心,這些都是平時的隊內對抗所不具備的因素。為了在特殊時期讓運動員在訓練中得到成長,陳葉君琢磨出了不少辦法,用他的話說就是“在隊內比賽中強行製造困難”。

“故意判他發球違例、算分時候賴他一個球,或者告訴隊員,他的球拍不符合規定,需要換備用拍或別人的球拍。有時候,我會在某組球員打對抗時,安排其餘球員同時給其中一方加油。”陳葉君表示,自己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製造偶發事件,為的就是讓運動員學會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應付比賽。

2 賽場內外見證各自不同的成長

在陳葉君的乒乓哲學裡,還有一件事同樣重要——學會正確看待勝負。“我們隊裡多位主力運動員都處於青春期,他們在青少年比賽裡經常奪冠,但在參與成年組賽事的過程中時常會感到落差。”令陳葉君最記憶猶新的是某年的全國少年錦標賽,作為單打奪冠熱門的小將陳熠意外折戟半決賽。賽後,陳熠表現得極度沮喪,而陳葉君並未和她討論任何關於比賽的問題,只是告訴她,“每次輸球了就要想想自己出色的比賽,如果哪天取得成功了,也要記得再回過頭想想今天的這場失利。”時至如今,陳熠還會不時提起教練當時的勸誡,這句話對其人生的影響將貫穿賽場內外。

每個人從運動生涯中所收穫的成長都各不相同。在季昕凌看來,隨著年齡增長,自己已不再像最初那樣總是為失利找藉口,這兩年起也漸漸學會了接受失敗。而進入上海羽毛球一線隊已有10年的唐平陽則認為,自己開始真正明白羽毛球雙打專案背後的內涵。

“小時候,我其實並不真正瞭解這項運動。當時我和搭檔的水平差不多,在場上我不止會和對手較勁,也常常會和搭檔較勁,有時甚至會有些摩擦。”據唐平陽介紹,她曾短暫放棄羽毛球回到學校讀書,兩段截然不同的經歷反而讓她更懂得羽毛球的魅力,“多數時候,讀書是自己獨自作鬥爭,而打球則是和搭檔、教練一起奮鬥。”

在唐平陽的記憶裡,近來印象最深刻的比賽並非某場酣暢淋漓的大勝,而是去年在全國錦標賽上發揮失常的經歷。“當時我們發揮不佳,但是下場之後沒有人有過一句抱怨,所有人都選擇共同面對,這是讓我最感動的事情。”正如上海羽毛球隊女雙教練朱曉成所言,“女雙這個專案,勝負是兩個人的,沒有什麼比團隊的氛圍更重要。”

下一期小體將帶大家

走進上海拳跆運動中心

直擊運動員的冬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