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里尼奧的重生:4231的進化

編者注:為走在現代足球技戰術思想的最前沿,特與歐足聯A級教練資質教練員楊洋共同開設戰術專欄 ----《戰術展》,本期為大家帶來托特納姆熱刺一線隊的戰術體系分析。熱刺剛剛戰勝了阿森納,穆帥的戰術能否幫助球隊最終奪冠?

現在歐洲足球戰術風格與戰術理念的更新淘汰速度飛快,教練員之間見招拆招的能力越來越強,一個成體系的戰術打法最多隻能擁有1-2個賽季的輝煌期,隨後便會被迅速戰術破解並走下神壇。

這就迫使教練在有限的陣型選擇之中融合並開發不同的戰術理念與思維,對既有戰術進行不斷升級與調整。

若澤·馬里奧·多斯桑托斯·穆里尼奧·費利克斯(José Mário dos Santos Mourinho Félix),作為二十一世紀最成功的教練員之一,在帶領托特納姆熱刺俱樂部的第二個賽季,將他最摯愛但已經略顯老舊的1-4-2-3-1戰術體系進行了可能是最偉大的一次進化,完成了自己與球隊的完美蛻變。

接下來,我們就透過簡單的場上位置圖,試著解析一下穆里尼奧新的足球哲學。

球隊初始陣型站位

一個好的教練員會根據球隊的球員人數,個人能力,以及評估可開發位置與能力等多方面選擇陣型框架。上圖可以看出托特納姆熱刺的基礎陣型為二十一世紀前十五年頗為成功的1-4-2-3-1陣型,後防線依次為右邊後衛(LAT D)、中後衛(CT)、中後衛(CT)、左邊後衛(LAT I)組成,中場兩名後腰(MC D、 MC I),右邊前衛(INT D),前腰(MP),左邊前衛(INT I)5人成倒梯形結構站位,中鋒(DC)頂在陣型的最前端。

作為足球歷史上創造性五條陣線的陣型,前腰的使用是1-4-2-3-1陣型的閃光點與關鍵點,它創造性地將中場球員與鋒線球員進行了支撐性銜接,位置上的靈活性使得前腰對於組織與進攻可以做到二者兼顧,對於前腰的完美使用使得穆里尼奧在上一個十年達到了執教的頂峰,而此次他對於這一陣型新的改造,我們會逐一進行分析。

傳統的1-4-2-3-1陣型變化為兩側邊後衛套邊後插上參與進攻,並與同樣拉邊的順足屬性的左右邊前衛和前腰在邊路區域形成“2x1,3x2”的區域性人數優勢,同時中路的中鋒與弱側的邊前衛前插至對方中路形成搶點,中場的雙後腰推進至中前場大禁區弧頂一帶控制二點球並完成後插上進攻。

防守時後腰在中前場可以保持“2-3-1”共6人的防守人數,或者整體回收中後場形成“1-4-2”的7人的防守人數優勢,而中前場的3-1結構保證了恢復球權後有足夠的反擊展開點。可以說,1-4-2-3-1陣型在當時對於足球技戰術結構與打法的衝擊和顛覆是革命性的。

而就像上一期我們對於克洛普的利物浦分析時所說,當今足球有著向更加激進的三後衛陣型傾斜的趨勢,球隊更多的進攻屬性被開發,而另一方面隨著例如馬德里競技一類的高強度高體系化防守能力突出的球隊的出現,像1-4-2-3-1這種傳統的位置相對於明確和固定的陣型由於陣型的可變化程度低、可調整程度差的先天劣勢,在對抗具有完整防守體系和擁有突出防守能力的球員的球隊時就顯得辦法不多。

但是穆里尼奧治下的托特納姆熱刺給出了一種符合當今歐洲足球趨勢的合理的答案。

從四後衛到三後衛的進化

穆里尼奧對於雙後腰的執念貫穿於整個執教生涯,甚至一度尋找到了可以限制巴塞羅那傳控足球的“三後腰”戰術。“穆時期”的球隊都有濃厚的防守反擊的烙印。但是在接手托特納姆熱刺的第二個賽季,我們可以看出穆里尼奧也順應潮流打起了“三後衛”。

