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的目的是什麼?足球文化傳承是之一,但在現階段來看,名稱中性化並不是好時機。只不過作為足協的面子工程,不得不強行推動,對於目前的聯賽只有弊沒有利。
俱樂部名稱沒有中性化之前,冠名費可以做些什麼?
一個賽季的冠名費少則幾千萬,多則上億。除了部分土豪俱樂部不需要對外拉冠名贊助外,冠名費對於中小俱樂部來說是一筆鉅款,是主要收入之一,佔了整個賽季開支的很大一部分。我們舉例來看看一個賽季的贊助費能做些什麼事。
以某俱樂部5000萬冠名費為例,按照新一輪限薪之前的水平,看看可以養活哪些的球員。
5名本土頂薪球員(1000萬/人):能拿到1000萬薪水級別的球員,基本上都是中超中上游球隊的主力級別,5名這樣的球員放在任何球隊都算得上是中堅力量。
4名正選國腳(1200萬/人):一支中超隊伍如果有4名國腳,算得上踏入了豪華陣容的門檻,這讓任何對手都不能輕視。
1名約600萬歐元年薪級別的外援:就算中超薪水有些虛高,但這樣級別的外援在五大聯賽中游俱樂部肯定是主力級別。雖然不能和保利尼奧、奧斯卡這樣的大牌外援比較,但仍有能力影響一支中超中游球隊的成績排名。
如果將這5000萬投入到青訓,能夠培養出多少球員呢?我不是這方面的專業人士,但大致清楚每年100萬對應一名小球員應該足夠。
限薪只是暫時辦法,不能解決中性名帶來的“後遺症”,但這是足協的面子工程。
在俱樂部名稱中性化之後,冠名費的收入就沒有了,即便以上球員的薪水降一半,但仍有2500萬的虧空。但是在足協的計劃中,俱樂部名稱中性化一定要按期執行,因為幾年前就已經制定了這個目標,並且是廣為人知。眼看職業聯盟一拖再拖,足協已被各方質疑,如果這個目標再不能實現,面子上掛不住!
為了今年實現這個目標,同時也要讓收入減少的俱樂部能生存下去,就只能採取大幅度降薪的手段。其目的就是為了給沒有冠名收入後的俱樂部設定支出“紅線”,讓一些家底不厚的中小俱樂部蹦躂不起來。
這樣一來,俱樂部暫時不會面臨生存問題,足協的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目標也達到了,可謂“一舉兩得”。聯賽水平高不高不重要,只要各傢俱樂部活著就好,有足夠的球隊能夠參加聯賽就行,至少不會因太多俱樂部退出而崩盤,足協不會成為光桿司令。
足協為了面子強行推行名稱中性化,一些俱樂部已面臨深淵。
這樣的做法又能維持幾年呢?就算把球員的頂薪限制在100萬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看似透過各種“節流”手段讓俱樂部負擔減輕,但不去想辦法透過“開源”來增加收入,只能夠多苟活幾年而已。遠的暫不說,各俱樂部提交工資獎金髮放確認表的“大限之日”馬上就到了。
據訊息稱,有俱樂部還未拿到上賽季的冠名費,因為贊助商看到以後不能繼續冠名,已經打退堂鼓,找各種理由拖著冠名費費不給。即便有個別俱樂部遇上財大氣粗的贊助商,費用早已經給了,但這個賽季呢?關於冠名費連一根毛都沒有了。以前可以盼望用冠名費來度過這個難關,現在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
在疫情影響之下,本就財政狀況不好的俱樂部更是雪上加霜。就算俱樂部名稱中性化成為趨勢,但在特殊情況下可以緩一緩,相信也能得到大家的理解。但足協只顧自己的面子,固執推行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無疑是將一些經濟狀況不好的俱樂部往深淵邊上推。
俱樂部名稱中性化在現階段不合適,但足協終於做到了“言出必行”,能管幾年算幾年,任期內沒出大事,便是萬事大吉。至於後來如何,總會有人來填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