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拾零|首次冬奧報道之旅不僅有自豪 還有思考

1月24日,得到需要有記者提前進入閉環進行冬奧報道工作的通知時,我報了名。首先我很興奮,因為盼了這麼久的北京冬奧會,真的要到來了;二來,儘管這將意味著無法與家人一起共度除夕,但我是體育部的年輕同志,剛結婚不久還沒有孩子,我理應多做一些。

參與冬奧報道充滿自豪

在與妻子充分溝通後,我於1月26日正式進入冬奧閉環進行工作。得益於此前多次進行“相約北京”冬奧測試賽報道工作,我與多個比賽場館的媒體執行人員建立了聯絡,這使得我在賽事還未正式開始前,有了挖掘選題的渠道,隨之也非常順利且豐富地完成了冬奧會正式開賽前的報道任務。

冬奧拾零|首次冬奧報道之旅不僅有自豪 還有思考

1月26日進入閉環啟用證件

冬奧會開始後,我開始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要說感受的話,可選擇兩個片段進行回憶。第一個是徐夢桃奪冠後的瞬間,當徐夢桃確定奪冠,抓起國旗衝進賽場的那一刻,我也沸騰了,我深知徐夢桃的故事,當她奪冠,我不由得與她共情,一起沉浸到那份喜悅中。第二個瞬間就是賈宗洋的失誤,當這位31歲的老將失誤後抱頭痛吼滑向終點時,我的心幾乎也跟著碎了。

由此,我也意識到於我自己,是真的熱愛體育,更是熱愛體育記者這份職業,其中我認為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能否共情。有人會說,當你將愛好發展成職業後反而會失望,但我想模仿羅曼·羅蘭的話說,世界上還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知道工作的真相後依然選擇熱愛工作。所以當我現在仍顯稚嫩,我總是充滿信心。

在夜晚零下20多攝氏度的崇禮進行冬奧報道工作,家人對我說,辛苦了。但我不覺辛苦,更不敢說辛苦,因為有太多太多冬奧會工作人員更長時間在室外工作,還有運動員非常艱苦地訓練拼搏,我這點付出不值一提,我只是唯恐自己的文字無法將所有人的努力表達其萬一。

北京冬奧會結束了,我為自己也能貢獻一份力量而自豪。

協同作戰優勢明顯

北京冬奧會期間,我與同事李遠飛、陳嘉堃、潘之望組成“張家口小分隊”在張家口賽區進行報道工作,協同工作效果非常好。

賽事報道期間,針對重點賽事如徐夢桃、谷愛凌、蘇翊鳴等,攝影記者一早出門在賽場提前搶佔好攝影位置,陳嘉堃負責在媒體工作間透過實時直播訊號進行即時快訊釋出,我與李遠飛則前往賽場的混合採訪區進行蹲點採訪,每人至少配備2臺錄音裝置。遇上有多名中國運動員及有重點國外運動員的採訪,我們2人4機就充分發揮出了優勢。

冬奧拾零|首次冬奧報道之旅不僅有自豪 還有思考

左起潘之望、鄧方佳、陳嘉堃、李遠飛

由於天寒地凍,我們在現場很難長時間伸出手來用手機打字,所以我們在現場採訪到的最新鮮的運動員表態、發言等,能夠一個電話或幾段語音就傳送給媒體工作間的陳嘉堃,進行迅速編輯。即採即傳,而不必等我和李遠飛完成全部採訪後,再回媒體工作間進行編輯,此時時效性已經打了折扣。同一時間,攝影記者潘之望的照片也已經傳來。

採訪結束後,陳嘉堃參加新聞釋出會,我與李遠飛回到媒體工作間結合採訪、比賽現場等等,捏合成詳細稿件。三人銜接明確,在較短時間內既產出快訊,又有賽後,還有深度稿。所有這些稿子,都透過工作群傳遞後方,進行編輯及全網推送。

然後我們果斷收拾行李,奔赴下一場比賽。要知道,張家口賽區肩負了北京冬奧會近半數金牌,我們需要在能力可及的範圍內儘量覆蓋。如此分工明確、團隊作戰、共同署名、前後方聯動,這配合打得夠漂亮!

現場報道的不可替代性需增強

要說提升之處,我認為團隊規模甚至可以再進行適當擴大,主要工作任務就是影片策劃及製作。

影片內容是當今媒體融合下最重要的一環,但根據我在冬奧會期間的報道實際來說,每天需奔赴多個賽場,文字稿件需求很大,中途還要花很長時間在乘坐交通工具上,可以說不太有時間和精力進行影片端的策劃、拍攝及剪輯。儘管張家口小分隊還是拍攝了不少影片內容,但總體來說還稱不上豐富。

冬奧拾零|首次冬奧報道之旅不僅有自豪 還有思考

蘇翊鳴正在接受採訪

此外,隨著轉播技術的發達,觀看賽事轉播也能完成基本賽事報道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破環了體育賽事現場報道的不可替代性,甚至於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這是對新聞專業主義的消解。這個問題很宏大,但我想透過我在北京冬奧報道期間的一件事,從一個方面探討如何提升現場報道的不可替代性。

蘇翊鳴獲得坡面障礙技巧專案銀牌當天,網路上出現了針對裁判打分問題的爭論。

為此,我在綜合了蘇翊鳴現場採訪、蘇翊鳴教練佐藤康弘現場採訪、詳細打分表資訊的基礎上,在新聞釋出會現場,以蘇翊鳴正在開發佈會為背景,錄製了一段影片解釋打分問題。

該影片迅速在網路中傳播並被推上熱點,以至於很快被髮佈會工作人員看見,因有可能違反版權問題,該影片最終下架。

無論如何,該影片因有現場採訪背景、有現場採訪資料,其權威性得到了認可,在沒有外力推動的情況下得到了短暫卻廣泛的傳播。這種解釋性影片,若是在後方透過觀看賽事轉播後錄製,權威性和傳播性一定會大打折扣。

所以,在轉播技術愈加發達的背景下,在將來甚至能夠VR沉浸式觀賽的背景下,如何體現出現場報道的不可替代性,值得不斷探究與提升。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966 字。

轉載請註明: 冬奧拾零|首次冬奧報道之旅不僅有自豪 還有思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