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冬奧鮮探7|首體裡為什麼有“最美的冰”我找到答案了

由 漆雕佁 釋出於 體育

53歲的體育場館舊貌換新顏。首都體育館建成於1968年,曾是我國第一座人工冰場;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這裡成為排球比賽的競賽場館。

明年,首都體育館將成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的比賽場館,會誕生14枚冬奧會金牌。

今日,新京報記者前來實地瞭解這座“老場館”是如何煥發“新生機”的。

首都體育館內景。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 關注1

5塊冰面賽後服務大眾參與冰雪運動

目前,首都體育館入選了《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名錄》,見證了中國體育的壯大和北京發展變遷,同時也是北京功能最多、適用範圍最廣的體育館之一。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這裡曾是排球比賽場館。

明年,這座老場館再度轉換身份,將承擔北京2022年冬奧會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兩項比賽任務,並將產生14枚金牌。

北京市重大專案辦城區場館建設處副處長儲衛星表示,首都體育館改擴建工程,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大量利用2008年奧運會場館的又一次生動實踐。

透過改造,首都體育館不僅成為北京冬奧會花樣滑冰、短道速滑的賽場,還形成了國內集比賽、訓練、科研於一體的冰上運動園區。

整個園區總建築面積約20萬平方米,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共有5塊冰面。南園區包括承擔比賽任務的首都體育館改造、承擔訓練任務的首體綜合館改造、運動員公寓改造和新建冬奧賽事中心四個專案,北園區包括首都滑冰館改擴建和新建綜合訓練館兩個專案。它們均在設計之初,便充分考慮了賽後利用,為適應群眾性健身打下基礎,“5塊冰面將為我國提升冰上運動競技水平、推動三億人上冰雪起到積極作用。”儲衛星說。

他介紹,改造後的首都體育館,除保障奧運會賽事需求,賽後既可承接各項國際國內高水平的冰上專案賽事,還可與夏季專案實現無縫切換。

訓練場館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綜合訓練館“冰壇”,賽後在開展專業運動員訓練的同時,還將成為向青少年推廣普及冰上運動的共享設施。首都滑冰館賽後將作為全民冰雪運動普及和推廣基地定期向公眾開放,整個園區實現了比賽、科研訓練以及群眾健身的全覆蓋,成為中國冰上運動的中心。

據瞭解,首都體育館作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的比賽場館,改造工程已於去年12月完工,並經過多次測試活動,全流程、全要素檢驗,目前已具備辦賽條件。

■ 關注2

短道速滑與花樣滑冰可實現兩小時切換

這次改造,首都體育館秉承“傳承保護、立足賽後、確保賽時、綠色科技”的改造策略,外觀從傳承保護出發,依然保留著首都體育館作為區域標誌性建築的風采。

南側觀眾區的主入口及北側貴賓接待入口的臺階,由於見證了1971年中美乒乓球友誼賽及2008年夏季奧運會,對於首都體育館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此次改造中進行了原樣保留。

首都體育館場館群執行團隊主任丁東介紹,場館內部增加了製冰功能,建設了一塊31m×61m的多功能轉換標準冰場,滿足賽時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的比賽需求。

首都體育館場館群執行團隊花樣滑冰競賽主任姚佳介紹,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比賽對冰面的要求略有不同,比賽冰面厚度、溫度等因素有所差異,首都體育館可以實現兩個小時內兩種冰面的轉換工作。

此外,首都體育館內部還改造了除溼、送風系統以及看臺座椅等,座椅採取並列式排布,調整了腿部空間與座椅間距,保障場館賽時競賽環境,使現場觀眾觀賽體驗更為舒適。

改造中,首都體育館引入了不少“科技元素”。首都體育館採用了最新的聲光電技術,竭力打造“最美的冰”。

首都體育館的巨型投影螢幕。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場館頂部懸掛了36塊37平方米的網格膜,形成一個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螢幕,並在場地四角分別佈設鐳射投影儀,呈現“最美的冰”。其不但可以在冬奧會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賽時營造夢幻的競賽體驗,也為賽後吸引群眾性冰雪運動體驗提供沉浸式運動氛圍和觀眾視覺引導。

此外,這裡還有“綠色的冰”。首都體育館冰面採用了二氧化碳製冰的方式,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最環保的製冰技術,冰面溫差可控制在0.5攝氏度以內,熱能回收率高。

據瞭解,這種製冷相比較傳統方式效能提升30%,而且製冷非常均勻,不會出現各個部位溫度不一樣的情況。首都體育館對製冷過程中產生的餘熱進行回收利用,每年可以節省100多萬度電,極大地提升了場館的綠色屬性。首都體育館園區共有4塊冰面採用了二氧化碳製冰技術,成為目前世界上二氧化碳製冷冰面最集中的區域。

首都體育館裡的運動員更衣室。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 關注3

氣溶膠樣本採集檢測、智慧體溫貼,科技冬奧助力疫情防控

北京冬奧會期間,首都體育館還將採取諸多科技舉措保障疫情期間的防控安全。

首都體育館場館群執行團隊醫療防疫副主任趙成芳介紹,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北京冬奧會,場館制定了高標準的疫情防控方案,同時,利用此前測試賽的機會,對場館的疫情防控工作進行了全方位測試。

趙成芳介紹,場館透過人、物以及環境進行同防同檢,並引入了一些科技化的抗疫裝置,包括多驗合一數字哨點、氣溶膠樣本採集檢測、智慧體溫貼等。

場館配備了6臺氣溶膠採集裝置和1套檢測系統,可以實現氣溶膠新冠病毒取樣檢測,採集和檢測時間均約20到30分鐘。

趙成芳介紹,場館共為工作人員配備了647個智慧體溫貼,可以進行24小時的實時體溫檢測。該體溫貼可直接貼於人體腋下,24小時穿戴,單次充電能維持10天以上。在實時連續監控人體體溫的同時,場館利用人工智慧與大資料分析技術,可以對連續體溫訊號進行特徵提取與分類,對重點人群進行持續的體溫檢測及疑似新冠篩查。

新京報記者 徐美慧 攝影記者 陶冉

周博華 影片報道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