有球階段右邊後衛的位置前提至中線位置變為邊翼衛,限制左邊後衛的進攻屬性使其留在本方半場同時向中路區域內收,與中路的兩名中後衛形成三後衛防線,同時與身前的雙後腰形成若干個三角站位。中前場由於邊翼衛佔據右側邊路,順足屬性的右邊前衛內收至中路與前腰形成“雙核”,而逆足屬性的左邊前衛內切後留下的邊路位置也為前腰的拉邊創造了空間。

由此可看出,穆里尼奧對於熱刺的有球階段的陣型改造,透過右邊後衛的位置角色改變,將傳統1-4-2-3-1轉換為1-3-2-5或1-3-2-4-1,對於中前場進攻場地寬度與縱深的利用率較傳統陣型有了大幅提高,另一層面也大大增加了中前場戰術的多變性與可選擇性。

基礎進攻戰術1

後場出球階段,穆里尼奧刻意要求雙後腰回撤靠近三後衛防線高度,形成若干三角傳球線路,同時雙後腰位置的回撤可以一定程度帶離身後盯防的對方中場球員,對方中場中路球員為保持和本方前鋒的位置關係以及避免後腰成為出球點,而不得不將位置前提。

此時,由於中場中路防線與後防線的距離拉開,以及穆里尼奧對於左邊前衛與右邊翼衛的拉邊要求限制了對方邊後衛內收保護中路的能力,同時具備突出反越位能力的“前鋒-右邊前衛-前腰”的三角站位也使得對方後防線不能前壓保持與中場球員的相對位置距離關係,這樣中場中路廣闊的空當區域被製造出來,“中後衛-前腰”直接連線快速透過中場模式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本賽季熱刺的比賽之中,簡化的進攻中後場推進最大程度的開發出進攻球員的潛力,並且在短時間內就可形成5人的進攻小組對對方進行壓制。

基礎進攻戰術2

作為當今足壇對於前腰這一位置認知最為清晰,使用最為成熟的教練(沒有之一),穆里尼奧在進行戰術的自我突破的同時也完成了前腰的價值保留與進一步開發。在有球階段,前腰既可以適當回撤中場與雙後腰形成正三角形的中場站位完成陣地進攻推進,也可以透過橫向跑動尋找對方中路球員間空當形成的可能接球線路完成“中後衛-前腰連線”,前腰在中前場區域接球后大致形成三種合理處理球選項:

周圍無盯防球員或透過自身能力持球擺脫轉身帶球進行中路推進。

身後高強度貼身盯防無法擺脫轉身,將球回敲至後腰球員完成向兩側邊路的大範圍轉移。此時前插的右邊翼衛與拉邊的左邊前衛可以充分利用場地寬度完成邊路1x1突破下底,或者中鋒向左側邊路移動完成小範圍的交叉換位協助左邊前衛完成內切突破。

接球擺脫防守後尋找後防線球員間的傳球線路和身後空當為向弱側拉邊的前鋒與內切的右邊前衛創造反越位機會,配合隊友的無球跑動完成直傳。

基礎進攻戰術3

透過根據球員屬性和技戰術特點的分析,穆里尼奧確定了左邊路採用逆足的右腳球員,並圍繞這一位置的特定球員制定了配套戰術:

當左邊前衛邊路持球時,前腰前插至中鋒平行高度形成雙前鋒支點,同時向有球一側完成傾斜,破壞對方後防線的橫向平衡性。中鋒回撤至中場邊路位置接應,將身後盯防的弱側中後衛帶離位置,同時拉開其與弱側邊後衛的空當;前腰的邊路前插將有球一側中後衛進一步向邊路帶離,造成有球一側中後衛與邊後衛一定程度的位置橫向壓縮重疊,左邊前衛與接應的中鋒和中場後腰球員完成三角傳遞後快速內切前插至兩名中後衛之間空當區域或弱側中後衛身後空當區域,接後腰的直塞或過頂球完成進攻。

