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11月25日電 題:冬奧“三金王”滑向“新賽道”
——專訪中國短道速滑名將周洋
新華社記者王昊飛、王帆、周萬鵬、許暢
1992年,法國阿爾貝維爾,發生了兩件對中國冬奧史影響深遠的大事:葉喬波贏得中國首枚冬奧獎牌,短道速滑成為冬奧會正式比賽專案。那一年,在與這座法國城市幾乎同緯度的長春,周洋還不滿1歲。沒有人會想到,中國在未來26年奪得的13枚冬奧金牌中,有10枚與短道速滑有關,有3枚與這位襁褓中的女嬰有關。
與往屆賽會同期相比,目前30歲的周洋雖不再有備戰比賽的緊張,卻依然在為推廣冰雪運動而忙碌。正滑向“新賽道”的周洋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期待中國冰雪健兒能在家門口發揮最大優勢,實現為國爭光的夢想。
夜幕降臨,長春市滑冰館燈火通明。一群六七歲的學員穿好冰刀,被家長扶到冰面上。場邊,周洋不時提醒著動作。“寶貝,滑完這圈來喝口熱水!”一位家長喊著。一名學員擺擺手表示還要再滑一圈。“希望有更好的傳承,有更多的人參與短道速滑。”周洋看著小小的身影們說,雖然自己創辦的俱樂部仍處籌備階段,但這些年她手把手指導的孩子已不計其數。
“現在的孩子和我小時候相比,已經沒有人在半夜上冰了。”周洋回憶,她8歲時因為跑得快被體校教練相中練速度滑冰,但條件有限只能在室外練習。“天太冷,我爸心疼我,後來就讓我改練短道了。”她說。雖能進館練習短道速滑,但業餘隊訓練要給專業隊讓路——上冰不是深夜就是凌晨。當時,父親每天騎摩托車行駛7公里接送她,她時常趴在父親背上打盹。“每次出門,我媽都擔心我摔下來。”周洋說。
看著場地內滑過的小學員,周洋感慨,近年來在“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號召下,無論冰雪氛圍還是硬體保障都有巨大改善。“訓練器材都是現在最先進的。”她說,教課的時候,有的孩子會讓她眼前一亮。“有個練過輪滑的小女孩,我都不敢相信她是第二次上冰,耐力特別好。看著她我就說,中國短道速滑長距離專案有希望了!”她說。
長春市滑冰館看臺牆壁上,一幅巨大照片格外醒目,它攝於2010年2月20日。那一天,18歲的周洋在溫哥華冬奧會奪得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冠軍。之後,溫哥華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冠軍、索契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衛冕,累計三金入賬,使周洋成為中國冬奧史上奪得金牌數量第二多的運動員。
就在那張照片拍攝的4年前,周洋第一次入選國家隊,是當時隊裡年齡最小的運動員。“當時出國比賽,國外選手都不認識我。就是努力做好自己。”她說。4年後,冬奧賽場這張“生面孔”讓人記住了。
“我從小的夢想就是奧運冠軍,我太期待那場比賽了。”周洋談起首次冬奧之旅仍激動不已,憶及接下來的兩屆冬奧經歷也充滿感慨。溫哥華連奪兩金後,傷病折磨和心理壓力一度讓周洋的競技狀態跌入低谷。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踏入索契冰場,最終上演教科書式“逆襲”完成衛冕。在平昌雖然沒能完成1500米三連冠,但成為中國冬奧史上第二位開幕式女旗手的她坦言“就像奪得金牌一樣高興”。
平昌冬奧會之後,周洋從短道速滑轉項到速度滑冰,腳下的賽道從每圈111.12米變成了400米。“經過深思熟慮後想試試速度滑冰,自己更多是以放鬆的心態去挑戰一下。”她說,“但是年齡大了再加上傷病,很難再有突破,有遺憾也正常,只會讓我更愛這片冰。”
始建於1996年的長春市滑冰館,有周洋兒時的記憶,有幾代長春冬季運動健兒奮鬥的印記,更有中國冰上運動的未來與希望。長春市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聶玉江評價:“周洋的成長,是對長春冰雪體育事業發展的詮釋,是中國體育人為實現體育強國夢想的體現,必將激勵一代代運動員。”
北京冬奧會日益臨近,“三金王”雖已無緣賽場,卻仍在努力滑向“新賽道”——擔任北京冬奧組委運動員委員會委員和國際滑聯運動員委員會委員,繼續在吉林省“百萬青少年上冰雪”活動中擔任公益教練,創辦自己的滑冰俱樂部,到東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任教……角色不少,但助推中國冰雪運動發展的主線不變。
“完全是一個大轉變。從小生活在運動隊,除了訓練不用想其他的事情。但現在發現,很多事情以前沒做過,需要重新學習、四處請教。好在我有一顆大心臟!”她說。
對這位冬奧“三朝元老”來講,最近一次冬奧記憶最難忘的時刻就是以旗手身份進入開幕式現場。她祝願,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中國旗手能帶著為國爭光的使命,舉起國旗一展中國體育代表團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