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搖而上九萬里,憑虛御風踏雲空。”刀光劍影之間,武林俠客們飛簷走壁,踏雪無痕,來去無蹤,深藏功與名,這是在大熒幕上出現的激動人心的場景。那麼在現實生活中,輕功真的是可以練成嗎?
在臺灣,有這樣一位習武之人。為練輕功,他竟將重達40公斤的鐵砂衣,足足穿了三年多,直至可以身輕如燕,飛簷走壁。他,就是知名氣功大師李鳳山。
這位將終身奉獻給武學與養生之道的奇人,究竟歷經了何等磨難,才能將輕功絕學掌握的淋漓盡致?他這一生,又書寫了怎樣一個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
初入武門
“身上穿著鐵砂衣,可以把你練到大腦一片空白。”談及昔日的習武歲月,頭髮花白的李鳳山仍歷歷在目,那段揮灑汗水的奮鬥時光,似乎從未在他的記憶中遠去。
1950年,李鳳山出生於臺灣基隆一個世代習武之家。他的父親和爺爺,都是修道練武之人。父親作為李鳳山的啟蒙老師,從小就教他打八段錦與彈腿,而爺爺則為他傳授道學。耳濡目染之下,年幼的李鳳山對於道家及武術的興趣也油然而生。
那時的李鳳山懵懂無知,非常單純,腦海中只有一個傻傻的念頭,那就是要上山習的天下第一得絕世武功。他跟隨父親學習了吐納術與導引術,身體日漸強健起來,這也為李鳳山今後的習武生涯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堅實基礎。
為了鍛鍊體能,李鳳山每日都會沿著山路走上幾圈,以提高自己的耐力。久而久之,一個人引起了李鳳山的注意。在每天爬山的途中,李鳳山都能兩次遇見他。這條山路崎嶇而險阻眾多,但這位師父卻如履平地,健步如飛,這如同輕功般的架勢引起了李鳳山的注意。
有幾次,李鳳山想上前攀談,可誰知,這位看起來已有年紀的老師父,居然令正值年少的李鳳山一路小跑才能勉強跟上。李鳳山下定決心,一定要拜他為師。於是,在經過與師父的多次交流後,李鳳山的誠意終於打動了他,順利入其門下,成為了一名學徒。
入門後,師父教導李鳳山,習武之人的一招一式,都要講究協調之美。尤其是對於他們這些在山中修行之人,更要時刻謹記,不能違背自然,也不能破壞這份悠然靜謐的環境氛圍。要做一隻鹿,一隻鳥,如同林間生靈般穿插遊走,將靈魂與這片山野相契合。
日常的訓練中,跑山是最為艱苦的一項。若光是跑山,那只是體力的消耗,頂多是腰痠腿疼上幾個時辰,睡一覺便好,還算可以承受。但是,對於李鳳山這些想要修習輕功的人來說,他們在跑山之餘,還要額外負擔一件裝備——那就是重達40公斤的鐵砂衣。
鐵砂衣之苦
穿著鐵砂衣跑山路,對初入武門的李鳳山而言,著實是苦不堪言。彼時,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李鳳山,仗著自己體力強勁,甫一套上鐵砂衣,便氣勢昂揚的衝上山路。然而,還沒等他跑到一半,就會感覺鐵砂衣彷彿將他往地面狠拽,喪失力氣,繼而累的倒地不起。
幾天之後,飽受困苦的李鳳山靈機一動,想出了個偷懶的法子。他在跑了半程便沒有力氣時,就索性脫掉鐵砂衣,在附近把衣服藏起來,然後輕輕鬆鬆的跑完後半程。第二天拉練時,就跑到昨天的丟衣服的位置,再將鐵砂衣撿起穿上,繼續跑到終點。
得意洋洋的李鳳山如此操作了不久,便被師父發現了他的小聰明。眼見好日子到頭的李鳳山,只得老老實實的每天穿著40公斤的鐵砂衣跑步、攀巖、爬樹,甚至吃飯也不能脫下,只有沐浴時能喘一口氣,放鬆幾刻。
穿著鐵砂衣研習輕功,其中之艱難困苦,非常人所能忍受。那時,並不是所有徒弟都能理解這項艱苦卓絕的訓練,他們中的有些人,一來耐性不夠,二來吃不了苦,便只得中途放棄。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是註定無法將武功學到家的。
時光如白駒過隙,三年之期已到。經過這三年的艱苦鍛鍊,李鳳山早已適應這40公斤的鐵砂衣而不覺沉重,無論訓練或休憩,都能應付自如。在師兄師弟們的翹首以盼下,師父終於說出了那句:你們可以把鐵砂衣脫下來了。
剛剛脫下鐵砂衣的李鳳山,頓覺靈魂如同從肉身中抽離般輕飄飄,竟是十分的不自在,連走路發力都險些跌倒。經過走走停停,一番適應之後,李鳳山將目光瞄準一處屋簷,足尖點地間,如同靈巧的猿猴一般飛簷走壁,身輕如燕的他一竄就上去了。
原來,久負重物之人一旦將其去除,自然就頓感輕快,無論是行走、奔跑或是跳躍,都會感到非常的舒適和迅疾。輕功已成的李鳳山,竄上縱下如飛菩落葉,在平地行走則步履輕疾,不揚微塵。只要李鳳山的腳下有一點憑藉之物,他就可以履其上如平地,令人歎為觀止。
梅門傳奇
對於練就輕功一事,李鳳山曾語重心長的勸誡年輕人:如果不知道方法,盲修瞎練,只會耽誤時間。從年幼時開始,至今為止的幾十年歲月裡,武術已經成為李鳳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至愛,這份俠骨柔情深深融入到了他的血液中。
文韜武略的李鳳山,不但少林七十二絕藝及各家武學專研精深,而且對內功、醫道、養生均有很深的造詣。1989年,於各派中國武術潛心修學歸來的李鳳山,在臺灣創立了梅門一氣,以傳授氣功與中華武術為主,兼傳授傳統養生之術。
梅派之名的由來,倒也是一樁趣事。李鳳山常言,自己是集眾家之長,所以大可不必自立門派,每逢外人問起,他都說自己是“沒派”。
可是某一次,有人將他的回答誤聽為 “梅派”,還特地書寫“梅派”二字送他。哭笑不得的李鳳山,覺得梅花也頗有雅趣,便索性改叫梅派。
李鳳山在習武之餘,還自創了一套平甩功法。一舉手一投足之間,那種靜時心如止水,動時又行雲流水般的自在灑脫,令李鳳山皆顯現出一股端莊怡然的大師風範。他將平甩功的秘笈公諸大眾,流行臺灣,行腳全球,在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流傳。
人生經過了世事沉浮,便可以和心靈深處的自己對話。李鳳山深諳一條真理:強身須向武中探,修行亦可術裡求。剖去武術神秘的外衣,武術的本質昭然若揭,尚武得道,可平天下;中武入喆,能安身心;下武精技,則防侵害。
“由來萬夫勇,挾此生雄風。” 李鳳山這一生,與一部武俠小說何其相似!前半生縱情恣意,灑脫拼殺,後半生心懷敬畏,謙恭禮讓。對李鳳山而言,在研習輕功的過程中,他的武學理念也日臻完善,那就是以武強身、以儒處世、以佛修心。這種思想時至今日,仍然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