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2020東京殘奧會乒乓球男單C8級決賽,中國選手趙帥奪得金牌。視覺中國供圖
東京殘奧會正在進行,相比起之前主要展現人類最高運動競技水平的奧運會,殘奧會更深刻地詮釋著那種震撼人心的堅強與勇氣。從口咬毛巾、頭撞池壁的“無臂飛魚”鄭濤,到腳踏車賽場上的“單腿騎士”曾思妮,再到用嘴持拍的埃及“乒乓球大叔”哈瑪託……命運奪走了他們身體的一部分,但他們用殘缺的身體依然向命運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正如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所說,殘奧運動員直面挑戰、奮力拼搏的精神,彰顯了對生命的熱愛和戰勝困難的勇氣,體現了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樂觀向上的生活風貌。
人生有各種不幸,殘奧運動員們或因為先天原因、或因為疾病、或因為意外導致了殘疾。大多數情況下,這樣的不幸遭遇會讓人意志消沉,人生失去方向。此次東京殘奧會上奪得田徑T11級別女子400米金牌的劉翠青,是在10歲那年因為眼疾導致失明。劉翠青的母親回憶,原本活潑外向的女兒在那樣一個人生打擊之後性格變得敏感自卑。殘疾人帆船運動員徐京坤也曾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回憶,在自己12歲那一年因一場意外失去左前臂之後,人生也變得渾渾噩噩。
是就此向命運低頭,還是重新點燃生命的火花?殘疾人朋友需要的不只是內心的呼喚,更是一個可以振作自我的手段。
游泳讓鄭濤成就了“無臂飛魚”的稱號,他說,“游泳讓我的身體得到了鍛鍊。後來漸漸拿到一些成績,我面對別人的時候沒那麼自卑了”。在盲人學校開始參加跑步訓練之後,劉翠青重新找到了自信。隨著劉翠青的跑步成績不斷提高,母親發現,笑容終於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女兒臉上。作為一名殘疾人帆船運動員,徐京坤創造的中國首次雙體帆船環球航行紀錄,不僅對於殘疾人來說是一個奇蹟,對於健全人來說也是很難完成的壯舉。航海,讓他重獲人生。
可以想象的是,殘疾人運動員在運動道路上將付出超常的努力。作為一名仰泳運動員,鄭濤需要口咬毛巾才能出發,用頭撞池壁才能完成撞線。訓練中,教練看著鄭濤一次次頭撞池壁,很是心疼,就跟他說,“訓練的時候你不要用頭去觸壁了”,但鄭濤認為,自己必須訓練和比賽保持一致,這樣才能讓教練更準確地瞭解自己的遊速。埃及乒乓球選手哈瑪託,在本屆殘奧會上用嘴咬著球拍擊打乒乓球的畫面讓人震撼,他在訓練、比賽時,牙齦出血,脖子拉傷都是家常便飯,但他不願放棄,他說,不運動,就好像生命失去了水。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殘障人群約佔全球總人口的15%,殘疾人運動員們以頑強的意志在殘奧賽場上踐行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證明著殘疾人群體可以追求與健全人同樣的夢想。正如東京殘奧會開幕式的主題理念是:We Have Wings(我們擁有翅膀),而不是人們常說的“殘疾人群體是折翼天使”。殘奧會賽場上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將激勵更多殘疾人去勇敢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
出於防疫需要,東京奧運會的絕大多數場次都沒有觀眾,但是東京殘奧會卻是有“觀眾”的,根據國際殘奧委會、日本政府、東京都政府和東京奧組委早些時候會談的結果,殘奧會不允許觀眾入場,但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將會允許大約13萬名學生入場觀看。
日本政府認為,“這個計劃可以向年輕一代傳授殘奧會的價值。”殘奧會的意義並不是給殘疾人舉辦的一場“內部聚會”,而是給全人類包括健全人在內上的一堂人生教育課。在東京殘奧會開幕式上,播放了國際殘奧委員會和國際殘聯製作的宣傳片“我們是15%的普通人”,旨在告訴全球觀眾特別是年輕一代,不要再把殘障人士視為異類。日本政府透過讓學生現場觀看殘奧會的比賽,也是希望向學生傳遞殘障人群是普通人的理念,正如殘奧會的英文名Paralympic Games,“Para”的本意就是平等、相伴的意思。另一方面,學生在觀看殘奧會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殘疾人運動員的堅強、勇氣,他們身上的這種特質可能比健全人更加明顯。學生可以從中體會到,殘疾人群體需要得到尊重、關注,而不是單純的憐憫。
對於普通觀眾來說,殘奧運動員的拼搏也更具激勵意義。前中國著名羽毛球運動員董炯,自2007年之後就投身殘疾人羽毛球事業,從當“志願者”和學習手語開始,成為一名專業的殘疾人羽毛球教練,雖然自己為此付出了很多,但他說,“每當看到他們刻苦訓練的樣子,對我也是一種激勵。與他們相比,我這點付出不算什麼。”
8月29日離世的國際奧委會前主席雅克·羅格曾說過,“想成為冠軍,需要的不僅僅是第一個衝過終點線。”這與羅格說過的另一段話,“冠軍還是超越個人極限的選手,這意味著不管在比賽中最後名次是多少,你們都是冠軍”,合在一起傳達了羅格對體育的理解——冠軍並不是體育的全部。這在殘奧會上尤其明顯,讓人們震撼的絕不是有多少殘奧冠軍的誕生,而是殘奧運動員在賽場上努力、拼搏的過程,正如那句流傳很廣的話,“看著他們奮力前行的樣子真的很美,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