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國際籃聯名人堂,鄭海霞的偉大不僅僅因為身高

入選國際籃聯名人堂,鄭海霞的偉大不僅僅因為身高

自2019年從八一女籃總教練之位退休,鄭海霞的名字就很少再被公眾提及。直至上週,這位曾經的中國女籃隊魂,與NBA名帥查克·戴利、前澳大利亞女籃主教練湯姆·馬赫等共同入選國際籃聯名人堂,打開了一段塵封許久的回憶。

在鄭海霞之前,國內榮膺此殊榮者僅籃壇泰斗牟作雲一人。從1982年在八一隊出道,到1998年世錦賽後逐漸淡出,中國籃球的“鄭海霞時代”持續了十餘年。這十餘年間,鄭海霞率領中國女籃兩度站上奧運會領獎臺,又在1994年世錦賽中收穫亞軍,締造了迄今難以超越的輝煌,而鄭海霞本人卻長期承受著外界的誤解與低估。

她的傳奇,絕不因為身高

在鄭海霞迄今54年的人生中,人們對她的關注總會不自覺地集中於其高大的體型與厚實的身板。在鄭海霞自小生長的河南農村,甚至至今流傳著她7歲時就能搬動逾40斤重磨盤的傳聞。1982年,接觸籃球不過五年的鄭海霞入選八一女籃,一場未打卻關注不斷,原因同樣是其超過2米的身高。高大的體型是為鄭海霞叩開籃球世界之門的敲門磚,卻也在其往後的運動生涯中製造了誤解與低估。

籃球從來不是一項僅依靠身高就能解決問題的運動,高大的體型也不等同於笨拙,但在一些人的潛意識中,事實並非如此。這一點,從鄭海霞生涯初期的報道中就能看出端倪。在介紹這位未來巨星時,不少媒體都會略顯刻意地強調“海霞不笨”,作為對於公眾所預設的某種立場的回應。與鄭海霞同時代的不少偉大球員,都曾給予其運動天賦極高的評價。譬如在前世界第一中鋒、蘇聯名將謝苗諾娃看來,鄭海霞最特別的天賦在於“動作靈敏,球感好”,而這想必打破了許多人的固有認知。

事實上,1983年入選中國女籃的鄭海霞之所以能如此快地坐穩主力位置,正是在隊內競爭中戰勝了比她更高大的另一位八一隊球員陳月芳。與陳月芳相比,鄭海霞在速度、爆發力、協調性上更具優勢,也為其後期轉型奠定了基礎。中國女籃在“鄭海霞時代”的第一次輝煌是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那枚銅牌,那時的鄭海霞仍遵循著傳統內線的站樁式打法。而到了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新上任的少帥李亞光為中國女籃帶去了“小快靈”的全新思路,鄭海霞的比賽風格也由此改變——減少了內線強攻的比重,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組織策應與滿場飛奔。那一年,中國女籃以一枚奧運銀牌創造了歷史,僅僅兩年後,又在澳大利亞世錦賽上位列次席。這是中國女籃,甚至是中國籃球發展至今的最高峰。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鄭海霞全盛之時,就不斷有中國媒體提出關於“鄭海霞退役後,中國女籃何去何從”的疑問。在鄭海霞職業生涯的尾聲,幾乎每隔數月就會出現一篇某地某新星有望成為“下一位鄭海霞”的報道。曾有記者與鄭海霞聊起過此事,性格爽朗的後者很直接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她很有天賦,但現在和我比還差得遠。”

執著堅毅的開拓者

面對公眾,鄭海霞很少掩飾內心的情緒。據不少媒體人回憶,鄭海霞幾乎從不拒絕球迷的簽名請求,但倘若簽得太多有些倦了,丟下一句“我累了,不想簽了”就會徑直扭頭,任誰也拉不回來。率真的她也和許多女生一樣喜歡收集飾品、熱愛逛街,當被問及鞋碼時,總是以“有問女士這麼隱私的問題的嗎”予以回應。

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鄭海霞其實與普通人並無不同,她將自己堅毅、頑強的那一面全都留給了籃球。從膝傷、腳踝傷到腰間盤突出,鄭海霞籃球生涯的每一次起落都與傷病有關,但為了中國的籃球事業,卻一次次選擇堅守。時至如今,鄭海霞依然受到腿傷的困擾,這份痛苦將與往昔的那些輝煌一起,陪伴她一生。

四屆奧運會、四屆世錦賽、四屆亞運會、八屆亞錦賽,鄭海霞傳奇的職業生涯留下了太多印跡,而她最勇敢的嘗試,莫過於在年近30歲的“高齡”挑戰女籃聖殿WNBA。作為中國WNBA第一人,鄭海霞的美國之旅只持續了不到兩個賽季,就在傷病中匆匆落幕,但她以出色的發揮以及過人的職業精神,樹立起了敬業、可靠的中國球員形象,為隋菲菲、陳楠、苗立傑這些後來者敲開了大門。

旅美期間,鄭海霞的身邊並無團隊陪伴。沒有翻譯、沒有廚師,在一間租來的公寓裡,一切均靠自己打理。但鄭海霞很少與旁人講述這些,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道,“再苦再累,頂一下就過去了。”

正是這份堅毅,讓這位10歲之前從未接觸過籃球的河南姑娘,一步步成為中國籃球歷史上最耀眼的傳奇之一,以自己的名字書寫了中國女籃的一個偉大時代。


  作者:謝笑添

  編輯:穀苗

責任編輯:沈雷

  來源:攝影/視覺中國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82 字。

轉載請註明: 入選國際籃聯名人堂,鄭海霞的偉大不僅僅因為身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