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建業更名為“洛陽龍門”一事,在中國足壇掀起了軒然大波,很多球迷表示不解,為什麼河南建業會從一座省會城市搬到一座普通的地級市,典型的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直到河南建業內部透露出的一些訊息,才讓外界恍然大悟:原來足協強制更改中性名,已經讓他們內部產生了分歧,建業集團恐怕要藉助這個“機會”徹底脫身了。
更改中性名,足協的本意確實是好的,他們希望中國的俱樂部能夠像歐洲聯賽那樣,就算脫離母企,也能夠好好的存活下去。但是足協這回確實有點“理想化”了,中國足球的發展和歐洲根本就不是一個路子,國情不一樣,沒有必要非得照搬歐洲的那一套。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詞語,那就是因噎廢食。如果說以前足協是怕企業撤資,俱樂部存活不下去了,所以他們要制止這一現象,但是現在看來,脫離企業之後,俱樂部會直接消亡了。
前幾年中超的版權5年賣了80億,確實讓足協有點膨脹了,他們一致認為中超是一個不乏眾人追求的“香餑餑”。但是足協沒有想到因果關係,中超為什麼會賣出這麼貴的版權,就是因為擁有眾多巨星,能夠踢出好看的比賽,這背後都離不開企業真金白銀的付出。
不能冠名之後,那些企業不用足協提醒,肯定也會主動降低投入的,更加會有企業藉此機會脫身,最後俱樂部只能由當地政府託管,中國足球二十多年的職業化將徹底失敗。
從河南建業的例子就能看得出來,作為中國職業化以來唯一一家堅持沒有改名字的俱樂部,足以向外界證明了他們建造百年俱樂部的恆心。但是現在要建業集團出錢養俱樂部,卻不能被冠名,這確實會打擊到他們繼續投資足球的信心。
足協弄巧成拙,估計在河南建業之後,會有更多的投資商加速撤離中國足球。以後中國足球所謂的“職業聯賽”,估計不是國企接手,就是當地政府託管的形式了。