同時,右邊翼衛的存在可以利用弱側場地寬度,使得對方弱側邊後衛無法正常完成後防線的整體橫向移動,同時內收的右邊前衛在弱側形成中路特定區域的人數優勢,後腰接球后完成斜向直塞以配合右邊前衛的前插,瞬間形成“左邊前衛-右邊前衛”的大禁區內2x1人數優勢。”

基礎防守戰術

當傳統意義上的中後場陣地防守遇到如今以成主流的中前場高位逼搶,“低位”和“高位”之間選擇的迷茫使得穆里尼奧迷失在了曼徹斯特,如今在北倫敦,沉澱過後的穆里尼奧終於想通:“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如今穆里尼奧給球隊搭建的防守體系可選擇性更強,容錯率也更高,球隊可以根據對手實力,場上比分,比賽時間段,體能和比賽狀態的不同選擇性阻止併發起“前場”,“中前場”,“中後場”防守體系。

中場陣地防守戰術站位 1-4-2-3-1 轉 1-4-4-2

在有針對性“克隆”了馬德里競技的中後場高強度高體系化防守的理念之後,穆里尼奧制定出針對性放棄對於對方後防線球員持球的逼搶,中鋒回撤與前腰處於相同高度完成對於對方後腰的“絞殺”,從而破壞對方後防線球員向中路的推進選項,同時左右兩個邊前衛回收中場與雙後腰形成平行四人站位。

雙後腰與身前的中鋒和前腰完成對於中場區域的壓縮切割,左右邊前衛與身後的左右邊後為形成邊路的防守,前場中場後場三條防線整體回收完成中後場防守體系的快速搭建。無球階段陣型完成向標準1-4-4-2陣型(白色標識為移動跑位後陣型)的轉化,這是穆里尼奧的自我堅持。

中前場壓迫防守戰術站位 1-4-2-3-1 轉1-4-3-3

同時,作為“我都要”理念的執行者,穆里尼奧當然不會放棄對於中前場逼搶的探索。當對方一側邊後衛持球時,對應盯防的邊前衛上前逼搶,同時前腰壓迫同側中後衛切斷回傳線路,中鋒放棄了傳統意義上盯防守門員的選項而是回撤中路切斷對方後腰的接球線路,留下對方弱側的中後衛和邊後衛兩個出球點,用意是透過對於有球一側的高強度壓縮逼迫使對方陣型的整體後撤,對方過多的回傳守門員和橫向平行轉移球會造成整體陣型對於場地縱向利用的嚴重不足,對方陣型的“扁平化”會進一步壓縮出球線路數量和推進空間,以及喪失在中後場丟球后的縱深保護能力。

另一方面,穆里尼奧將弱側邊前衛回撤與後腰形成三中場屏障,有球一側邊後衛更加激進的前壓將中場防線與後防線相連線。無球階段陣型完成向標準1-4-3-3陣型(白色標識為移動跑位後陣型)的轉化,這是穆里尼奧的自我突破。

關於穆里尼奧的托特納姆熱刺一線隊的戰術分析就到這了,本賽季到目前為止托特納姆熱刺在英超諸強和疫情的雙重壓力下表現出色,穆里尼奧帶著她摯愛的1-4-2-3-1陣型和過去十五年收穫的尊重和非議再次站到英超的中心舞臺,希望這將會是新一段傳奇經歷的開端。

寫在最後

感謝楊洋教練專業的理論解析和講解,大家有想交流的問題可以發表在評論區,或者您想看哪隻球隊的分析也可以留言,我們會盡快聯絡楊洋教練,來滿足大家的需要。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922 字。

轉載請註明: 穆里尼奧的重生:4231的進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